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210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36篇
综合类   335篇
基础理论   63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6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根据卧龙河增压北站周边环境状况、增压机噪声强度及频谱分析特性,结合吸音、隔音、扩容、变频、减震、阻尼等降噪原理和治理技术,提出了卧龙河增压北站噪声最优化的治理方案.监测结果表明,黄葛增压站噪声治理后的厂界噪声达到了GB12348-90规定的三类标准要求,该治理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852.
为探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期成都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季节变化及来源等特征,本研究于2016~2017年在成都城区进行了分季节PM2.5样品的连续采集,对其中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成都市年均ρ(PM2.5)和ρ(WSIIs)分别为(114.0±76.4)μg.m-3和(41.2±31.3)μg.m-3,ρ(WSIIs)可占ρ(PM2.5)的36.1%,其季节贡献特征为:秋季(39.5%)>冬季(38.2%)>春季(32.5%)>夏季(28.9%).全年及各季节P(PM2.5)和ρ(WSIIs)均值均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且昼夜差异幅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SNA(SO42-、N03-和NH4+)是WSⅡs的重要组成,在春、夏、秋和冬这4季中可占到整体ρ(WSIIs)的84.2%、86.6%、86.3%和87.0%.秋和冬的ρ(NO3)/ρ(SO42-)比值分别为1.1和1.6,高于春和夏的0.96和0.57,移动源和固定源相对贡献随季节变化特征明显.观测期间WSIIs主要来源包括二次生成、扬尘源和燃烧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来自成都东部地区的近地气团对应的P(PM2.5)低于源自西部的高空气团,就WSIIs构成而言,东部气团对应的ρ(SO42-)占比高于西部气团,而西部气团对应的ρ(NO3-)占比则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853.
张菊  林瑜  乔玉红  杨怀金  叶芝祥 《环境工程》2017,35(10):100-104
为研究成都市西南郊区PM_(2.5)中碳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及污染特征,分析了PM_(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颗粒物PM_(2.5)、总碳(TC)、有机碳(OC)月平均质量浓度夏季比秋季略高;OC/EC平均比值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47和2.18,说明均有二次有机碳(SOC)的生成;OC和EC在夏秋季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夏季R~2为0.77,秋季R~2为0.79);SOC在夏、秋季的月平均浓度分别为4.02,2.76μg/m~3;降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M_(2.5)的浓度。  相似文献   
854.
吴欣玥 《四川环境》2022,(1):200-208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土地整治的发展演变与创新探索,是生态文明背景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推进农用地、建设用地集约高效利用,强化生态空间保护与修复的重要手段。三生空间涵盖了乡村发展所需的空间类型,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载体。着力探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逻辑关系,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手段,探索新时期乡村三生空间治理路径,提出以全域整治盘活存量用地、建立用地指标纵向传导体系、强化生态全要素修复和注重“人-地-财-社区”的制度保障设计等规划策略,以期达到优化乡村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推动全域全要素精细化管理的目的,以期为同类地区乡村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55.
为科学评估水系连通与闸站调度对平原河网水质的改善效果,以典型重污染区域练江流域为例,构建练江水系一维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数学模型,模拟不同水系连通、闸站调度方式对练江水质的影响,采用NH3-N浓度变化定量评估水系连通、闸站调度对练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增加引水天数可显著改善练江水系水质,且随着引水时长的增加,NH3-N浓度改善率先下降后提高最终趋于稳定;多水源联合引水与闸站调度相结合对练江水质改善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为改善练江流域水质状况及水环境长效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我国平原河网闸控河流水系连通与闸站调度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56.
为找到对成都空气质量有改善作用的气象要素等级,量化成都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的影响,对2015—2018年成都环境监测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温江国家气候观象台同时段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成都中部地区的空气质量污染较为严重,全年主要以PM2.5和O3污染为主,占比达75%,2015—2018年成都的PM2.5污染呈下降趋势,而O3污染虽有所波动但没有显著改善。(2)PM2.5持续重污染过程中,过去12 h降水量和过去24 h降水量均大于1 mm,均为有效降水,大于2.5 mm对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显著增强;相对湿度低于70%对中度及以上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同步增加,低于40%对轻度PM2.5污染的改善作用较为明显,优良天气的发生概率显著增加;风速大于1 m/s时PM2.5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大于2 m/s对PM2.5浓度的改善作用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857.
为探讨成都冬季污染过程成因,评估应急减排效果,以2019年12月成都发生的一次长时间污染过程为例,分析污染成因和典型污染物变化特征等,并对四川省启动预警的管控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污染期间四川省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77.9 μg/m3,高出冬季常态浓度1倍左右,成都峰值浓度高达176.0 μg/m3;盆地独特的地形和静稳小风的气象条件,加之高压脊控制影响,污染前期出现连续晴好天气,夜间逆温增强,污染物累积迅速,湿度增大导致污染物二次转化增强,是该次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PM2.5中硝酸根离子贡献最大(26.7%),NOx及其二次转化的硝酸根离子是造成该次污染的主要原因;启动黄色预警后,NO2及其转化后的硝酸根离子浓度以及PM2.5浓度仍呈上升趋势,各类源贡献显著;升级橙色预警后,NO2峰值浓度明显下降,硝酸根离子占PM2.5的比例下降3.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上升趋势得到明显遏制;该次区域协同减排效果明显,区域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下降9.1%~13.1%,区域性污染推迟1d出现,预警城市的重度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天数分别减少13、13、7 d;PM2.5浓度下降主要来自于工业源、扬尘源和移动源的减排贡献,平均减排贡献比例分别为60.0%、31.3%和8.7%。  相似文献   
858.
为更好地了解杭州地铁运行环境,于2021年7月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对杭州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站厅、站台、车厢内的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杭州地铁现有空调通风设备能够较好地控制车站及列车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仅PM2.5最高质量浓度(67.7μg/m3)超出国家一级标准;站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站厅颗粒物质量浓度,且两者相关性强;地铁运行时车厢内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平稳,客流量对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两者相关性低;各地铁车站站厅ρ(PM1)/ρ(PM2.5)均值为0.73,站台ρ(PM1)/ρ(PM2.5)均值为0.74,站厅ρ(PM2.5)/ρ(PM10)均值为0.88,站台ρ(P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