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43篇
  免费   428篇
  国内免费   1630篇
安全科学   377篇
废物处理   182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3586篇
基础理论   538篇
污染及防治   860篇
评价与监测   155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84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284篇
  2021年   284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194篇
  2018年   112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29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47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94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304篇
  2008年   280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281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03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41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18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纳滤膜对微污染物去除效率受膜特性、微污染物性质和实验条件等因素影响,优化这些影响因素对纳滤工艺的成功应用至关重要,然而实验优化过程不能同时兼顾多因素对去除效能的交互影响.为此,基于线性、非线性和集成学习算法,开发了4种纳滤膜对有机微污染物去除效率的预测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预测性能和可行性.在拟合程度、稳健性和外部预测能力等方面对开发的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集成学习算法开发的XGBoost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影响膜分离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预测纳滤膜对微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方面表现出强大的潜力(Radj2=0.977,Qext2=0.877,QLOO2=0.875).此外,利用SHAP解释方法定量解析了各驱动因素对纳滤膜去除微污染物效率的贡献,证明纳滤膜的截留分子量、膜表面接触角和污染物的尺寸是微污染物去除过程中重要的影响因素.首次将模型解释方法应用于特征变量的选择过程,使集成算法(XGBoost)模型的性能得到进一步优化.所开发的机器学习模型,有利于优...  相似文献   
902.
可降解共混塑料因价格低廉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共混塑料在海水中的光降解和微塑料的形成有待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聚乙烯/碳酸钙(PE/CaCO3)和聚乙烯/热塑性淀粉(PE/TPS)共混塑料为研究对象,聚乙烯(PE)作为对照,通过机械研磨制备微塑料,研究微塑料在天然海水中阳光照射下的光降解.结果表明,相同风化条件下,共混塑料比PE更容易产生小粒径的颗粒.光降解后老化共混塑料表面的碎片、颗粒明显多于PE.光降解后PE的ATR-FTIR和C1s XPS光谱没有明显变化;PE/CaCO3因光氧化形成含氧官能团C—O;PE/TPS的TPS特征峰减弱,表明TPS光降解.结合3种微塑料接触角、表面电势的变化可知,老化共混塑料对亲水性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可能比PE更强.综上所述,可降解共混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光降解程度高于PE,海洋环境风险可能更大,应谨慎推广.  相似文献   
903.
为探究融冰过程中微塑料赋存对岱海典型污染因子释放规律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的方式,通过设置不同冻结条件(冰体厚度、初始温度及方式、初始浓度)探究各典型污染因子在融冰过程中的释放规律,并采用融出比例(E)表征污染因子融冰过程中的释放能力.结果表明,微塑料的赋存与初始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污染因子的分布规律,从而对污染因子在融冰过程中的初期释放量造成一定影响,但并不能改变污染因子初期大量释放,随后少量均匀释放的释放规律;而相同初始条件下微塑料赋存使污染因子在融冰初期的释放量增加,使融出比例E下降2.59%~5.02%,这表明微塑料在冻融过程中不仅会将部分污染因子携带到冰体中,还对融冰过程中污染因子的释放起到一定的滞后作用;此外融冰过程中微塑料对于污染因子释放规律的影响可以从冰体微观结构与冰体融化机理两方面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904.
平寨水库地处喀斯特山区,是贵州省重要的灌溉和饮用水库之一,其水环境质量深刻影响着居民生产生活.以平寨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化学分析方法、氮氧双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Bayesian mixing model,MixSIAR),定量识别研究区水体硝酸盐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河流及库区水体溶解无机氮主要以硝态氮形态存在,时间上表现为平水期>丰水期>枯水期,空间上呈现出各河流上游浓度差异较大,下游与库区浓度接近,坝前丰水期的硝酸盐浓度较高的特征;研究区水体硝酸盐的转化主要以硝化作用为主,枯水期和平水期其主要来源是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和土壤有机氮,丰水期主要为化学肥料;各时期硝酸盐来源中,整体表现为库区的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的贡献率高于河流,土壤有机氮与化学肥料的贡献率低于河流.从生活污水与牲畜粪便贡献率来看,其值在河流、库区枯水期分别为59.3%、70.8%,在河流、库区平水期分别为58.3%、72.6%,丰水期值较小.从土壤有机氮贡献率和化学肥料贡献率来看,丰水期贡献率均高于枯水期和平水期.河流、库区丰水期源自土壤有机氮的贡献率分别为35.1%、32.8%,源自化...  相似文献   
905.
作者从皮革废水中分离得到一种亚硝化单胞菌富集物,研究了其对高温高盐的适应性。测定了17~47℃和0.2%~6.2%盐度条件下的亚硝氮积累量,以及温度与盐度的交互作用对耗氧量的影响,并比较了该富集培养物与不耐盐不耐热的Nitrosomonas eutropha CZ-4在39℃的高盐皮革污水中的氨氧化效果。结果表明,本富集培养物种只有一种AOB,其16S rRNA基因序列与Nitrosomonas halophila的相似度为97.40%,故命名为N. halophila LFY-1。LFY-1最适于亚硝氮积累的温度和盐度分别为40.5℃和1.2%,亚硝氮积累的半数抑制温度和半数抑制盐度分别为45.9℃和3.3%;LFY-1最适于耗氧的温度和盐度分别为39℃和2.2%,耗氧的半数抑制温度和盐度分别高于45℃和4.2%,但高温高盐对耗氧量无交互作用;LFY-1在高温高盐皮革污水中的亚硝氮积累速率可以达到0.84 mg/(L·h),平均代时为15.5 h,均显著优于CZ-4。上述结果说明本富集培养物具有嗜热嗜盐且耐热耐盐的特性,具有在高温/高盐污水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90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现代工业化水平的提高,环境污染已成为日渐严重的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几年已经对各种污染物进行了研究,但新兴污染物主要是由微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杀虫剂、药物、激素和毒素以及工业相关的合成染料引起的和含有染料的有害污染物,大多数新兴污染物没有制定指导方针,即使浓度很低,它们也可能对人类和水生生物产生有害影响。因此,为了提高修复生态环境的有效性,迫切需要开发用于检测、量化和提高效率的污染物检测新技术。该文概述了新兴污染物类别和检测技术,根据新兴污染物的种类选择检测技术,讨论了测试技术存在问题,并提出发展性建议和前瞻性观点。  相似文献   
907.
微塑料作为新兴污染物被广泛关注,但其在入海传输路径所涉及的环境介质中的分布特征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为给微塑料入海传输研究提供更多可行的基础数据,本研究于2019年、2020年不同水期对秦皇岛海域4种环境介质(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表层海水和近岸底泥)进行采样,分析微塑料的种类、粒径、形状和颜色等指标,并基于以上结果分析入海传输路径上不同环境介质中微塑料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海域微塑料污染在4种环境介质中广泛存在,总体呈中等水平,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表层海水和近岸底泥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721.42±530.13) n/m3、(450.00±326.60) n/kg、(0.42±0.28) n/m3和(613.24±410.04) n/kg。不同水期的调查结果对比表明,降雨会显著降低入海河口水体、岸滩底泥和近岸底泥中的微塑料含量;空间上的分析表明,人类活动极易影响微塑料的分布。在各类环境介质中,粒径<0.5 mm的小粒径微塑料占比最大;纤维状微塑料更易赋存在水体中,碎片状和颗粒状微塑料更易传输到沉积物中;而微塑料的颜色在传输过...  相似文献   
908.
废弃塑料在自然条件下会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分解等作用被分解为尺寸更小的微塑料(MPs),因MPs在环境中的广泛分布及潜在的生态健康风险,其在近期受到了广泛关注。有研究报道,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能够摄食聚苯乙烯(PS)泡沫塑料,并对PS的降解能力和降解率较高,但关于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黄粉虫生物毒性的研究较少。采用黄粉虫为受试生物,通过向黄粉虫喂食不同比例的聚苯乙烯微塑料与麸皮的组合以及不同粒径PS小球,测定试验周期内黄粉虫生物学指标及生物组织内抗氧化酶水平等参数,探究并分析不同粒径与不同摄食比例的微塑料对黄粉虫生命体征和组织水平生物毒性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粒径会影响黄粉虫对PS的摄食,进而影响其生物利用度;(2)25%的高密度苯乙烯(HDPS)与麸皮掺杂饲养会抑制黄粉虫的生长发育;(3)有麸皮饲养的条件下,黄粉虫摄食PS对其自身生理毒性的影响较小,但还是会对其存在一定的细胞损伤。本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利用黄粉虫降解废弃塑料与微塑料污染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09.
杨光  史波芬  周传斌 《环境科学》2023,44(6):3024-3033
随着我国大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厨余垃圾资源化技术已有包括厌氧消化处理、好氧生物处理和昆虫饲料转化等类型,但在已有应用案例中存在资源化程度低、环境影响显著和经济效益差等诸多问题,缺乏技术绩效的系统化分析和综合性评价.为此,研究面向厨余垃圾资源化技术应用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构建了资源效率、环境影响、经济可行和社会效应的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21项指标),以我国的14项典型技术应用项目为案例开展定量化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厌氧消化和昆虫饲料转化处理技术的得分分别为58.39分和59.65分,高于好氧生物处理(49.16分);按细分技术类型,集中式黑水虻转化和中温湿式厌氧工艺得分较高,分别为67.14分和60.82分.按技术的处理规模和设施分布方式,集中式处理技术在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维度上分别比分散式技术高出13%和62%;分散式处理技术在环境影响和社会效应维度上比集中式高出8%和34%.在厨余垃圾资源化实践中,应结合当地的厨余垃圾理化性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推进情况、财政承担能力和收运距离等多因素综合考量,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宜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910.
现有研究已表明微塑料在积雪中广泛存在,而积雪融化后产生的融雪径流汇入地表水体,所携带的微塑料对生态环境会产生一系列潜在生态风险.城市积雪与人类活动关系更为紧密,为评估城市积雪中微塑料的生态风险,本文以我国东北城市哈尔滨市为研究区,对哈尔滨市6种不同下垫面30个采样点的表层积雪进行采集,通过立体显微镜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分析,证实了积雪中存在较高含量的微塑料.对积雪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丰度、分布特点、尺寸、颜色、形状、组成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积雪中微塑料平均丰度为850 N·L-1,且不同下垫面丰度分布差异大,与其他介质中微塑料丰度相比整体处于偏高状态.尺寸主要以10~100μm的小尺寸微塑料为主,建设用地微塑料尺寸稍大,以100~500μm的居多.大部分下垫面颜色以透明为主,但建设用地处彩色微塑料偏多.积雪中纤维状微塑料为明显优势类型,但农田处碎片状微塑料占比较大.各个下垫面主要的微塑料聚合物类型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36%)、聚乙烯PE(25%)、聚丙烯PP(16%)、聚酰胺PA(13%)、聚苯乙烯PS(10%),PET与PE为优势类型.生态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