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8篇 |
免费 | 19篇 |
国内免费 | 4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9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10篇 |
综合类 | 137篇 |
基础理论 | 29篇 |
污染及防治 | 25篇 |
评价与监测 | 27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0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51.
张济宇编译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1,13(4):46-46
水中微量钙虽有许多测定方法(如原子吸收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离子电泳法、离子电极法和离子色谱法等直接定量法),但这些方法都易受共存离子的影响.此外,当采用这些方法测定微量钙时,需浓缩或溶剂萃取等,操作烦琐.现已研究出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F-AAS)测定水中微量钙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53.
采用半连续实验,研究中、低温条件下酵母浸出物对厌氧系统中Co、Fe溶解性能和生物有效性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酵母浸出物对提高纯水中和投加不同有机基质的水中溶解态Co、Fe浓度有明显效果,能显著提高低温下厌氧系统中Co、Fe的生物有效性.在15℃和35℃下,投加酵母浸出物后,水中溶解态Co、Fe浓度均有上升,其中Fe浓度升高明显.啤酒废水等含有酵母浸出物的废水对这种提升作用也有帮助.在15℃厌氧系统中移除酵母浸出物、Co、Fe之后,COD去除率由91.6%下降到58%;重新投加Co、Fe后效果有所回升,其中同时添加酵母浸出物的系统,其COD去除率回升明显,升幅达31.6%,产甲烷速率也呈上升趋势,证实了同时投加酵母浸出物和Co、Fe可有效促进低温下厌氧生物系统的处理效能. 相似文献
54.
55.
金属浓度,半透膜孔径,水温及配位体对半透膜囊吸收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影响树脂-半透膜囊吸收铜的主要因素,重点探讨了水相铜含量,半透膜孔径,温度以及天然河水中的有机配位体对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半透膜囊吸收量与水相游离铜浓度,水温及半透膜孔径的非整数次幂成正比,其中包括EDTA,河水富里酸,以及河水中的各种天然有机物在内的配位体均与铜生成不能被半透膜囊吸收的络合物,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半透膜囊对水环境中游离态微量金属进行长期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57.
为研究二叔丁基过氧化物(DTBP)热失控危险性,利用C600微量量热仪对DTBP热分解动力学进行试验研究,测定DTBP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起始放热温度和分解热,分别用非等转化率法和等转化率法得到DTBP热分解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用非等转化率法确定反应的最佳反应级数为1,相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37.75、132.60、128.61和122.93 kJ/mol,指前因子分别为8.82×1012、6.69×1012、2.06×1012和3.89×10111/s。用等转化率法确定的活化能范围为102~138 kJ/mol,并拟合出活化能与转化率的关系曲线。结合计算出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对DTBP分解机理的分析,可以推断其具有热失控危险性。 相似文献
58.
采取固定床连续式水处理方式,实验研究了在固体催化剂作用下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地下煤气化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处理COD为300 mg,/L左右的该类型废水时,加入微量臭氧,水处理装置COD去除率提高了45%,平均1 mg的臭氧处理了2.4 mg有机物;当废水COD为200 mg/L左右,进水速度为1 L/h时,最佳臭氧投加量为每升废水20 mg左右的臭氧,此时气水比为15:1左右;同时实验发现,不同COD的废水色度均可以被有效去除.通过与其他类似的实验研究比较发现,微量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具有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59.
六氯环己烷 (HCH) 是一种持久性污染物,环境存量较大时会造成污染,定量研究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3种好氧微生物Sphingobium quisquiliarum P25、Sphingobium ummariense RL-3和Sphingobium sp. F2降解γ-HCH (林丹) 的过程,应用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 (CSIA) 探究了不同微生物对HCH的降解效果,及其对HCH转化与迁移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 3种微生物降解γ-HCH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原理;2) 降解过程中碳分馏系数 (εC) 分别为−(4.3±0.4)‰,−(1.6±0.1) ‰和−(5.7±0.5) ‰,氯同位素分馏系数 (εCl) 分别为−(1.1±0.6) ‰,−(1.5±0.2) ‰和−(1.5±0.4)‰;3) 二维同位素分馏系数 (ΛC-Cl) 分别为(3.0±0.3),(1.1±0.1)和(2.7±0.2)。本研究结果可为应用单体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解析复杂环境中HCH的迁移转化过程并评估HCH污染场地修复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