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15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298篇
安全科学   852篇
废物处理   478篇
环保管理   1030篇
综合类   3548篇
基础理论   260篇
污染及防治   149篇
评价与监测   119篇
社会与环境   353篇
灾害及防治   141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06篇
  2022年   127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564篇
  2013年   343篇
  2012年   430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97篇
  2009年   482篇
  2008年   539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400篇
  2005年   405篇
  2004年   276篇
  2003年   236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61.
油沙豆(Cyperus esculentus)是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高利用价值新兴经济作物,在我国沙区调整种植结构及沙化土地改良中有重要作用. 油沙豆茎块在采收过程中易破坏表层土壤、引发风蚀,因此,探究油沙豆防风阻沙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是实现油沙豆在沙区种植的重要前提. 本文基于乌兰布和沙漠油沙豆农田现有间作模式,通过风洞模拟试验,探究不同风速下6种间作模式(2种间作作物×3种带间距)的防风蚀效果. 结果表明:①不同带间距模式在各风速下的风速廓线均呈对数形式,粗糙度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 ②间作作物对垂直流场结构分布特征有显著影响,间作玉米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低于当地起沙风速(6 m/s);间作向日葵各带间距模式近地表风速均高于起沙风速,约为9 m/s. ③风速对各间作模式的防风效能具有显著影响,防风效能随风速的增大呈减小趋势. ④间作带的防风效能随带间距的增加而减小,表现为带间距8 m>带间距16 m>带间距24 m. 间作玉米模式的防风效能大于间作向日葵模式,其中,玉米带间距8 m及16 m的模式其近地表防风效能均大于50%,是油沙豆农田防风阻沙的最优模式. 研究显示,考虑到农田的经济效益,带间距16 m的间作玉米模式是油沙豆农田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优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662.
自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南京市大气污染有所改善,但仍面临着细颗粒物(PM2.5)和臭氧(O3)污染问题.为探究污染物浓度对其前体物减排的响应,获得有效的减排策略,常利用大气化学模式进行多组基于排放扰动的敏感性试验,而这需要消耗大量计算时间和计算资源.应用随机森林算法对2015年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结果进行机器学习,高效地预测了南京2019年PM2.5浓度日均值和日最大8 h臭氧(MDA8 O3)浓度对不同人为源排放控制情景的响应.随机森林结果表明2019年中国人为排放每减少10%,南京ρ(PM2.5)季节平均值下降2~4μg·m-3.当2019年中国人为源减排比例高于20%时,南京ρ(PM2.5)年均值将低于国家二级限值(35μg·m-3).若仅对中国地区O3前体物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同比例减排,反而...  相似文献   
663.
李辉  庞博  朱法华  孙雪丽  徐静馨  王圣 《环境科学》2022,43(11):5294-5304
选取202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累积占比达80%的前23个国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化石能源清洁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率角度对其能源消费结构进行对比研究,从单位GDP能耗、人均能耗和单位国土面积能耗角度,结合产业结构和分部门能源消费构成,对其能源消费强度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各国在社会经济运行与生产生活中的能源消费模式,提出能源消费自然碳汇承载负荷比概念,指出我国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能源消费模式转型面临的优势与挑战.结果表明,我国一次能源清洁化率、发电用能占比、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率和电能占终端能耗比分别达到15.90%、53.48%、37.51%和26.54%,均在世界主要能源消费国家中处于前列,已经架构起良好的能源集约化和清洁化利用结构基础;非工农业能源消费占比尤其是仅为14.09%的交通能源占比在主要能源消费国中最低,已经形成了具有相对优势的绿色低碳能源消费模式;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潜在的总体能源生产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相对较短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期对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规模提出了巨大挑战,碳排放约束下的国际形势对我国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降碳目标也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664.
为了研究爆炸冲击波对结构的影响,基于一维爆炸波轴向传播方程,结合流固耦合的方法,借助 ANSYS/ LS?DYNA 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单层单跨框架模型。考虑高温软化效应和应变率对屈服强度的影响,分析连接方式为固定端时爆炸波的传播,研究爆炸与火灾联合作用下爆炸波在钢结构构件中的传播规律及其破坏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垂直爆炸波方向的竖向构件内力的分布具有弱传递性,沿爆炸波方向的杆件动力响应显著;700 ℃爆炸冲击波在杆端往复传播导致在钢结构杆件中传播速度明显比常温下慢,但截面轴向速度的峰值变大,约为 200 ℃的 3 倍,并且沿爆炸波方向杆件的轴向速度比垂直方向杆件的轴向速度大得多;常温下,垂直爆炸波的梁因受剪单元提前发生失效;高温下,构件损伤严重,垂直爆炸波方向的梁最先发生弯剪破坏,其次为柱剪切破坏,最后沿爆炸波方向的梁产生受压破坏。  相似文献   
665.
正近年来,四川省环保厅宣教合作处主导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品牌等方面连年突破。特别是2013年,四川省环保厅拓展培训领域,扶持甘、阿、凉民族地区环保队伍教育培训,与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合作,引进优质师资创设精品课程,开展情景模拟教学,  相似文献   
666.
《环境教育》2014,(7):96-97
正九江萍钢钢铁有限公司(简称九钢公司)是是一家集烧结、炼铁、炼钢、轧材工艺为一体、具有年产钢55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是国家工信部公布的第二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113家企业之一。经过多年的规范运作,九钢公司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三大体系认证,是全国企业500强和全国民营企业50强之一。九钢公司以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把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作为治理企业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污染整治,淘汰落后设备,推行清洁生产。  相似文献   
667.
《环境教育》2014,(8):104-104
正张建春,男,生于1963年2月,先后荣膺全国绿色学校先进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南通市十佳优秀园丁等光荣称号。他经常反思生命的宇宙坐标,反思生命的存在为何以践踏生命、毁坏生命的本基为代价?作为教师能做什么?教学子求真求善求美求  相似文献   
668.
《中国环保产业》2014,(8):62-62
正新天地环境服务集团是国家重点支持的节能环保战略新兴产业领域的先锋企业,是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副会长单位、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全国循环经济工作先进单位。新天地创建了国家静脉产业园区,形成了固体废物"回收—精细化拆解—高效破碎—深加工—无害化处置"的完整产业链,新天地静脉产业发展模式被列为全国十大园区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之一,已初步形成立足七大区域核心城市、辐射全国的发展布局。青岛新天地环境保护有限责任公司是新天地环境服  相似文献   
669.
观点     
夏永红 《绿叶》2014,(3):112-113
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分析,要应对严重雾霾天气频发的趋势,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加强环境管理规制,从制度安排上运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研究与开发运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在经济总量和资源消耗总量仍然处于增长阶段情况下,把包括PM2.5在内的污染排放绝对量较快地降下来。二是创新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降低经济发展对原始资源的开采。三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产品和产业结构创新,大幅度地降低高  相似文献   
670.
正一、绿色之星产品认证简介绿色之星产品认证是经国家认证监督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由中环协(北京)认证中心组织开展的一般工业产品认证工作。绿色之星产品认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绿色之星产品认证程序指南》和《绿色之星产品认证规则》为标准和依据;以产品检验、工厂检查和认证后监督为认证模式,全面审核申请企业在产品生产一致性、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