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26篇 |
免费 | 164篇 |
国内免费 | 36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21篇 |
废物处理 | 80篇 |
环保管理 | 197篇 |
综合类 | 1065篇 |
基础理论 | 70篇 |
污染及防治 | 297篇 |
评价与监测 | 22篇 |
社会与环境 | 29篇 |
灾害及防治 | 7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97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59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67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97篇 |
2014年 | 231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52篇 |
2011年 | 153篇 |
2010年 | 112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34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24篇 |
2004年 | 98篇 |
2003年 | 109篇 |
2002年 | 93篇 |
2001年 | 69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32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24篇 |
1993年 | 16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81.
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小型回填式土柱淋溶实验方法研究了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沙土的氨氮解吸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解吸等温式;沙土氨氮解吸比率Dr在0.44~0.99之间,平均为0.75,解吸迟滞性指数TⅡ在0.05~0.65之间,平均为0.29,沙土对氨氮的解吸迟滞性较强,解吸可逆性较弱。被吸附的氨氮解吸淋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土氨氮解吸比率Dr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影响程度顺序为:有机质含量>粗粘粒含量>粘粒含量;解吸分配系数k和解吸迟滞性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与粘粒含量和粗粘粒含量没有相关性;草地、农田和林地结构由于土壤有机质和团聚体含量较高,氨氮解吸迟滞性较强,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小,沙荒地结构氨氮流失的环境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82.
383.
384.
地沟式污水生态工程处理技术 ,具有投资低、处理成本低、能耗低、效率高、操作管理方便等优点 ,且环境、景观效应好 ,是当前现代化集中式污水处理的一种有效补充和替代技术 ,符合我国国情 ,对小城镇、住宅小区、旅游景区、宾馆、制药、食品行业的污水处理及湖泊、水库富营养化控制尤其适用。 相似文献
385.
机车清洗污水经撇油、酸碱中和、气浮、过滤、活性碳吸附等工艺流程的处理后,进行全封闭循环,再用于清洗机车,合理选择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是确保处理后的污水能否经济、合理回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386.
为实现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的高效降解,本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基于电活性碳纳米管(CNT)电极的穿透式电芬顿系统,采用水热法制得纳米铁和二硫化钼共修饰的CNT阴极材料(Fe-MoS2@CNT),分析不同因素对电芬顿催化降解四环素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基于改性CNT电极的穿透式电芬顿系统对四环素表现出良好的去除性能,电压和流速等对四环素的降解动力学具有显著影响. 该系统的最优试验条件:Fe掺杂量为0.3 mmol/L、外加电压为-2.5 V、流速为0.85 cm3/(min·cm2). 在最优试验条件下,反应60 min内四环素的降解率可达到95%,羟基自由基为主导的活性物种. 连续运行240 min后,该系统对四环素的降解率仍保持在85%以上,且在实际湖水环境水基质中对四环素降解率也可达到87.2%. 研究显示,Fe-MoS2@CNT膜电极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及可重复利用性,可以高效降解水中四环素类抗生素. 相似文献
387.
通过设施大棚内容积为1.5 m3的人工模拟池试验,研究了框式与传统旱伞草浮床对富营养河水氮素转化及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传统浮床是以聚乙烯泡沫板为载体,栽植陆生植物来削减水体氮磷和有机物质等,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框式浮床是以塑料镂空支架为载体,除种植陆生植物外还添加填料等组件的新型浮床. 结果表明:①2种浮床对水体中TN,NH4+-N和NO3--N均有显著的去除效果,其中框式浮床和传统浮床的NH4+-N去除率分别高达91%和86%,TN去除率也分别达到74%和64%,NO3--N去除率分别为49%和31%. ②2种浮床系统有效地提高了水体中微生物和氮循环细菌总数和种群数量,尤其是框式浮床不同时期均比空白对照高出2~3个数量级. ③氮循环细菌的数量跟水体氮素去除有显著相关性. 其中水体ρ(NH4+-N)和氨化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ρ(NH4+-N)和硝化菌数量呈极显著负相关,ρ(NO3--N),ρ(TN)和反硝化菌数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④框式浮床的独特结构使之比传统浮床的去氮能力更强. 其中,填料系统吸附贡献率为8%,植物吸收的去氮贡献为16.5%,微生物系统脱氮则为75.5%;而传统浮床植物系统吸收贡献率为31.8%,微生物系统脱氮贡献率为68.2%. 说明浮床系统中植物吸收只是系统去氮的一种途径,微生物脱氮在2种浮床脱氮途径中占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88.
堆式燃气热脱附技术因具有二次污染小、污染物去除率高和处理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快速发展. 土壤中的水分是影响堆体热修复过程中土壤升温的关键因素,然而其热湿迁移机理尚不明晰,工程设计主要依赖于实践经验. 该研究以山东省某污染场地的砂质壤土开展堆体热湿迁移试验,结合COMSOL仿真模拟,系统分析加热过程中土壤温度和湿度在竖直及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热源附近土壤水分呈逐渐升高并出现短暂峰值(高于初始值10.9%)后再下降的趋势,水分峰值随温度提高而升高;热源温度越高,土壤中水汽的对流和扩散作用愈加明显,当热源温度由50.0 ℃升至100 ℃时,监测点体积含水量下降率由4.50%升至27.2%,且水汽的浓度扩散机制在水分迁移过程中占主导作用;对于相同热源作用下,初始体积含水量较高的土壤具有相对较高的温度变化,温升过程中对流传热以及热传导的作用更显著,当初始体积含水量由0.0700 m3/m3升至0.160 m3/m3时,监测点的温度由37.1 ℃升至40.0 ℃,其中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作用占主导. 研究显示,堆体热脱附过程中土壤水分迁移规律与土壤体积含水量、距热源的距离、热源温度有关,且多孔基体间的热传导是引起土壤升温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389.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介绍了序批式活性污泥系统的国内外概况及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90.
冲击式不浴洗在治理锅炉烟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冲击式水浴法处理锅炉烟气的影响因素,按试验所选定的条件,除尘脱硫率分别达90%和70%以上,达到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