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373篇
  国内免费   1249篇
安全科学   434篇
废物处理   106篇
环保管理   106篇
综合类   2099篇
基础理论   388篇
污染及防治   58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8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255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36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基于废陶瓷的多孔陶瓷研制及其对Ni2+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SEM、XRD、FT-IR表征及多孔陶瓷对废水中镍的去除能力,确定多孔陶瓷的制备条件:原料中田菁粉掺杂质量分数为4%,焙烧温度为800℃.SEM和孔结构表征说明,焙烧使多孔陶瓷形貌、结构发生变化;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多孔陶瓷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孔径呈现增大的趋势;EDS分析能表明,原废瓷粉和多孔陶瓷的主要元素组成均为Si、Al、O.SEM、XRD和FT-IR分析表明,多孔陶瓷吸附前后结构稳定.吸附Ni2+的系列实验表明,多孔陶瓷用量为10 g·L-1,吸附时间为60 min,进水pH值为6.32,进水Ni2+浓度在100 mg.L-1以内.在此条件下废水的Ni2+去除率可达89.7%,多孔陶瓷对废水中镍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以制备的多孔陶瓷处理含镍废水,考察多孔陶瓷对废水中Ni2+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多孔陶瓷对Ni2+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R2=0.999 9),Qe为9.09 mg·g-1;吸附过程可用Freundlich方程和Langmuir方程来描述,温度由20℃升高至40℃,最大吸附量Qm由14.49 mg·g-1上升至15.38 mg·g-1.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工程试验和分析测试,分别对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弃物焚烧过程中高温烟气段和低温烟气段飞灰对二恶英的抑制和捕获作用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研究表明:适当增加锅炉灰循环量对于二恶英的再合成能起到抑制作用,飞灰中金属氧化物介质可能存在着催化和阻止的双重竞争机制;添加飞灰对于吸附医疗废物焚烧尾气中的二恶英所起作用不明显,但飞灰对燃烧残炭的吸附作用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3.
从化学热力学角度和沉淀转化角度,理论上分析了碳酸钠、氢氧化钠分别与硫酸钙发生化学反应的可能性和反应进行的限度。并结合动力学规律,提出影响化学反应的条件,通过实验进行检验。最后提出,在实际工作中,达到良好清洗目的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4.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运行效果,并探寻一级动力学常数的空间变化情况,采用"厌氧调节池+二级串联潜流式人工湿地"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经过3个月运行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79.13%,71.54%,57.26%和60.01%。通过湿地原位检测显示以上各类污染物在生物床内都有较明显的沿程下降趋势,在床体的前半部分污染物的降解较快,后半部分相对缓慢。农村生活污水中污染物去除动力学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一级生物床中COD、TP、TN和NH3-N的去除,Kv均值分别为3.048、2.469、1.625和1.695;二级生物床中Kv均值分别为2.542、1.946、1.383和1.453。生物床Kv呈现出减小的趋势说明生物床前端对各类污染物的降解速率比后端快。生物床间的跌水池的复氧,增加了二级生物床前端的Kv,提高了对污染物的降解速率。  相似文献   
105.
为研究厌氧氨氧化工艺对高浓度含氮废水的脱氮性能,在以聚乙烯海绵作为填料的上流式厌氧固定床反应器中利用人工配置高浓度含氮废水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通过添加充足无机碳源,实现了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在总氮浓度900~1 210 mg/L长期稳定的运行,脱氮效率在80%以上,最高氮负荷为5.9 kg/m3·d.结果表明:充足的无机碳源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地降低高浓度亚硝氮对厌氧氨氧化菌的抑制作用.通过对污泥性状的研究,明确寻找出污泥上浮的原因所在.通过Stover-Kincannon模型确定系统动力学参数KB和Umax分别为30.2 g/L·d和2L2g/L·d,这将有助于对该厌氧氨氧化系统各控制条件的有效调节和准确设定,也为日后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6.
选用榛子壳作为反应器的填料,利用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对填料进行挂膜,由低到高通入甲醛气体进行驯化。在系统稳定后进行了生物过滤塔净化甲醛气体的实验研究,并建立了生物过滤塔降解甲醛气体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入口气体浓度在低于25mg/m3时,甲醛废气的净化效率可保持在97%以上,超过此浓度值时,效率明显下降。随着进口气体流量的增加,净化率逐渐下降,由入口流量为0.2m3/h时的97.25%下降到入口流量为0.8m弧时的57.2%。根据现有动力学模型及本实验得出数据所建立的生物过滤塔净化甲醛气体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系统处理甲醛废气的实验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07.
为了给超临界水氧化设备工业化应用提供指导思路,本文设计制作了一套连续化的超临界水氧化仿工业化装置(压力为24MPa,H2O2过氧量倍数为3倍),选取甲基红、靛红、苯磺酸、对氨基苯磺酸、对二甲氨基苯甲醛、2,4-二硝基苯肼6种芳香烃化合物进行了从亚临界过渡到超临界状态下的水氧化试验,并以总有机碳(TOC)为表征研究了6种化合物的去除效果,以幂指数方程描述了6种化合物从亚临界到超临界的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6种有机物在亚临界至超临界点时间段内,反应物TOC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呈现良好的线性下降趋势,且在亚临界状态下,足够的反应停留时间就能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而在超临界状态下,反应过程十分迅速,在较短的反应时间内也会取得较好的TOC去除效果,但随着反应时间的增加,在几分钟之内,TOC的去除率随时间的变化还是较为明显;6种有机物的反应活化能介于26.2~54.341kJ/mol之间,表明不同结构化合物SCWO反应的温度升高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108.
为了预测新生或缺乏试验数据的含有机污染物废水的治理效果,本文通过试验对Fenton氧化法降解芳烃类、卤代物、杂环类等28种有机污染物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Fenton反应初始阶段,氧化反应剧烈,反应过程基本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但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趋于平缓;28种有机污染物色度平均去除率(Rcolor)为80.8±30.3%,TOC平均去除率(RTOC)为39.8±30.3%,约为色度平均去除率的0.44倍;以色度为表征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color)均大于对应的以TOC为表征的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TOC),且色度去除效率更高;Fenton氧化法对不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显著差异,分子结构对称性强、水溶性较差的有机污染物如偶氮苯、蒽醌等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差,而苯酚、苯胺等水溶性较好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相对较好,表明水溶性是影响有机污染物降解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王晓玲  尹军  李术宽  韦新东  高尚 《环境科学》2011,32(11):3412-3418
基于ASM2d模型建立了稳定运行的MUCT工艺营养物质去除过程的动力学反应模型,比较各种COD、TN、NH 4+-N、TP的实测值和模拟值,以确定系统在低C/N条件下运行时的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参数.模拟结果表明,稳态模型中的动力学参数qPHA、KA、KPP、YPO3-4、μAUT和ηNO-3分别取值2.90 g.(g.d)-1、3.85 g.m-3、1.35 g.(g.d)-1、0.35、1.6和0.8.其他的动力学和化学计量学参数可采用IWA给出的默认值.  相似文献   
110.
通过快速筛选热分析试验对硫酸羟胺热危险性进行定性分析,对其热分解过程进行初步研究,获得温度、压力变化规律;再运用C80微量热仪对硫酸羟胺进行深入分析,得到硫酸羟胺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参数,根据Semenov模型计算其自加速分解温度(SADT)。试验结果表明:由RSD初步筛选试验得到硫酸羟胺在164.2℃时即发生分解放热;用C80法得到硫酸羟胺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为137.1℃,并计算了该物质在3种典型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由SADT得到储存、运输过程中硫酸羟胺的控制温度,从而为减少硫酸羟胺事故的发生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