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04篇
安全科学   66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27篇
综合类   290篇
基础理论   62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通过逐级去除辽河流域沉积物中有机质,水合铁、铝、锰氧化物,考察了沉积物中有机质和金属水合氧化物对)γ-666、p,p'-DDT的缺氧生物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γ-666、p,p'-DDT的缺氧生物降解均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在无外加碳源的原沉积物中准一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20d~、0.009 d-.外加碳源后,γ-666、p,p'-DDT在原沉积物中的准一级动力学常数分别为0.071d-、0.054 d-;在去除有机质的沉积物中为0.047d、0.037 d-;在同时去除有机质和金属水合氧化物的沉积物中为0.067d-、0.059 d-.表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促进了γ-666、p,p'-DDT的缺氧生物降解性.而金属水合氧化物对γ-666、p,p'-DDT的生物降解性有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472.
黄芸  张渝 《四川环境》2021,(1):46-52
因为降低p,p’-DDT降解的传统方法会需要频繁清洁色谱系统及更换相关耗材,操作繁琐,耗时长,成本高,所以拟采用微量降解抑制剂减少和延缓p,p’-DDT分析时的降解率和降解频率。降解抑制剂为常见卤代烃类化合物,如四氯化碳等,降解抑制剂与样品同时进样分析。与传统方法比较,本方法不仅无需频繁清洁色谱系统及更换相关耗材,而且能显著降低p,p’-DDT降解率和降解频率,节约耗材及时间成本,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其它化合物的分析,回收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为减少色谱分析中易降解化合物的降解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473.
为了进一步探究管道腐蚀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改进DGM(1, 1)模型。以具有振荡特性的不同时间下管道腐蚀速率实测数据为研究对象,在分析DGM(1, 1)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的基础上,引入弱化缓冲算子D1和D2对该模型进行改进,对比分析了传统DGM(1, 1)模型和改进DGM(1, 1)模型的精度。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腐蚀速率实测数据而言,传统模型计算值和实测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差异较大;原始序列经过缓冲算子D1和D2作用后,所得改进DGM(1, 1)模型一和DGM(1, 1)模型二的精度均高于传统模型,其中改进DGM(1, 1)模型二的精度最高;应用改进DGM(1, 1)模型研究具有振荡特性的管道腐蚀速率完全可行,且该模型具有精度高、易于计算的优点。  相似文献   
474.
为了对含蜡原油管道中的蜡沉积厚度进行准确预测,分别基于函数cos(xT)变换与函数cot(xT)变换建立了GM(1, 1)蜡沉积厚度预测模型。通过理论证明比较了函数cos(xT)变换和函数cot(xT)变换对原始数据光滑度的提升能力。以现场管道结蜡数据和室内环道结蜡数据为例,对比了传统GM(1, 1)模型、基于函数cos(xT)变换及基于函数cot(xT)变换建立的GM(1, 1)模型之间的预测精度,并分析了T的取值变化对GM(1, 1)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原始数据经函数cos(xT)变换相比函数cot(xT)变换具有更好的光滑度;基于函数cos(xT)变换的GM(1, 1)模型精度最高,其次是基于函数cot(xT)变换建立的GM(1, 1)模型,而传统GM(1, 1)模型精度最差;在所取T范围内,基于函数cos(xT)变换与基于函数co...  相似文献   
475.
研究了褐土施镍(N i)对小白菜生长发育及矿质营养吸收与积累的影响。依据小白菜生物量的变化,用茎叶N i含量及土壤有效态N i含量来表征土壤N i污染的毒性临界值。结果表明,施N i量在0~25 mg.kg-1范围促进小白菜鲜重增加、干物质积累降低;随施N i量增加,生物量呈极显著下降。褐土施N i影响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且随施N i量的增加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和拮抗作用。以生物量减产10%为依据,确定褐土施N i的毒性临界值为:土壤全N i含量57.22 mg.kg-1,土壤有效态N i含量8.59 mg.kg-1(用DTPA提取液)和茎叶N i含量20.51 mg.kg-1。  相似文献   
476.
镉对植物引起的氧化胁迫是Cd毒害的重要原因之一.综述了Cd诱导水稻氧化胁迫效应的机理以及如何利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进行修复.  相似文献   
477.
探讨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演化,为理解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与功能演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构建“乡土—生态”系统韧性评价体系,解析2005—2019年大别山革命老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的演化阶段、过程、路径及机制。结果显示:(1)研究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经历了利用、保存、释放、重组适应性循环过程,分别对应旅游地迅速发展期(2005—2009年)、发展成熟期(2010—2012年)、发展过渡期(2013—2016年)和再发展初期(2017—2019年)。(2)在适应性循环过程中研究区县域的数量结构经历了以“较低水平韧性为主→高水平韧性为主”的转变,县域“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3)2005—2019年研究区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演化的驱动因子由经济层面转向社会文化层面。在内外源因素的作用下,旅游地“乡土—生态”系统韧性通过乡土资源禀赋(向心凝聚力)、经济发展基础(核心推动力)、社会保障功能(重要支撑力)和自然环境本底(基础约束力)的四维驱动,以人的行为为媒介在相互作用和掣肘中演进,当韧性指数超过阈值时其内核组织将打破原有边界、自我调适实现“路径突破”,进入下一阶段适应性循环,以此促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78.
一种染料母液废水的吸附脱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辛宝平  徐文国 《化工环保》2004,24(Z1):60-62
选取10种廉价材料对活性染料母液废水进行吸附脱色,结果显示,7种生物质材料脱色效果相对较好,其中橡树叶脱色效率达14.6%.选取橡树叶进行操作条件的优化,结果显示,低pH有利于染料的吸附;脱色率随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增高;吸附剂的一次投加优于多次投加;改性处理后脱色效率超过50%.  相似文献   
479.
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沉积物磷的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为研究沉积物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磷循环迁移转化机制,通过控制实验模拟分析氧化还原条件下,上覆水理化性质变化特征、沉积物各形态磷变化及机制研究,并量化沉积物中磷的重新分配和沉积物磷酸盐的释放通量影响.结果表明:(1)氧化还原电位Eh和p H体系、硫体系、碳体系以及与磷相关性密切的铁体系变化规律具有周期性,并对解释沉积物-水两相界面磷的迁移转化机制有重要作用;(2)在氧化还原循环过程中,各形态磷含量随着氧化还原条件和时间变化,根据水-沉积物磷素变化量化分析可得,可还原态磷(BD-P)和铁铝结合态磷(Na OH-rP)是可逆地重新分配到弱吸附态磷(NH4Cl-P)、聚磷/有机磷(Na OH-nrP)、残渣态磷(Rest-P)和间隙水溶解性活性磷(SRP)中,且沉积物中变化量93. 7%的磷在还原反应时不会释放到水体中;(3)上覆水总磷(TP)浓度变化的92%为上覆水的SRP,表明水-沉积物在该循环过程中以水溶性磷交换为主;(4)根据Fick第一定律得,还原阶段磷扩散通量最大值为0. 58 mg·(m~2·d)-1,而氧化阶段第7 d扩散通量约为0. 16~0. 22 mg·(m~2·d)-1;氧化反应阶段,扩散通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还原阶段的变化趋势相反,表明还原状态会加速沉积物磷的扩散程度,而曝氧降低了沉积物磷扩散通量.  相似文献   
480.
硅营养缓解水稻幼苗Cd、Cr毒害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60,自引:0,他引:60  
两系法杂交稻“培杂山青”和常规稻“双桂36”幼苗经较高浓度的Cd2+(c=9.6~38.4μmol/L)或Cr3+(c=7.5~25.0μmol/L)处理可使其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比值、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叶片的POD活性提高;低浓度Cd2+(c=4.8μmol/L)和Cr3+(c=2.5μmol/L)处理幼苗对上述生理指标有提高作用,但POD活性稍降低.加Si(Na2SiO3)[c(SiO2)=1.331mmol/L]的Cd、Cr处理比不加Si的Cd、Cr处理的幼苗叶片上述生理指标明显提高,且明显降低其POD活性.说明Si在不同程度上起到缓解Cd、Cr对水稻幼苗的毒害作用.而c(Cr3+)=25.0μmol/L是“双桂36”幼苗的致死浓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