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8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34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4篇 |
废物处理 | 33篇 |
环保管理 | 109篇 |
综合类 | 1027篇 |
基础理论 | 186篇 |
污染及防治 | 104篇 |
评价与监测 | 194篇 |
社会与环境 | 22篇 |
灾害及防治 | 1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63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52篇 |
2016年 | 69篇 |
2015年 | 85篇 |
2014年 | 177篇 |
2013年 | 92篇 |
2012年 | 112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80篇 |
2009年 | 66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66篇 |
2006年 | 71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32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29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为了探讨地膜覆盖和不同施氮处理对菜地生态系统CO2净交换通量(Net CO2 Ecosystem Exchange,简称NEE)、生态系统呼吸通量(Ecosystem Respiration,简称ER)及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简称GPP)的影响,以辣椒-萝卜轮作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明/暗箱-气相色谱法,进行了为期1 a(2014年5月-2015年4月)的田间原位观测.试验设置8个处理,分别为常规无氮(CN0)、覆膜无氮(MN0)、常规低氮(CN1)、覆膜低氮(MN1)、常规中氮(CN2)、覆膜中氮(MN2)、常规高氮(CN3)、覆膜高氮(MN3).结果表明,辣椒季累积NEE最大值分别为CN3和MN3处理下的-30.96和-29.83 t·hm-2,累积ER排放量最大值分别为CN1和MN1处理下的40.18和39.16 t·hm-2,累积GPP最大值分别为CN3和MN3处理下的70.60和68.61 t·hm-2;萝卜季累积NEE最大值分别为CN3和MN3处理下的-22.25和-24.88 t·hm-2,累积ER排放量最大值分别为CN2和MN2处理下的17.00和19.43 t·hm-2,累积GPP最大值分别为CN3和MN3处理下的37.92和43.80 t·hm-2.在两个生长季中,覆膜及覆膜和施氮的交互作用只对辣椒季中ER有显著影响,对于NEE和GPP均无显著影响(p>0.05);施氮显著提高了菜地生态系统NEE和GPP而降低了辣椒季ER(p<0.05),并且这种增加或降低效应随着施氮量的提高而逐渐增强.本研究中菜地呈现碳汇并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碳汇逐渐增强,而覆膜对CO2固定无显著影响,表明常规高氮的农田管理措施能够提高西南地区代表性的辣椒-萝卜轮作菜地的固碳潜力,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的源/汇功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62.
963.
忻州市环境空气PM10中有机碳和元素碳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集了忻州市4个监测点位采暖季和非采暖季环境空气PM10样品,利用Elementar Analysensysteme GmbH vario EL cube测定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通过OC和EC的时空分布、比值以及相关性分析揭示忻州市的碳组分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忻州市PM10中OC和EC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8.5±4.5)μg·m-3和(16.1±4.3)μg·m-3,采暖季和非采暖季TCA占PM10的比例分别为70.7%和43.8%;4个监测点位采暖季OC的质量浓度均高于非采暖季,XT、DC和KQ监测点采暖季EC的质量浓度高于非采暖季,SQ监测点则相反,采暖季燃煤是OC和EC的主要来源;监测点XT的OC质量浓度最高,为24.1μg·m-3,DC的EC质量浓度最高,为22.0μg·m-3,SQ的OC和EC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17.2μg·m-3和14.5μg·m-3,区域性污染特征存在差异;OC/EC均值小于2,一次污染严重;非采暖季OC与EC浓度相关性较好(R2=0.55),二者排放源单一,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排放,采暖季相关性不显著(R2=0.13),二者排放源复杂.忻州市主要通过控制燃煤、机动车尾气、生物质燃烧、工业源等的一次排放来减轻碳组分污染,进而提高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964.
采用常压水热法制备α-半水脱硫石膏,研究在不加转晶剂时反应温度对脱硫石膏脱水生成α-半水石膏的晶体形貌、转化率和转化速率的影响规律。用偏光显微镜测定晶体形貌,通过脱水反应前后结晶水含量变化计算转化率,用转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表示转化速率。结果表明:90℃以下二水石膏脱水反应几乎不反应;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但97℃以上时,温度对反应速率和转化率的影响甚微。在脱水反应可以顺利进行的情况下,温度越低,晶体越短,长径比越小。适当反应温度为95~100℃,并且在90 min内脱水反应均能完成。 相似文献
965.
以溢油污染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无齿螳臂相手蟹为对象,研究其体内TPH含量分布及动态变化,并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判断污染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与恢复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为类似溢油事故的处理处置提供参考.分别在采取应急处置后、应急处置1 a后和二次修复1 a后采集了沉积物和相关生物体样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得TPH含量.结果表明,二次修复1 a后生物体内脏和肌肉组织中TPH含量较应急处置1 a后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分别下降了64.28%~83.81%和27.44%~48.02%,生物体内脏组织中TPH含量明显高于肌肉组织,且二者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二次修复1 a后生物体内脏和肌肉组织中TPH含量与应急处置后沉积物中TPH含量呈明显的线性关系(y=0.001x+4.3831,R2=0.9089;y=0.0004x+1.7744,R2=0.8705),表明溢油事故造成的沉积物污染是影响生物体内TPH累积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应急处置1 a后和二次修复1 a后生物体体内的TPH暴露风险指数均处于可接受水平,采取二次修复后,暴露风险指数有明显下降趋势,较应急处置后下降了62.81%~82.31%.研究结果表明应急和修复措施均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为今后类似事故处理处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6.
文章通过原位化学氧化法,利用过硫酸钠对总石油烃(TPH)污染黄土进行处理,并对氧化效率进行比较。针对3种不同浓度污染黄土实验,过硫酸钠处理低浓度TPH(1 000 mg/L左右)污染黄土效果较差,去除率仅有10.8%~38.4%,TPH在7 000 mg/L左右浓度较高时效果较好,去除率最高为65.6%。同时过硫酸钠原位修复对TPH降解选择性较强,投加量控制在0.4 mmol/g土壤对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且对有机质影响较小。2#土壤进行正交实验,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20℃,pH 7,水土比为6∶1,氧化剂投加量0.4 mmol/g。对土壤进行红外光谱扫描和X射线衍射,判断土壤污染情况以烷烃类的峰为主,还包含少量羟基、羧基、羰基、氨基、杂环基团和高分子碳氢化合物,使用氧化剂后土壤物相变化明显,修复后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67.
2015~2016年对广西钦州湾进行4个航次的调查,采集海水样品分析该港湾总溶解态氮(total dissolved nitrogen,TDN)、总溶解态磷(total dissolved phosphorus,TDP),以及溶解态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和溶解有机磷(dissolved organic phosphorus,DOP)一年的浓度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2015~2016年间钦州湾海域TDN浓度为9.37~77.52 μmol/L,TDP的浓度为0.20~4.08 μmol/L。受河流径流的影响,钦州湾的TDN和TDP总体上都呈现出从内湾向外湾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DON平均浓度在8月、11月和3月,DOP在8月和3月,都分别高于无机形态的氮、磷。其中,8月份DON和DOP分别占TDN和TDP的72.0%±19.7%和58.4%±20.1%,DON和DOP是钦州湾溶解态氮、磷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浮游植物的生长提供营养条件。 相似文献
968.
抗生素抗性细菌(ARB)作为新兴污染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紫外线(UV)消毒对ARB去除效果的研究尚不够充分。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过滤后的二级出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UV消毒前后水中四环素、氨苄西林、氯霉素及链霉素抗性细菌丰度的变化,探究了UV消毒对ARB的去除作用及ARB的光复活与暗修复潜能。结果表明:UV对过滤后二级出水中的4种ARB具有一定灭活能力,4种ARB对UV消毒的耐受能力由高到低分别为: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四环素抗性细菌>链霉素抗性细菌≈氯霉素抗性细菌。当UV消毒剂量为20 mJ/cm2时,氯霉素与链霉素抗性细菌可被完全灭活,消毒后24 h内,这2种ARB未出现光复活或暗修复现象,这一剂量的UV不能完全灭活氨苄西林与四环素抗性细菌,且被灭活后的ARB可实现部分光复活及暗修复。当UV消毒剂量达到80 mJ/cm2时,这4种ARB均被全部灭活,消毒后6 h内,氨苄西林抗性细菌出现了复活现象。不论是在光照还是避光的条件下,UV消毒24 h后水中的总异养菌群中有超过70.32%的细菌对氨苄西林具有抗性,因此,单独UV消毒并不能有效地控制ARB从污水处理厂向环境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969.
从实验上科学的分析了水质样品预处理的必要性,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介绍了NH3-N,总氰、苯胺-硝基苯和六价铬几种监测要素的预处理方法.得出结论:只有进行正确的预处理方法,才能得到具有代表性、可比性、完整性、精确性、准确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0.
上海市中心城区低空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和变化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2005年1月~12月上海闸北地区地面空气臭氧污染浓度连续监测结果分析,表明臭氧小时浓度均值超过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160μg/m3的频率为2.88%,其中6月份超标率居全年之首,1月、2月和12月超标率为零.臭氧浓度日变化规律表明,日最大值出现在12时~14时之间,具有受污染地区光化学过程臭氧生成的典型日变化特征.臭氧浓度日振幅6月最大,2月最小.5月份臭氧月均浓度91μg/m3全年最高,最高小时均值浓度350μg/m3出现在5月19日,说明上海中心城区空气中臭氧生成可能受到前体污染物的浓度影响更大.太阳紫外辐射、气温、风速、风向、相对湿度、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变化对O3变化的影响分析,在高温晴朗的天气中观察到NO2/NO比值与O3成显著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