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8篇 |
免费 | 1122篇 |
国内免费 | 7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39篇 |
废物处理 | 114篇 |
环保管理 | 176篇 |
综合类 | 1841篇 |
基础理论 | 388篇 |
污染及防治 | 319篇 |
评价与监测 | 344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3篇 |
2024年 | 118篇 |
2023年 | 182篇 |
2022年 | 195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209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19篇 |
2016年 | 135篇 |
2015年 | 140篇 |
2014年 | 165篇 |
2013年 | 148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54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112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85篇 |
2005年 | 82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62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1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3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51.
952.
吸附是挥发性氯代烃(volatile chlorinated hydrocarbons,VCHs)赋存于土壤的主要机制之一.开展动态吸附实验,研究了4种常见VCHs污染物在我国8种典型土壤中的吸附平衡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在干燥条件下对VCHs气体的吸附能力要远大于湿润条件,且随含水率的升高吸附能力急剧下降,在含水率达到10%以后土壤吸附量趋于稳定.湿润土壤对三氯乙烯(TCE)、四氯乙烯(PCE)、1,1,1-三氯乙烷(MC)气体的吸附等温线符合Henry型吸附等温式,而1,1,2-三氯乙烷(1,1,2-TCA)符合Freundlich模型.VCHs在湿润土壤中的吸附量总体上与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呈正相关,且受SOC类型和化合物极性影响较大.弱极性的TCE、PCE在土壤中的吸附能力与SOC含量呈严格正相关,而极性的MC、1,1,2-TCA在黑土等高碳土壤中不仅与SOC含量有关,还受到SOC物质组成的影响.建立了TCE和PCE在湿润土壤中的平衡吸附量预测模型,预测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良好(n=80,R2=0.98). 相似文献
953.
在2018年9月14~23日选取了典型光化学污染期间,在长三角重点城市杭州市城区开展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加密观测.对80个有效样品分析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气VOCs的122种化合物平均体积分数为(59.5±19.8)×10~(-9),含氧化合物(OVOC)是其中最主要的组分.用臭氧生成潜势(OFP)评估大气反应活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OFP平均值为145×10~(-9),其中贡献最大的是芳烃和醛酮化合物.其大气VOCs整体活性水平与丙烯腈相当.运用正交矩阵因子(PMF)模型对VOCs进行源解析后,识别出杭州市大气VOCs的5个主要污染源,分别为二次生成(25.2%)、燃烧及工艺过程(27.2%)、溶剂使用(17.3%)、天然源(9.2%)和机动车排放(21.2%).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掌握杭州市VOCs污染特征以及科学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54.
为了查明石油类污染物在黏性土壤中的垂直分布规律,本文选择某机械加工厂中机床下润滑油长期滴漏处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润滑油穿越地面混凝土层后在黏性土层中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土壤性质研究了该场地特征污染点在土壤0.2~3.0m深度范围内总石油烃(TPH)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垂直分布规律,以及土壤性质与土壤中TPH、VOCs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工业企业石油类污染场地,污染物会透过素填土迁移进入较深层土壤;若地表污染源没有消除或刚停止持续污染,则TPH在表层素填土(0~0.5m)中含量较高,在浅层素填土(0.6~1.0m)中含量较低,而素填土中VOCs含量较低;在黏性土层中,大量TPH和VOCs会被吸附于在土层上方,且污染物浓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955.
基于漯河市大气灰霾站在线观测数据,分析2022年10月12—19日PM2.5-O3复合污染过程中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以期判别复合污染过程中需要优先管控的VOCs物种及来源,为PM2.5和O3协同管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污染期间VOCs平均质量浓度(96.7μg/m3)显著高于污染前(49.4μg/m3)和污染后(54.8μg/m3),以烷烃和卤代烃占比较高;整个污染过程中质量浓度较高的物种包括乙醛、乙烷、丙烷、异戊烷、氟利昂-12、二氯甲烷、甲苯、苯、一氯甲烷、氟利昂-11、正丁烷和1,2-二氯乙烷;污染期间正丁烷、异戊烷、丙烷、二氯甲烷、一氯甲烷和苯的质量浓度增幅均超过100%。漯河市VOCs的O3生成潜势(OFP)以OVOC和烯烃占比较高,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以芳香烃占比最高。OFP贡献较高物种为乙醛、乙烯、甲苯和丙烯,SOAp贡献较高物种为甲苯、苯、间、对二甲苯、乙苯和邻二甲苯;污染期间... 相似文献
956.
回流萃取法提取水中有机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景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2,14(2):24-25
通过对水中壬基酚及其聚氧乙烯醚等的提取试验,发现回流萃取是提取水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对提取剂进行了选择,表明环己烷效果较好,具有较好的回收率和较好的重现性。为保证高沸点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加合物的回收率在95%以上,取90min作为回流萃取时间。最后对回流萃取法的优点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957.
为了研究2种典型有机废物花生粕和淘米水联合发酵产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协同效应。根据不同配比设计了6组C/N,采用批式厌氧发酵工艺,考查各组的VFAs产量及组成、pH、氨氮和溶解性糖原的变化。结果表明:通过 与花生粕空白组和淘米水空白组对比,C/N=15∶1和25∶1协同效应均显著,VFAs最高浓度分别为11 939.95 mg·L-1和 17 228.06 mg·L-1;利用响应曲面法分析预测在C/N=26.24,发酵时间为10.54 d时,产VFAs效果最优;C/N=69∶1协同效应均显著、C/N=156∶1协同效应均不存在。C/N=15∶1和25∶1的VFAs产量与pH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氨氮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性糖原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由此可知,C/N=15∶1和25∶1产VFAs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58.
959.
挥发性有机物的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了挥发性有机物的来源、危害、排放标准及常见控制技术,同时对处理技术的新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960.
对磷矿石为填料的生物滴滤反应器净化挥发性脂肪酸臭气的净化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考察了空床停留时间、进气浓度和进气体积负荷等参数对净化效果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在挥发性脂肪酸浓度不变的条件下,停留时间越长,废气的净化效果越好。进气浓度控制在205.80~677.40 mg·m-3的条件下,废气在反应器中的停留时间为97 s时,废气所获得的净化效率为99%;停留时间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反应器对挥发性脂肪酸的净化效果随进气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当空床停留时间65~97 s条件下,臭气的进气浓度为224.29 mg·m-3时,去除率达到100%;臭气进气浓度增至1 345.71 mg·m-3时,去除率降到98.60%;当臭气浓度进一步增至4 934.29 mg·m-3时,去除率降至67.40%;在停留时间波动不大的情况下,废气的净化效率随进气的体积负荷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空床停留时间65~97 s条件下,当臭气的体积负荷为3.14 g·(m3·h)-1时,去除率约为99.20%。当体积负荷增至18.08 g·(m3·h)-1,去除率降到97.6%。当进气体积负荷继续增至39.25 g·(m3·h)-1时,去除率降到89.25%。总之,磷矿石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填料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