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62篇
安全科学   357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47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28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4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71.
为加强对于光伏组件火灾危险性的控制,进一步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选择不同倾角布置的铜铟镓硒光伏组件为研究对象,改变倾斜角度,通过对引燃时间、火蔓延速度和质量损失速率等参数的测试和分析,研究铜铟镓硒光伏组件的燃烧行为及传热机制。结果表明,倾角的增大加剧了光伏组件火灾蔓延的危险性。光伏组件迎火面的引燃时间随倾角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倾角从0°增加到45°,引燃时间减少16.39%;倾角从45°增加到90°,引燃时间增加76.47%。背火面向上火蔓延速度随倾角增大而增大,倾角为90°时最大,为18.08 mm/s,横向火蔓延速度受倾角影响较小,均为1 mm/s左右;当光伏组件倾角增加,燃烧产生的熔融滴落物形成池火是造成光伏组件火灾危险性加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2.
为分析城市隧道出入口段及中间段驾驶人的紧张情绪,选取重庆市向黄隧道、真武山隧道、长冲隧道和八一隧道为研究对象,利用照度计、光透过率检测仪、眼动仪等试验设备开展现场实车试验,采集照度、光透过率、扫视幅度等参数,同时开展紧张情绪问卷调查。基于所得数据,分析扫视速度在不同时间及空间下的分布特性,建立明暗适应段的扫视速度与照度变化率,中间段的扫视速度与照度、光透过率的函数关系模型。结合问卷调查等级,采用3σ准则划分明暗适应段及中间段的扫视速度分级区间,并与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最后通过函数关系模型,反向求解得到紧张情绪在明暗适应段变化较小时所需的照度变化率控制范围。结果表明:扫视速度能反映驾驶人在明暗适应段和中间段紧张情绪的变化;当明暗适应段的照度变化率增大或中间段的照度、光透过率减小时,扫视速度提高,此时驾驶人紧张情绪加剧,反之则降低。  相似文献   
873.
三通管支管位置变化影响管内爆炸气流分布及爆炸后果,为研究其影响规律,构建等径垂直支管三通管道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和试验测试,计算和分析爆炸气流传播、流场变化、速度峰值及压力峰值规律。结果表明:在垂直支管B与水平支管C长度相同的工况下,C内的速度峰值整体大于B,两支管内的最大气流速度峰值均出现在分岔处,为228 m/s,比A管小26.7%;初次点火正向气流传播和末端反射的正向传播气流均会导致三通处流场气流旋涡、强湍流动能区域和速度峰值;支管位置不同工况下,三通管内气流速度峰值最大值均出现在水平管内;垂直支管内气流速度峰值随监测点距离增加均呈下降趋势,垂直支管内速度峰值与压力峰值呈现明显的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874.
为探究地铁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坡度对人员疏散的影响,运用Pyrosim和Pathfinder软件对区间隧道发生火灾时人员的疏散情况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火灾烟气影响下的人员疏散速度系数,重点研究不同坡度以及不同疏散策略下的人员疏散过程。结果表明:在列车中部发生7.5 MW火灾并紧急停靠在区间隧道中部的情况下,随着坡度的增大,火灾烟气对上坡方向疏散人员的影响逐渐增大,造成人员的疏散速度逐渐减小;当隧道坡度大于1.3%时,与火灾烟气的威胁相比,人员密度对下坡方向人员疏散速度的影响占据主导作用,建议尽量采用往下坡方向疏散的策略;对于坡度小于1.3%的隧道,可同时选择上下坡2个出口疏散。  相似文献   
875.
为探究视野受限环境对疏散人员运动速度和步态特征的影响,通过设计安全可靠的试验方法实现人员不同程度的视野受限状态及定量化测量,开展不同能见度条件下的个体疏散试验,提取行人高精度运动轨迹,分析视野受限条件对人员运动速度、步长、步宽和步进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能见度环境中,行人无法保持直行,身体摆动幅度较大。运动速度和步长随着能见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步宽与步进时间呈现相反的趋势。当人员视距大于8 m时,疏散速度并无显著差异,采用对数函数拟合获得能见度与运动参数间的定量关系。通过线性拟合速度与步态参数关系,发现步长随着速度的增大而增加,而步宽和步进时间与速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876.
使用近 20 年固定台站记录到的初至 P 波到时数据,利用双差地震层析成像方法反演了 2021 年 11 月 17 日江苏大丰海域 M5.0 地震震源区及邻区三维 P 波速度结构和震源位置参数。结合该地区的构造背景,研究了该地震孕育与发生的深部构造背景及速度结构与地震活动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 P 波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横向非均匀性,浅层的 P 波速度结构与地表地质构造及地形有较好的对应性,在造山带和隆起区表现为相对高速,盆地地区表现为相对低速。研究区地震活动性与速度结构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大丰海域地震和经过重定位后的中小地震均发生在 P 波速度梯度带上或者偏向高速一侧。综合速度结构水平和垂直剖面,震源机制解,震源的空间位置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可能为右旋走滑型地震,发震断裂可能为苏北?滨海断裂,也可能与小海?陈家堡断裂及震源区其他的隐伏断裂有关。此次地震发生可能与震源区附近断裂交汇处应力积累,遇到高速的阻碍体,阻碍体发生破裂有关。研究区西部新生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和东部菲律宾海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对欧亚大陆的俯冲可能是这一地震的外部地球动力学来源,而江苏陆区及近海大陆架因地形高程差异引起的重力势则可能是此次地震的内部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