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325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872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229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4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74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72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城市地表污染物是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其累积和降雨冲刷过程分别是沉降-悬浮-再沉降以及悬浮-沉淀-再悬浮的动态过程。描述累积过程的模型主要有线性、指数、对数等形式,其中以指数及一些变形形式发展相对成熟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模型都将雨前干期天数(ADWP)作为主要的影响因子。而描述冲刷过程的模型主要基于一级反应动力学假设,这类模型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为使冲刷模型更接近实际,人们进一步在其中引入了雨天排污因素,并取得较好的成效。虽然城市地表径流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目前的模型基本属于经验型或基于大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学模型,尚缺对污染物输移过程的机理性描述。因此,从城市地表污染物输移过程的机理出发,建立城市地表污染物累积和降雨冲刷过程的物理模型是今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研究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52.
2006年4-7月,通过在广州市两条交通主干线上设点监测、采样分析,对城市路面径流COD污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区和郊区路面径流COD浓度均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规定的二级排放阈值;城市不同地区的COD负荷有较人差异,市区路面径流COD浓度高丁郊区,COD污染物质积累速度高于郊区;雨前干燥期是路面COD物质积累的重要影响因子;路面径流中COD浓度随降雨-径流过程呈现规律性变化,且径流COD与SS浓度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城市路面径流COD存在初期冲刷现象.  相似文献   
953.
消防始于人类用火,人类用火最关键的一步在于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燧人氏就是中国古史传说中发明人工取火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954.
根据重庆市棕榈泉住宅区雨水径流处理人工湿地的进水特点和运行特点,考察了该人工湿地恒定负荷下对铅的长期去除效果和单场降雨冲击负荷下铅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住宅区径流中铅浓度随季节性降雨特征变化明显,主要以非溶解态存在。在平均HRT为56 h的日常进水负荷下,人工湿地对铅长期表现出明显而稳定的去除作用,平均去除率达到84.9%,去除负荷达到10.5 mg/(m2.d),出水浓度和去除率受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铅浓度在人工湿地内沿程下降,湿地系统前端潜流床内的去除作用最为明显。在冲击负荷分别为7.3和8.7倍日常负荷、持续时间分别为1.5和2.5 h的两场降雨中,人工湿地铅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3.22%和38.12%。人工湿地对暴雨高冲击负荷具有明显的缓冲作用,对铅的去除效果受单场降雨进水流量曲线、进水水质曲线以及雨前储存容积大小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55.
怀化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现状图、怀化市1〖DK1〗∶10 000地形图、遥感影像图、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以及其他相关资料,借助ArcGIS 92平台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5),采用空间形态分析、地统计分析、等扇分析、景观测度及分形理论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中部铁路枢纽城市怀化的城市形态演变特征及形成机制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形态的紧凑度、分维数偏低,形状指数偏大,城市以正东、西南、正北方位的扩展为主,演化轨迹为“据点型”-“散点组团型”-“团城型”-“枝状放射型”-“‘T’字型”;城市形态演变是经济发展、交通设施发展、自然地理条件限制等多重驱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56.
提出"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的概念,并构建了区域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指数、响应度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8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的资源环境响应变化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东北地区开发规模不断扩大,而资源环境水平总体呈现出"先升后降"的波动变化态势。资源环境对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具有由"正响应"向"负响应"转变的特征,与此相对应,区域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呈现出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态势,这说明近年来在东北地区开发规模加速扩展的同时,其对区域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也日益增大。1995-2008年由经济快速增长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增长是引致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正向促进"向"负向胁迫"转化的重要内部因素,而区域投资的不断增长以及工业的快速发展是东北地区开发规模扩张对资源环境影响由"弱促进"向"强胁迫"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57.
基于城乡统筹视角,运用GIS空间技术、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武汉市1996~2009年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变化、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机制,是土地利用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区域城乡建设统筹规划及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整体规模扩大,城镇建设用地比重上升,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下降;城市与建制镇扩张较快,主要源自对农用地的占用及独立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整理。(2)外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数量、结构变化及类型转换特征对武汉市城乡建设用地变化起主导作用。(3)人口变化、经济增长、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政策等因素对武汉市内、外城区城-乡建设用地格局的驱动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958.
选取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满都胡宝拉格草甸草原为研究区,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撑下,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该地区近15年来四个时期景观类型的空间格局、演化态势和变化规律,从景观视角挖掘出格局信息与生态环境变化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运用马尔科夫链模型对未来草原景观格局变化的趋势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分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变化的驱动机制,为科学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59.
960.
在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开展了晋江西溪流域茶园和裸地的径流产沙及氮磷养分流失过程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强度下,3种下垫面径流和产沙量顺序均为:裸地>2年茶园>4年茶园,径流量与产沙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对地表径流水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461.29、129.38和107.86 mg/m2;NO3-N流失量分别为:286.42、98.58和103.00 mg/m2,均占TN流失量的60%以上;NH4-N流失量分别为:48.67、16.19和4.42 mg/m2;Tp流失量分别为:34.71、16.47和23.88 mg/m2.对径流泥沙相而言,2年茶园、4年茶园和裸地的TN流失量分别为:379.28、44.81和747.16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25.72%~87.93%之间;TP流失量分别为:27.94、4.17和58.85 mg/m2,占流失总量的比重在53.42% ~68.36%之间.茶园的N、P主要随径流流失,而裸地以泥沙迁移为主.这说明茶叶种植具有一定的水土保持效应,且种植年限较长的茶园可显著减少随径流泥沙进入水体中的N、P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