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30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1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分析悬浮物不同扰动方式(机械扰动和曝气扰动)、扰动强度以及悬浮物浓度对沉水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曝气扰动相比,机械扰动对金鱼藻生理特性影响显著,搅拌强度的增大,金鱼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POD活性不断下降,60 r/min时下降最快,搅拌强度与POD活性显著负相关。曝气扰动在前期促进金鱼藻的生长,后期抑制其生长,曝气强度4 m3/h时,金鱼藻生理指标降低最大,曝气强度与金鱼藻生理特性相关性不显著。随悬浮物浓度升高,金鱼藻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升高后下降,金鱼藻生长最适悬浮物浓度为0.4~0.8 g/L。  相似文献   
42.
为了解台风对太湖微囊藻群体大小及在水体中分布的影响,于2013年7月12—16日台风苏力经过太湖期间,测定并分析了风速、总氮、总磷、微囊藻群体大小和Chl-a浓度变化。结果表明,台风过程中水体中总氮和总磷浓度分别从1.33 mg·L-1和0.07 mg·L-1提高到2.70 mg·L-1和0.23 mg·L-1,48 h内微囊藻群体平均大小从32.80 μm增加到69.43 μm。此外,水体中Chl-a浓度与风速显著正相关(r=0.472,P -1)。研究表明,强风浪扰动(如台风)能够引起水体中氮磷浓度的提高,改变微囊藻在水体中的分布,并且能够促进微囊藻群体的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43.
44.
王珂  逄勇  高光 《环境科技》2006,19(2):40-42
扰动为主要限制因子,研究铜绿微囊藻和栅藻在纯培养和共培养情况下的生长状况,探讨了竞争和种群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以判断藻类竞争的结果。结果表明:适宜的扰动有利于微囊藻的增长和聚集,较大强度的扰动则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在共培养体系中,铜绿微囊藻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抑制其它生物生长的能力,获得最大生物量和远大于栅藻的增长率。  相似文献   
45.
武汉东湖的现代沉积速率及其与扰动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正> 湖泊沉积物的沉积状况记载着湖泊发育的历史过程。用~(210)Pb年代学方法研究东湖的沉积速率,就是给东湖的沉积过程一个时间尺度,为研究东湖的环境变化及富营养化治理工程提供基础资料。本工作取样时间为1990年3月30日。  相似文献   
46.
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合评述了生物扰动在水层-底栖界面耦合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和热点问题,并进行了展望。国际上十分重视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的研究并已有一定基础,生物扰动作为海洋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已开展了工作,但直到10余年前才真正开始定量研究,进入了实验模拟、现场观测与建立模型相结合的新阶段。国内的生物扰动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技术方法落后,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内外关于水层-底栖界面生物扰动效应研究基本上都在海洋中开展,尤其在河口、近岸和浅海水域进行,湖泊和河流研究明显薄弱。作为水生态动力学的重要分支和前沿领域,生物扰动研究具有广阔前景。急需针对我国水域特点,引进先进的现场观测和室内测试手段,进一步揭示水层-底栖界面耦合过程中的生物扰动机制,更精准和更详细地掌握水域中各种物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全过程,为控制水体内源污染释放、富营养化治理和生态建模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7.
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内源磷形态分布及其对扰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不同外源汇入断面的沉积物和上覆水为实验材料,研究了扰动条件下上覆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及形态转化过程.结果表明,污水厂尾水排放口处的沉积物内源磷更容易释放,且扰动期间上覆水中不同形态磷(TP、PP、DTP、DIP)均处于较高水平,明显高于风景区和居民区,此外,也归因于水丝蚓的生物扰动.但随着扰动次数的增加,上覆水中各形态磷含量呈降低趋势.扰动显著改变了上覆水中形态磷分布规律,DIP/DTP、DIP/TP及DIP/DTP比值呈降低趋势,并在第11 d以后趋于稳定,但在有水丝蚓扰动下,改变幅度变小.扰动导致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含量发生变化,NH_4Cl-P含量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中,污水厂尾水排放口沉积物中NH4Cl-P和Fe/Al-P的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48.
为探索天然气管道施工后土壤植被恢复的影响因素,研究了榆林脆弱黄土区管道施工扰动和周边天然植被区的植被特点、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管道施工扰动后,与天然植被区比较,扰动区植被盖度从60%下降到30%,土壤养分除全钾和全磷含量分别増加了29.97%和18.24%外,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速效氮、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均显著降低,土壤p H变化明显;扰动区土壤细菌丰度和多样性显著低于天然植被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共同优势细菌,但扰动区变形菌门的丰度显著增加,从30.83%增加到49.26%.在属水平上,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sine)为共同优势菌属,扰动区两者丰度分别从6.31%和5.28%增加到19.95%和9.69%(p0.01),表明扰动后逆境适应性强的细菌丰度增加.细菌优势菌属与土壤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假单胞菌属分布与土壤理化因子无显著相关性,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与全钾呈显著负相关(p0.01),GP6与速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土壤养分会影响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49.
应用一种改进的二维气流可视化装置来研究影响区域(ZOI)内不同介质(粗砂和砾石)和表面活性剂(SDBS)的添加对影响区域以及气流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曝气流量下,同种介质中表面活性剂的投加会增大曝气压力.表面活性剂的添加极大地提高了空气饱和度,但在不同介质中作用机理不同.当曝气流量为1000 L/h时,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使得粗砂介质(孔道流)和砾石介质(鼓泡流)ZOI的面积分别增大了21.8%和5.2%.这说明在一定粒径范围内,介质粒径越细,表面活性剂的添加对ZOI面积的增加越明显.相同曝气流量下,表面活性剂的添加使粗砂介质中气流分布范围变大且气流分布曲线相对平缓,而砾石介质中气流分布范围不变且气流分布曲线相对陡峭;不同曝气流量下ZOI内气流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50.
陈俊  李大鹏  朱培颖  黄勇  王忍 《环境科学》2015,36(12):4509-4515
为了阐明反复扰动下,不同初始浓度藻对沉积物中各形态磷释放的影响.以太湖梅梁湾沉积物和上覆水作为研究材料,探讨了扰动和藻类共同作用下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无扰动状态下,NH4Cl-P和Res-P均有所降低,而Fe/Al-P和Ca-P则有所增加.其中,Ca-P随藻类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分别增加48%、66%、74%.但是,扰动状态下,NH4Cl-P和Res-P也明显降低.Fe/Al-P明显增加,其占总磷的百分比为66.2%(3组试验的平均值)高于不扰动状态(53.4%,3组试验的平均值);此外,Ca-P占总磷的百分比为24.1%(3组扰动试验的平均值)明显低于不扰动状态(33.0%,3组试验的平均值).这暗示了扰动和藻类共同作用下促进了Fe/Al-P的形成,而无扰动下藻类却促进了Ca-P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