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2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7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365篇
综合类   795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5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07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氟磺隆水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试验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不同pH的缓冲溶液和不同自然水体对氟磺隆水解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pH缓冲溶液和不同自然水体对氟磺隆水解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碱性条件下氟磺隆的水解速率最快,半衰期为0.2 d,酸性条件下次之,半衰期为6.0 d,在中性条件下水解较慢,半衰期为15.7 d,而在不同自然水体中氟磺隆的降解速率为:伊通河水稻田水青湖水蒸馏水。  相似文献   
92.
地貌是研究地球表面成因、形态发生发展的科学,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貌是主导因素之一。因为它影响着水、热、光、气的重新分配。地面物质的迁移和积累,制约着水文、气候、土壤、植被的特征、类型、分布和发展变化, 以及“旱”、“涝”、“风沙”等灾害的发生,水土流失的强度,地下水的贮存等自然地理过程。  相似文献   
93.
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是保留自然本底、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宣城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土地、林权归属不清,生态补偿不足且分配难,跨界保护地区域性差异造成百姓收入不均和心里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通过对清凉峰和青龙湾区域自...  相似文献   
94.
赵鹏程  姚斌 《火灾科学》2020,29(1):63-70
机场航站楼公共区域多采用自然排烟方式,而环境风和排烟窗控制模式会影响排烟效果,尤其在弧形立面航站楼中影响效果显著。以某弧形立面航站楼为研究对象,选取候机指廊弧形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分3段控制启闭,进而确定6种控制模式,采用 FDS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研究了不同模式下的排烟效果,获得了环境风和发烟量对危险到达时间的影响规律, 提出了排烟窗控制模式流程。结果表明:对于弧形立面航站楼而言,排烟窗分段控制模式下的排烟效果优于不分段控制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环境风对自然排烟的影响。当环境风速超过10 m/s时,须关闭迎风向排烟窗,避免烟气倒灌。在法向环境风作用的不利条件下,当发烟量在0. 05~0. 20之间时,危险到达时间的最大值tmax与发烟量x满足一次函数关系式:tmax=-3018x+1030.5。  相似文献   
95.
No.1新型冠状病毒目前的证据发现,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是禽类、哺乳动物等野生脊椎动物,而不是人类,但可能会在特定环境、特定时期通过人与动物接触传播给人类,并引起人和人之间的传播。卫生防疫专家指出,可以确定的新冠肺炎传播途径主要为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直接传播指患者打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和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被他人吸入导致的感染。气溶胶传播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后导致感染。接触传播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通过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到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导致感染。  相似文献   
9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每天都在增加的确诊病例数、疑似病例数,直观显示了这场战“疫”形势的复杂严峻。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与病毒抗争的历史。发生于上世纪初的“西班牙大流感”,曾经夺去数千万人的生命,就是人类缺乏科学的应对手段使然;而17年前的“非典”和今天的疫情更昭示我们,肆意捕杀和非法食用野生动物的陋习不除,必然自酿苦果,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防范疫情,尤其需要我们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积极作为。  相似文献   
97.
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未受苯酚污染的自然土壤中分离得到5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根据生理生化特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它们进行了初步鉴定,菌株PHD-2为Ralstonia sp.,菌株 PHD-4为Acinetobacter sp.,菌株PHD-5 为Microbacterium sp.,菌株PHD-1和PHD-3均为Pseudomonas sp.,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自然土壤中的苯酚降解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98.
循环经济理论思索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李康 《环境科学研究》2007,20(1):114-117
循环经济是对近现代人类社会长期、大规模、高强度、未善待大自然的开发活动导致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逼近其耐受极限而进行反思的产物.从经济-社会-科技-自然多元复合人工自组织系统角度,研究了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指出循环经济是建立在组织结构协同基础上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梯级利用,是集约经济的高级形态和理想模式.针对循环经济包含的若干属性特征,论述了5个基本理论问题,包括守恒与平衡、循环与协调、互动整合与倍增效应、聚集经济与产业集群、生态学基本原理应用和生态系统服务.并就生态工业系统规划设计涉及的基本方法、关键环节、人力投入等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
重庆市特大旱灾的自然与社会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2006年的特大旱灾探讨了2006年的特大旱灾的特征,分析了2006年特大旱灾的形成自然机制和社会机制,并提出了今后重庆市抗御旱灾的策略。认为2006年的特大旱灾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叠加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自身易损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0.
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也是与人类生产生活联系最密切的生态系统,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我国三级地貌台阶和多个气候带,湿地类型及生物多样性丰富,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给长江湿地保护带来巨大挑战。针对长江高原沼泽、高原湖泊、通江湖泊、中下游干流河滩和河口海岸等典型自然湿地,分别探讨这些湿地水循环特点及与生物栖息地的关系,为保护长江湿地提供参考。分析表明:长江高原的垂直水循环、中下游湖泊和河流的水平水循环、长江口的潮汐分别是维护湿地生态功能的关键水文因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湿地水循环及生态功能主要因素,所有的湿地都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长江源和长江口受气候变化影响更显著。湿地保护基本原则应该是尽量维护其自然的水循环节律,采取适应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才是最佳的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