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12篇
安全科学   1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1篇
基础理论   215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1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21.
综述了对苯二甲酸 (TA)及其生产废水的生物毒性 ,并对相关的毒性控制技术进行了讨论。这对研究开发高效处理TA生产废水技术 ,维护人体健康与生态安全 ,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22.
用盐水丰年虫测试4种石油化工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盐水丰年虫为试验生物测试了硫氰酸钠、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和丙烯腈这4种石油化工废水中常见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以盐水丰年虫的急性毒性值(EC50)分别为253.7mg/L、22619mg/L、16050mg/L和14.34mg/L,盐水丰年虫的敏感性基本接近常用的淡水监测生物.  相似文献   
323.
Hg、Cd对阿匍虾虎鱼及黑褐新糠虾的急性毒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在水中添加重金属Hg、Cd的方法,获得了这两种金属对阿匍虾虎鱼和风褐新糠虾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Hg对阿匍虾虎鱼和黑褐新糠虾的96h急性毒性要比Cd的大,且Hg、Cd对黑褐新糠虾的96h急性毒性要比阿匍虾虎鱼的大。  相似文献   
324.
研究通过降解对苯二甲酸的酵母和细菌的复合处理,使TA的降解率达到95%以上,并生产了单细胞蛋白。该单细胞蛋白营养价值高,经急性和遗传毒性试验表明属实际无毒类,并不具遗传毒性,是优良的单细胞蛋白。  相似文献   
325.
生活与工业污水混合处理系统中关键毒物追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常州市城北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A^2O出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毒性鉴别评价(T IE)程序,对关键毒物进行了追踪。结果表明,进水对大型蚤(Daphnia magna)具 有24h急性毒性,经过A^2O系统的处理,出水已不显示24h急性毒性;因曝气可去除废水毒性,C18固相提取亦可去除废水毒性,据此判断进水中存在的主要毒物 为挥发性非极性有机化合物。进出水的GC/MS图谱显示,处理前后有机物浓度大大降低,关键毒物基本去除。  相似文献   
326.
生物发光技术在评估废水综合急性毒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生物发生技术应用于冶金类行业废水的综合急性毒性测试中,以发光细菌法替代原有的理化测试方法,废水毒性强弱评估其安全排放的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以沈阳冶炼厂为代表的冶金类行业废水毒性呈剧毒水平,其处理后废水在符合废水排放标准的情况下,仍表现为低毒水平。这一问题就引起有关环境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327.
为探究鱼类不同生长阶段对污染物的毒性响应差异,以斑马鱼为试验生物,初步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分阶段培养方法,通过培养时间确定斑马鱼的不同生长阶段,研究了标准稀释水和模拟自来水条件下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毒性响应差异,并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法表达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斑马鱼体长、体质量的变化均符合logistic增长方程(R2>0.97),斑马鱼全生命周期按日龄可细分为卵黄囊仔鱼期(1 d)、晚期仔鱼期(10 d)、稚鱼期(17 d)、早幼期(24 d)、幼鱼期(31 d)、发育期(60 d)、成熟期(90 d)、成鱼期(120 d)等8个不同生长阶段.标准稀释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425 mg/L(1 d)、0.768 mg/L(10 d)、0.550 mg/L(17 d)、0.309 mg/L(24 d)、0.334 mg/L(31 d)、0.327 mg/L(60 d)、0.230 mg/L(90 d)和0.180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模拟自来水条件下,Cu2+对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的96 h-LC50分别为0.377 mg/L(1 d)、0.438 mg/L(10 d)、0.366 mg/L(17 d)、0.201 mg/L(24 d)、0.206 mg/L(31 d)、0.189 mg/L(60 d)、0.167 mg/L(90 d)和0.144 mg/L(120 d),随着鱼龄的增加,Cu2+对斑马鱼的毒性逐渐增大.根据96 h-LC50得出不同生长阶段斑马鱼对Cu2+的敏感性顺序为120 d > 90 d > 24 d > 60 d > 31 d > 1 d > 17 d > 10 d,可见,斑马鱼成鱼期阶段对Cu2+较敏感,而成熟期和早幼期的敏感性次之,晚期仔鱼期最不敏感.研究显示,鉴于斑马鱼对Cu的物种敏感度的阶段性差异,采用24 d早幼期斑马鱼研究金属水质基准时既敏感又节约受试生物的培养成本,此外水环境参数也是水质基准研究需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28.
近年来海洋溢油事故频发,增加了溢油污染对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暴露风险.为阐明海洋溢油事故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质量浓度的海水原油溶液对双齿围沙蚕的急性毒性效应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的死亡率与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呈正相关,暴露24、48及72 h的LC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3.08、9.80和8.37 g/L;暴露72 h后,双齿围沙蚕组织液中MDA(丙二醛)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 g/L暴露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G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且随暴露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1 g/L原油暴露下,CAT(过氧化氢酶)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被显著诱导,当暴露浓度达到0.5 g/L时,CAT的诱导程度减弱,而SOD则受到抑制.研究显示,海水中的原油对双齿围沙蚕具有显著急性毒性效应,且0.1 g/L的原油暴露即可导致双齿围沙蚕产生脂质过氧化,脂质过氧化程度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0.1 g/L原油暴露能显著诱导双齿围沙蚕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且随着海水中原油暴露浓度的增加,GST的诱导程度增强,CAT的诱导程度减弱,SOD的活性则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29.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两株凯伦藻Karenia selliformis和Karenia 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毒性效应。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藻细胞培养液,在48 h内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急性毒性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selliformis和K.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短时间内(2 h),两种凯伦藻的毒性效应均与细胞密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K.selliformis,R2=0.96;K.umbella,R2=0.92)。对轮虫2 h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2750/mL(K.selliformis)和14011/mL(K.umbella),显示K.selliformis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作用较之K.umbella更强。通过进一步比较两种凯伦藻的藻液、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毒性结果显示,仅藻液有毒害作用,而去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对轮虫没有毒害作用,说明与藻细胞的直接接触是导致轮虫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30.
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吴石金  俞翔  吴尔苗  陈建孟 《环境科学》2010,31(6):1655-1661
研究了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生化指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有影响.随着2种毒物浓度的增大,其对藻生长的抑制越明显,藻细胞密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 h-EC50分别为550.1 mg/L和276.0 mg/L,1,2-二氯乙烷的毒性要稍强于二氯甲烷.2种毒物联合作用时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叶绿素a含量随毒物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SOD和CAT的活性随毒物浓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钟形曲线".MDA的含量随毒物浓度升高而急剧上升,膜脂过氧化加剧.表明毒物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毒性效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