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180篇
  国内免费   456篇
安全科学   604篇
废物处理   39篇
环保管理   184篇
综合类   1540篇
基础理论   382篇
污染及防治   122篇
评价与监测   42篇
社会与环境   50篇
灾害及防治   139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250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227篇
  2005年   153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77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矿冶固废渗滤液流经包气带系统时,包气带系统中的黏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根系会把渗滤液中的部分污染物质固定下来,使渗滤液得到净化。包气带系统中的微生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和植物根系构成了包气带系统的净化介质,是决定包气带系统自净能力和影响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关键因素。分别从包气带系统中的黏土矿物、土壤有机质、土壤微生物和植物四个方面对重金属的净化机理进行了阐述分析,指出包气带系统对重金属的净化作用可能是暂时的,pH值和Eh值等条件的改变会促使累积在包气带系统中的重金属重新发生迁移,并提出利用包气带系统净化矿冶固废渗滤液中具有高毒性与放射性的核素时,必须对该核素在包气带系统中的迁移转换规律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利用包气带系统的自净作用,保障生态环境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2.
环境污染过程中,由于对污染源的轻视最终造成极大的污染后果,分析污染生成过程对戒烟人群的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因此,针对环境污染过程的警示作用提出戒烟人群的心理警示作用模型.建模过程中对四项衡量指标进行计算分析,经过模型修订最终完成警示模型的构建.使用构建的模型对戒烟人群进行心理警示评估.通过试验分析可知,建立的警示模型在通常状态下能够对戒烟人群达到警示督促作用.  相似文献   
143.
随着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有序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已取得实质性进展,保障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全局性和真实性,增强了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公众对环境监测的认识逐渐提升,环境监测的主要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何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执法的中坚作用,建设好环境监测执法力量,对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4.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实现了工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生活及工业废水也造成了水污染问题。因此,本文将对水环境保护中水质监测的作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5.
人类活动对漓江地表水体水-岩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赵海娟  肖琼  吴夏  刘凡  苗迎  蒋勇军 《环境科学》2017,38(10):4108-4119
人类活动对流域水质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探讨人类活动对岩溶地表水体水-岩作用的影响,以受农业、工业、旅游业活动及城市发展综合影响的漓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7~11月采集河水样,分析水化学和δ~(13)C_(DIC)数据.结果表明:(1)漓江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在阴离子成分中,SO_4~2和NO_3~-仅次于HCO_3~-,并且在漓江桂林至阳朔段,因城市及城镇分布密集,旅游业发达,浓度较高.(2)[Ca~(2+)+Mg~(2+)]/[HCO_3~-]当量比值在1.01~1.51之间,[Ca~(2+)+Mg~(2+)]/[SO_4~(2-)+NO_3~-+HCO_3~-]比值在0.85~1.12之间,说明硫酸、硝酸参与了水-岩作用.(3)碳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平均为75.89%.硫酸和硝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平均为24.11%.硝酸、硫酸溶蚀碳酸盐岩的能力多雨期强于少雨期.此外,硫酸和硝酸溶蚀碳酸盐岩的比例从上游到下游呈波动增大趋势,最高值出现于灵川县城,最低出现于漓江上游的华江.(4)碳酸风化碳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最大,平均为83.58%;其次为硫酸和硝酸风化碳酸盐岩,平均为14.24%;碳酸风化硅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最小,平均为2.18%,华江和峡背碳酸风化硅酸盐岩对HCO_3~-的贡献较其他点突出,这与流域地质背景相符合.(5)δ~(13)C_(DIC)值介于-11.95‰~-7.61‰之间;通过端元混合模型估算的δ~(13)C_(DIC-rock)介于-14.24‰~-7.23‰之间.多雨期δ~(13)C_(DIC)值与δ~(13)C_(DIC-rock)值比较接近,少雨期δ~(13)C_(DIC)值明显重于δ~(13)C_(DIC-rock).δ~(13)C_(DIC)与δ~(13)C_(DIC-rock)之间存在一定差异,是由于受到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6.
零价铁去除废水中的汞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周欣  张进忠  邱昕凯  王定勇 《环境科学》2013,34(11):4304-4310
研究了零价铁(zero-valent iron,ZVI)去除废水中Hg2+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了ZVI与Hg2+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ZVI对废水中Hg2+的最佳去除条件:Hg2+的初始浓度为0.10 mg·L-1、pH为5、ZVI用量为0.050 g、温度为25℃,获得Hg2+的去除率为94.5%.ZVI对废水中Hg2+有一个快速的去除过程,可用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描述,速率常数为0.010 min-1.ZVI去除废水中Hg2+的机制主要是氧化还原反应、铁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吸附和共沉淀作用,ZVI表面钝化是降低Hg2+去除率的主要原因,其钝化成分主要是FeOOH和Fe2O3-Fe3O4.胡敏酸可与ZVI还原产生的Fe2+、Fe3+结合形成Fe-HA复合物,增加可溶性铁的比例,缓解ZVI的钝化,对细铁氧化物和铁氢氧化物胶体具有稳定作用,增强对废水中Hg2+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147.
微生物-化学水解联合作用下烟嘧磺隆的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小林  李咏梅  袁志文 《环境科学》2013,34(7):2889-2893
从被烟嘧磺隆污染的人工湿地土壤中分离出1株能够在葡萄糖存在下降解烟嘧磺隆的微生物,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相似性分析,初步鉴定该微生物为Klebsiella sp..它能够以烟嘧磺隆为唯一氮源生长,其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5℃,初始pH为中性偏酸.水解试验表明,烟嘧磺隆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比较稳定,在酸性条件下水解较快.生物降解试验发现,当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为5 g.L-1时,在温度35℃、初始pH为7的条件下培养10 d后烟嘧磺隆有99.4%得到降解,同时溶液的pH从7.0降低至4.0;而降低葡萄糖浓度分别为500 mg.L-1和100 mg.L-1时,培养10 d后烟嘧磺隆的降解率仅为11.7%和6.6%,溶液的pH始终在7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烟嘧磺隆的降解是由于微生物代谢葡萄糖产生了酸性环境,pH降低引起了烟嘧磺隆水解,菌种对烟嘧磺隆降解的实质是微生物-化学水解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8.
LNAPLs污染物在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的运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层状非均质多孔介质中轻非水相液体(Light Non-Aqueous Phase Liquid,LNAPL)的运移机制与分布特性。首先,在二维砂槽上进行LNAPL的入渗试验,试验过程中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把LANPL的扩散过程以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用AutoCAD对图片进行分析处理,得出不同时刻LNAPL的入渗锋面变化图。结果发现,介质结构突变面改变了LNAPL的迁移模式。在LNAPL由中砂进入细砂层后,由于受到毛细作用的增强,其运移速度加快;而由中砂进入粗砂,受粗砂介质阻滞作用增强的影响,LNAPL运移速度变小。当LNAPL由干砂进入湿润砂体时,由于孔隙水浮托力增大,LNAPL先产生纵向运移,随后以横向迁移的形式在地下水位上部聚积。当达到一定厚度后,LNAPL的压头足以克服浮托力,驱替孔隙水进入砂土孔隙。另外,LNAPL的厚度足够大时,方可克服饱水层受到的浮托力,在地下水位上形成LNAPL池,并因孔隙水向周围砂体排泄,LNAPL池周围的水位上升。  相似文献   
149.
采用液液萃取的方法得到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水浸提液的有机酸组分,抑藻实验表明高浓度有机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添加1和2 mL有机酸组分时,第6天铜绿微囊藻生物量显著降低,培养过程中,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含量逐渐减少,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表明有机酸组分能够明显抑制铜绿微囊藻SOD的活性,引起细胞的氧化损伤,促进叶绿素的分解,从而导致藻类死亡。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有机酸组分进行分析,鉴定出24种有机酸类物质,其中包括15种脂肪酸类物质和9种酚酸类物质。根据总离子流图中各物质的峰面积得到脂肪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19.01%,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有琥珀酸、辛酸、软脂酸、丁酸和戊酸;酚酸类物质的相对含量为16.98%,其中相对含量超过1%的有苯甲酸、苯乙酸、苯丙酸、氢化肉桂酸和苯乙酸甲酯。  相似文献   
150.
建立了一种基于指示性污染物的非突发性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式。根据研究区域的能源类型及气候条件选择对该区域人群健康产生明显影响的指示性污染物,并根据多个城市及地区的历史数据确定指示性污染物与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将大气预测模型和GIS系统进行集成开发,再将指示性污染物浓度与区域常住人口死亡率之间的定量对应关系嵌入与GIS集成后的大气预测模型中..通过将区域气象数据及规划中关于指示性污染物连续排放的源强数据输入上述模型进行模拟预测,得出区域不同级别大气环境健康风险范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