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31篇
安全科学   8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44篇
综合类   940篇
基础理论   84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67篇
社会与环境   104篇
灾害及防治   5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为探究人工强制混合充氧与诱导持续混合对水质改善的影响及人工强制混合与自然混合的衔接条件,以李家河水库为例,于2017年6月至2019年4月开展水质及水文气象指标监测,分析自然过程及人工诱导混合过程各时期水温、溶解氧及水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自然过程分层期持续时间长,混合期仅为2.5个月,人工诱导混合过程通过扬水曝气系统的运行, 9月底水体达到完全混合且进入降温期,诱导自然混合条件具备,表层水温、平均气温分别为20.17℃和16.5℃,此时系统关闭后水体持续自然混合,混合周期延长至5.5个月;②自然过程污染物浓度较高,混合期表层污染物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氧跃层伴随热分层出现,底部厌氧周期达6个月;③相较于自然过程,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水体等温层厌氧消除且污染物控制效果良好, 10月至翌年3月同期底层NH~+_4-N、 TP、 Fe和Mn浓度的削减率为76.2%、 75.5%、 82.2%和82.1%,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人工诱导混合过程有利于水质改善及混合作用时效的延长.  相似文献   
282.
程豹  望雪  马金川  杨正健  刘德富  马骏 《环境科学》2019,40(4):1779-1787
澜沧江梯级水库群建设对流域水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将流域水体划分为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段.为了探究梯级水库建设后澜沧江流域不同类型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以及叶绿素a浓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7年6月对澜沧江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澜沧江水体总氮质量浓度变化范围为0.37~1.22 mg·L-1,均值为0.70 mg·L-1;总磷质量浓度变化范围0.01~0.19 mg·L-1,均值为0.04 mg·L-1.单因素ANOVA分析表明,总氮空间差异显著,表现为支流段 > 水库段 > 自然河道段;但总磷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澜沧江水库段水体叶绿素a浓度变化范围为2.6~10.2μg·L-1,均值为5.8μg·L-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水体叶绿素a浓度与总磷浓度、水温和真光层与混合层之比(Zeu/Zmix)等具有显著相关性,其中与Zeu/Zmix的相关性最高(R2=0.689,P=0.001),表明水温分层驱动下的Zeu/Zmix是影响澜沧江水库水体中浮游植物生长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283.
金盆水库沉积物磷的来源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究分层型水源水库沉积物中磷的来源与分布特征,以西安金盆水库为对象,针对2017年3~11月金盆水库水体、沉降颗粒及沉积物柱状样品总磷(TP)含量及形态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金盆水库主库区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及形态分布受水体颗粒磷(PP)沉降作用明显,相关系数r~2=0. 877 5;同时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还受到沉积物内部生物地球化学的共同作用. 6~8月金盆水库水体藻类剧烈繁殖演替,繁殖过程中大量失去活性、死亡的藻类不断向底部水体沉积,形成以藻类等颗粒磷为主导的内源污染,沉降颗粒总磷含量达(753. 51±17. 11) mg·kg~(-1),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随之增加,以铁铝结合态非活性磷(NaOH-nrP)为主; 9~11月进入汛期,径流水体携带大量泥沙等负荷较大的污染物汇入水库,使得水体颗粒磷浓度相应增大,然而由于单位质量泥沙中总磷含量占比较小,导致径流过程中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逐渐降低,泥沙径流过程中颗粒磷以无机态的钙磷(Ca-P)和残渣态磷(rest-P)为主,二者约占沉积物总磷(TP) 55. 8%~66. 2%,受颗粒沉降影响相对较大.活性磷(SRP)、铁锰螯合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活性磷(NaOH-srP)这3种形态磷较活跃,在环境条件的变化(主要是氧化还原条件)下发生一系列迁移转化,受沉积物内部生物地球生物化学过程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84.
福州山仔水库水华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在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水库选取七里(库区入口)、库心(库区中心)和坝前(库区出口)3个典型断面,研究了2008年7~12月蓝藻水华发生至消退后期水体中溶解性微囊藻毒素(Extracellular Microcystins,EMCs)和藻细胞内微囊藻毒素(Intracellular Microcystins,IMCs...  相似文献   
285.
为了揭示悬浮泥沙(SSC)对水库水质的影响规律,对汾河水库进行样品收集和长期水质监测,采用水动力模型与泥沙转移和富营养化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将这三者关联耦合,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分析含沙水和不含沙水中总氮(TN)、总磷(TP)、叶绿素a(Chla)、溶解氧(DO)四项指标,得出两者对水质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SSC对TN、TP的去除作用明显,对Chla、DO浓度分布影响较小,并计算了污染物的释放量以及贡献率,得出TP的负荷仅为16.47t,而贡献率高达25.25%。因此在汾河的污染控制方面应侧重削减磷,进而改善汾河地区的污染现状。  相似文献   
286.
青山水库底泥磷释放与库区水体磷浓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青山水库底泥磷释放特性的实验结果分析,对照库区水体浓度监测的数据,确定了库区各测点底磷释放量与水体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而为库区环境总量控制与各支流的分配计算提供了依据。同时也为防止水库的进一步富营养化,进而改善水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87.
文章在分析岷江上游水电开发规划与流域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都江堰美学、经济、文化价值的再认识和对其进行保护的基本要求,讨论了紫坪铺水库工程与都江堰保护的战略抉择问题,并论述了流域开发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8.
黑龙滩水库水质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施为光 《四川环境》2001,20(3):34-37
通过黑龙滩水库中7个采样点,17个月21个指标的连续采样分析,数据显示出水库中水质理化指标,在水平分布上无大的差异。垂直分布上DO和CODMn变化较大,其浓度是随浓度而降低。其余指标在一年的周期内维持在稳定的水平上。除T-P外,水库中其余指标物在Ⅱ级标准内。T-P超标有富营养化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89.
竹仙洞水库是珠海市对澳门直接供水的水库,也是拱北水厂的重要的水源地.于2006年4月到12月,每2月一次调查了竹仙洞水库水文、水质和浮游植物分布,分析了浮游植物群落季节动态特征.浮游植种类不多,5次采样共检到61种.在丰度上,浮游植物主要以衣藻(Chlamydomonas sp.)、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游丝藻(Planktonema sp.)和隐藻(Cryptomonas sp.)等优势种为主,在生物量上以绿藻和硅藻为优势类群.蓝藻在竹仙洞水库的相对优势并不明显.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竹仙洞水库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关系分析,环境因子中的pH值、水位、正磷和水力滞留时间对浮游植物的分布影响最大;而透明度和降雨量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从种类分布状况看,衣藻、游丝藻、隐藻对水体中环境因子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其它种类,这些种类的相对丰度在低温、低水位和较长水力滞留时间的4月份较高;硅藻门的直链藻(Melosira spp.)、菱形藻(Nitzchia sp.)和裸藻门的梭裸藻(Euglena acus)3种细胞体积较大的种类分布主要受降雨量和透明度的影响,在6月、8月和12月具有较高的相对丰度.与其它热带-亚热带富营养型水库相比,竹仙洞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具有种类相对较少、以绿藻丰度较大的特点;直径在20 μm以上的鞭毛绿藻和丝状绿藻以及细胞较小的硅藻门的小环藻是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短水力滞留时间是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的关键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290.
富营养化水体水华暴发的突变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南方某水库1991~2004年水质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综合考虑TP、N:P、Chla和DO4个对该水库富营养化乃至水华影响较大的因子,构建了该水库水华突变的尖点模型.经检验,模型的相对误差控制<5%,具有较好的拟合精度.根据模型的突变判别,水库的水生态系统在1997年发生了突变,这一模拟结论与TP指标的突变判别结论相印证,并与该水库1997年首度暴发水华的实际情况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