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25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872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229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京津冀地区人口密度大,开发强度高,资源环境承载负荷整体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导致区域环境风险持续累积,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综合考虑大气、水、土壤等各类环境要素,通过文献计量与基础数据分析,梳理归纳出区域性环境风险具有复合性、累积性、周期长等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情景设置,分析不同情景下环境风险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目前处于环境风险"分散控制阶段",存在较大风险隐患,但在开展区域联动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效落实风险管理对策的情况下,可全面降低风险隐患水平,增强人居安全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922.
王宏伟 《安全》2018,39(11):12-13
目前,我国正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其驱动力是全球化、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简称“四化”.“四化”的叠加作用使风险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简单风险演变为复杂风险,确定风险演变为不确定风险,固定风险演变为流动风险,即从传统风险演变成新型风险.新型风险在英文中对应的是EmergingRisks,意思是“正在生成的风险”.新型风险超越人们既往对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给应急管理提出新挑战.“四化”与新型风险的关系是解析新型风险由来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923.
利用"自下而上"法核算1995—2014年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旅游业碳生产率,采用标准差、变异系数等指标衡量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探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格局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95—2014年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幅度不大,其年均增长率为2.07%,旅游业碳生产率具体数值由1995年的1.120 1万元/t增长至2014年的1.653 0万元/t;旅游业碳生产率区域差异明显,但区域绝对差异和区域相对差异均逐步缩小;旅游业碳生产率空间分布不均,总体呈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旅游业碳生产率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以及局部的不连续性;旅游业高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华北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主要代表;旅游业低碳生产率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以新疆、青海和陕西为主要代表;中国旅游业碳生产率整体水平较低,多数省区位于旅游业低碳生产率行列,研究期内旅游业低碳生产率的区域重心逐渐由西部向中部转移。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针对性建议:政府应制定低碳旅游相关的系列标准规范、行动方案以及保障性政策等,同时应加大对先进低碳技术和低碳设备的引进与推广;各省区应秉持低碳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目的地开发与管理之中;旅游企业应积极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新技术,研发低碳旅游系列产品与服务;加大宣传生态环保理念,引导旅游者树立低碳旅游意识,优先选择低碳旅游景区和低碳出行方式,自觉抵制高碳排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924.
SPEI及SPI指数在滇西南地区干旱演变中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滇西南地区为研究区,计算出近53 a该区及周边44个气象站点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运用M-K突变检测和Morlet小波交换等方法,对滇西南地区两种指数对应下的4种类型季节连旱变化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近53 a中,两种指数判定的同一时间尺度下的干旱事件次数和发生时间基本统一,4种类型季节连旱事件为12~14次,多存在并发性;4个季节连旱时段上两种指数均存在3 a左右显著周期变化;同一时段上,两种指数在趋势变化格局空间分布和变化程度上均存在着较大差异,4个时段上的干湿变化趋势也表现出SPEI呈变干趋势,SPI则变干、变湿各为一半的明显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期间研究区显著增温加剧了"降水量-蒸散"的水分平衡;与SPI相比,SPEI考虑了热量因子对潜在蒸散发的贡献,能较好地对气候变暖背景下研究区干旱进行刻画。  相似文献   
925.
以荆南三口五站1951~2015年实测径流数据,利用Mark-Kendall趋势突变检验法、累计距平、Morlet复小波等方法分析三口河系径流演变特征;选用ARIMA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预测荆南三口河系径流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荆南三口径流年际变化较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匀,5~10月为丰水期,11月~次年4月为枯水期,呈现出明显季节差异;(2)三口径流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中以1959~1980年径流下降趋势最为明显,其趋势幅度p的绝对值达到了698.313,2003~2015年径流下降趋势较为缓慢,无明显趋势,但其p的绝对值仍达到了166.524;(3)运用Mark-Kendall突变检验及累计距平法共同检验,三口径流突变年份为1970年、1985年;(4)1951~2015年间三口径流变化过程主要存在48~58 a、20~28 a、10~18 a 3个尺度的周期变化,以55 a、24 a、14 a为周期中心,其小波方差显示三口径流序列第一、第二、第三主周期分别为55 a、24 a、14 a;(5)三口径流在2016~2030年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即2016~2018年为波动增减期,2019~2026年前后为枯水期,2026~2030年为丰水期。  相似文献   
926.
运用NDVI数据在长时序上考虑不同地形绝对面积差异来评价汾河流域植被变化趋势的研究目前比较匮乏。为科学认识汾河流域植被变化及其地形效应,基于2000-2021年的MODIS NDVI数据并结合地形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与地形差异修正的方法,分析了汾河流域植被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并探讨了其在海拔、坡向和坡度上的生长变化差异。结果表明,(1)近22年汾河流域植被NDVI呈流域中部低、外围高、低海拔盆地平川区小于高海拔山脉区的分布格局,随地形和土地覆盖类型变化规律性显著。2000-2021年汾河流域植被总体呈改善趋势,年际变化速率为0.07/(10 a),其中,63.24%的区域植被NDVI显著增加,33.78%的区域植被基本不变。(2)汾河流域植被NDVI分布和变化存在明显的地形效应,随着海拔递增,植被NDVI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2 200-2 400 m海拔范围内NDVI最大;不同坡向的植被NDVI差异较小,但总体北坡大于南坡、东坡大于西坡,东北坡最大;随着坡度增加,植被NDVI阶梯式增大,20°-35°坡度范围内NDVI最大。(3)2000-2021年汾河流域不同地形的植被NDVI年...  相似文献   
927.
四川邛海滨湖公路路面径流污染及其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雨季和旱季各2次典型降雨期间对邛海滨湖公路路面径流连续采样监测,结果表明,该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SS、COD、TP、TN和Pb,旱季的径流污染程度较雨季重,主干路的路面径流污染最严重。因子分析表明,路面径流的主要污染因子为重金属和营养盐,其方差贡献率分别为64. 546%和13. 596%。潜在生态风险评估表明,路面径流中重金属平均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轻微级别,6种重金属中除Pb在主干路达到中等风险外,其余均为轻微风险。  相似文献   
928.
罗得河积水区地表径流中铝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东部地区的罗得河流域遭受严重的酸沉降侵蚀,对流域和内湖生态系统产生致毒影响。监测地表水和土壤水中的铝形态及浓度变化是问题关键。该文应用自行设计的改进MINQL微机模型对该地区地表径流中铝 动力学变化规律了分析,得出有价值的论述。  相似文献   
929.
滇池东南岸农业和富磷区入湖河流地表径流及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应用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方法,通过8次常规监测,对滇池东南岸10条以农业面源和受磷矿开采区影响的入湖河流的地表径流及其水质污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其空间差异性。在南岸选取降雨过程相同的3条河流,开展暴雨径流监测,探讨污染物在降雨过程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新宝象河的平均流量为2.6 m3/s,占总入湖流量的26.5%;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是滇池的主要污染指标,许多河流均已严重超标。河流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3类,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氮、总磷、溶解磷、硝态氮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达到了53.636%,氮、磷含量是河流水质污染的主要贡献因子。降雨条件下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浓度增长迅速,流量、悬浮物与大多数水质指标均有相关性,磷矿开采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在降雨条件下更加明显,其悬浮物浓度在降雨条件下比只受农业面源影响的河流最高高出1.9倍。  相似文献   
930.
以南京北郊为例,测量分析了屋面径流中砷(As)、汞(Hg)、铅(Pb)、镉(Cd)和锌(Zn)5种元素的浓度、形态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雨过程中这5种元素浓度在较大范围内无规则波动,且不同元素间浓度分布存在较大差异;Zn与Pb的平均浓度分别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Ⅴ类和Ⅳ类标准限值,污染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ZnPbAsHgCd。元素形态分析表明,径流中除Hg外其他4种元素主要以颗粒态形式存在,各元素颗粒态占总形态的平均分数分别为:As,64.5%;Hg,43.7%;Pb,76.5%;Cd,54.6%;Zn,5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