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9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6篇
基础理论   13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捕获、利用和封存(CCUS)是实现大规模碳中和最具潜力的解决方案,然而对其泄漏引发的生态风险的量化研究相对较少,导致风险管理决策效率低下。该研究耦合物种敏感度分布法(SSD)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开发了CCUS封存CO2泄漏的生态风险评估法。采用SSD对陆地生态系统中典型物种的毒性数据进行拟合并计算其基准值,采用CFD对不同场景下的受体暴露浓度开展模拟预测,采用商值法计算生态风险指数,通过Google Earth实现可视化表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研究表明,在SSD模型中,急、慢性效应数据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Weibull CDF和SGompertz,生态毒性基准浓度值HC5分别为3.25%与0.98%。在模拟的极限泄漏场景中,黄土峁梁地区CCUS示范区生态风险面积受季节风向与风速的影响较大,任何气象条件下均存在一定范围的生态风险分布,高等级生态风险范围最小为160 m,实施精准的监测并开展生态风险补偿是必要的。该研究可为CCUS大规模应用潜在的CO2泄漏风险预测及应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2.
23.
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中的三氯乙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一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水体中三氯乙醛的方法。水样先以石油醚萃取,除去高沸点化合物,加入氯化钠破乳,然后再用石油醚-乙醚混合溶剂(体积分数为2)萃取3次,萃取液经色谱柱分离,用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最低检出浓度可达0.008mg/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2~0.998),一般共存物质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24.
文章综合现有国标中关于六六六(BHC)、滴滴涕(DDT)和六氯苯(HCB)测定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改变取样量、萃取剂量、分离程序等进行方法优化和验证,采用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利用InertCap 5石英毛细管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在0.025~0.5μg/L添加水平下,六六六、滴滴涕、六氯苯9种物质的平均回收率为92.5%~104.3%,相对标准偏差为0.9%~4.5%,方法检出限为0.01~0.04μg/L。优化后的方法具有试剂用量少,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回收率、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5.
评估洁净煤     
洁净煤是旨在减少燃煤发电厂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等技术的总称。通常情况下,清洁煤被煤炭公司视为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通过泵将二氧化碳储存在地下,发电厂利用集成气化联合循环技术将煤气化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家环保局的推动下,美国的碳捕获和封存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最为著称的是《清洁空气法》,此立法意在缓解气候变化。目前,美国41%的二氧化碳排放应由电力部门负责,而其中的一半来自该部门的燃煤电厂。  相似文献   
26.
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CO2浓度升高导致的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针对各国CO2过量排放与温室效应逐渐加剧的现状,讨论传统CO2减排方法与CO2的捕获、储存与利用(CCSU)的优缺点和优势互补,论述针对大型CO2排放点的减排措施——CCSU的必要性。对CCSU进行系统的介绍和认识,并对CCSU所包含的各种捕获技术、储存技术以及利用技术的特点进行对比和分析,论述其适用范围、地域和经济因素。结合国外一些现有的应用CO2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对CO2的捕获与利用的联用作出分析和展望。尤其是CO2的化工利用具有广阔的研发和发展前景,CO2EOR(CO2提高采收率技术)在技术和经济上具有实际应用意义。为新型环保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利用宫颈液基细胞学(TCT)检测4类宫颈病变病人,包括ASC-US,LSIL,ASC-H和HSIL,运用DNA基因捕获技术(HC2)检测上述4类病人的HPV值,并分析HPV值与各类宫颈病变病人的关系。结果 4类宫颈病变病人中,HPV阳性检出率平均为38%,其中HSIL病人中,HPV阳性检出率最高,同时HPV阳性值最高。结论宫颈液基细胞学联合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癌前病变筛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8.
为分析降雨入流影响下水库悬浮颗粒物的时空分布及沉降特征,在华东地区最大水库新安江水库(千岛湖)的河流区、过渡区和湖泊区(分别对应街口、小金山和大坝这3个水质断面)布设水体沉降物自动捕获器和水质高频自动监测浮标,结合定期水样采集分析,开展了为期1 a的水体颗粒物沉降通量及其营养盐效应观测研究.结果发现,水库水体浊度、悬浮颗粒物浓度(SS)、颗粒物沉降通量与降雨量、入库流量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浊度与SS的相关性最好(R~2=0.86);在降雨较多的春夏季,SS空间差异明显(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而秋冬空间差异不大;颗粒物沉降通量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空间上河流区过渡区湖泊区[分别为27.82、 4.34和0.26 g·(m~2·d)~(-1)],时间上春夏季秋冬季;结合全湖60个点位四季悬浮物浓度调查估算,全库颗粒物沉降通量为2.57×10~6 t·a~(-1),其中春夏季沉降通量高于秋冬季;街口、小金山和大坝捕获沉降物中颗粒态氮含量(PN)分别为6 812、 15 886和21 986 mg·kg~(-1),磷含量(PP)分别为2 545、 3 269和3 077 mg·kg~(-1),自上游向下递增.统计分析表明,中雨以上降雨过程与河流区浊度增量呈指数相关(R~2=0.81),持续强降雨则对浊度有累加效应,但对过渡区影响不大;SS浓度自河流入库区至下游大坝随距离增加呈较好的指数下降特征(R~2=0.84),降雨较多的春夏季更为明显.结果还表明,新安江水库年均库容淤损率为0.07%,与全国其它大型水库相比较低,但是坝前沉降物营养盐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内源释放风险;管理上应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治理,降低降雨冲刷对水质的影响;同时关注坝前高营养沉积物的内源释放对水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在青海湖南盆沉积中心试验性放置的Mark 8-13型时间序列沉积物捕获器所收集到的为期15个月的自然沉降颗粒物,分析了颗粒物沉积通量和物质组成,结合温盐传感器(CTD)所记录湖水参数数据的分析,讨论了青海湖上部10 m左右湖水中所发生沉积作用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参数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采集期间所沉降的总颗粒物具有显著季节和年际变化特征,其平均年沉降通量为112 g·m-2·yr-1,其组成主要是自生碳酸盐(高Mg方解石、文石)、生物壳体(介形虫、硅藻等)等内生作用形成的物质,以及少量的碎屑矿物。与实时监测的湖水参数比较表明,具有显著季节和年际变化的青海湖内生物质通量变化主要受控于夏季温度的变化。其沉积机制为:湖水温度的升高,有利于高Mg方解石和文石等自生矿物从碳酸盐过饱和的碱性湖水中结晶沉淀(盐度降低),也有利于藻类和介形虫等微体生物大量繁殖,表现为温度偏高的2010年比2011年具有较低的湖水盐度和高得多的沉积通量。因此,青海湖自生碳酸盐沉淀通量可以用来反映湖水盐度和/或温度的变化,尽管这些内生作用形成的物质可能只约占到湖底沉积物的5%~20%。为更全面地了解青海湖现代沉积过程,有必要在更多点位、不同的深度进行长期放置捕获器和实时监测湖水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30.
利用Illumina MiSeq对scCO2-咸水-砂岩体系中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分析,探究高压反应釜体系中微生物对scCO2的响应及微生物对矿物反应的作用.结果显示,生物量受pH值影响较大,初始pH值为7.02,生物量11.02×106gene/mL,30d时pH值降至5.65,生物量降至0.26×106gene/mL;随着矿物溶蚀,90d时pH值增至5.87,生物量增至4.61×106gene/mL.群落结构中,phylum Proteobacteria(52.60%(30d),55.34%(90d))与phylum Firmicutes(46.89%(30d),43.89%(90d))为优势菌门.在属水平,30,90d时Exiguobacterium,Citrobacter,Acinetobacter与Pseudomonas为优势菌属.产酸菌(Exiguobacterium,Acinetobacter与Pseudomonas)促进了长石与粘土溶蚀,咸水中K+,Na+,Ca2+,Mg2+,T-Fe浓度高于空白组;铁还原菌(Citrobacter)提高了Fe(Ⅱ)/Fe(Ⅲ)比值;微生物膜对Ca2+、Mg2+、Fe2+具有吸附作用.SEM结果显示,微生物介导下先于空白组出现菱铁矿沉淀.scCO2-咸水-砂岩体系中适应菌能促进矿物溶蚀与碳酸盐矿物捕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