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5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99篇
安全科学   358篇
废物处理   11篇
环保管理   128篇
综合类   657篇
基础理论   90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25篇
灾害及防治   3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81.
从某石油公司境外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出发,回顾过去十多年间发生的因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境外员工伤亡事件,概括分析其中共同点,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从制度、体制、机制和措施上探寻切实可行的办法,并根据问题提出政策性建议,最大程度减少类似事件的发生,缓和事件发生后的严重后果,从而最大程度保障境外员工的生命和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382.
为掌握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前后南京市城区细大气细颗粒物(PM_(2.5))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浓度变化特征,于2020年1—2月期间在南京市主城区在线监测了PM_(2.5)、OC、EC浓度及气象要素。与应急响应前相比,应急响应启动后PM_(2.5)浓度下降了41.2%,EC浓度下降了57.9%,而OC浓度不降反增,表明停工停产显著降低了PM_(2.5)和EC浓度,但对OC浓度变化影响较小。在应急响应前,OC和EC浓度均呈现白天浓度低、清晨及傍晚浓度高的日变化规律;在应急响应后,EC浓度日变化不大且维持在较低水平,OC浓度呈现午后浓度低、午前和傍晚浓度高的变化规律。PM_(2.5)浓度在应急响应后的大幅减少导致光照辐射强度提升,有利于光化学反应生成二次有机碳(SOC)。在PM_(2.5)和EC浓度下降的形势下SOC浓度不降反增,同时OC与EC的相关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383.
后疫情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引发了人们对绿色发展可能让位于经济复苏的担忧。尽管“绿色复苏”得到国内外广泛的呼吁和支持,但绿色是否意味着经济的妥协?绿色复苏可能面临怎样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考量,对我国科学部署经济发展战略、完善顶层政策设计至关重要。基于疫情暴发以来的出行大数据、防疫管控措施等最新信息,构建细化经济复苏过程的全球疫情自适应模型,量化模拟不同复苏方案对经济、就业的拉动效应和碳排放影响。研究发现:以发展清洁能源和数字经济为主的绿色复苏方案对经济体量的拉动效应等同,甚至超过以化石能源和重工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刺激方案;但前者面临的劳动力转型挑战可能拖慢经济复苏的进程。“绿色复苏”方案对我国经济体量的拉动效应比传统刺激方案高0.3%~14.8%,创造就业岗位数量变化-4%~3%,但同时需要近1亿人(约为初始就业人口总量的13%)跨行业就业,其中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低技能劳动者占96%以上。跨行业就业门槛和劳动者技能瓶颈可能增加劳动力流转匹配的时间成本,甚至带来“结构性失业”问题和社会不平等加剧的次生伤害。认为:经济复苏与绿色发展本质上不是对立的单选题,而是存在共赢的可能性。对“绿色复苏”在经济、就业和环境三方面正向协同效益的边界条件应有清醒认识和把握,仅仅关注经济拉动效应和创造就业岗位总量的潜在效益而忽视实现该理论效益的现实条件,可能会造成对经济刺激方案选择的误判。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推动社会公正转型是提升经济系统韧性、实现复苏与绿色共赢的前瞻性举措。  相似文献   
384.
随着新污染物在水中频繁检出,新污染物已成为水污染控制的一大热点和难点。掌握现有的水体新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有助于推进水中新污染物的深入研究、管理和工程控制。本文介绍了新污染物的种类与危害,并重点论述了现有的新污染物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括吸附法、膜过滤法、高级氧化法、人工湿地等。各种技术在水中新污染物的处理上均有一定的研究和应用,也各有相应的限制和需要深入研究的空间。因此,亟待推进对于水中新污染物的处理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工程实践,以期保障水生态安全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85.
药物污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目前生产和使用的药物中大部分为手性药物,进入地表水环境后,2个对映异构体在生物降解和生态毒性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以8种手性药物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手性药物在水环境中的暴露特征和降解转化规律,分析其对不同生物靶点的毒性效应和机理,探讨了其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风险。结果表明,8种手性药物在国内外地表水中的检出浓度达到μg·L-1水平。手性药物在地表水环境中的对映体构成受药物种类、环境条件和时间的影响;布洛芬、普萘洛尔等差异显著的手性药物可以作为污染源示踪的特征污染物;不同污水处理工艺的对映体选择性也有较大差异,导致污水处理厂出水中手性药物对映体分数(enantiomer fraction, EF)值不同。由于手性药物在生物体内发生手性代谢和手性转化,导致体外毒性实验与体内毒性效果差异很大,手性药物在不同水生生物类群体内的受体或生物利用率有所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立体选择性。基于外消旋体的生态风险评估研究表明,目前布洛芬、卡马西平和萘普生等手性药物对水生生物具有潜在的风险,而不同对映体对水生生物的毒性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386.
从新污染物治理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污染物调查监测中的通行做法,梳理我国已有基础,系统分析新污染物治理中的监测类型分层划分依据、监测目标物质来源、监测布点及信息基础、环境介质的相关性选择原则以及监测频次等,提出可以服务新污染物筛查、评估和管控的监测需求,为开展新污染物调查监测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87.
分析了铁路建设项目种类多样化、投资建设主体多元化的新业态,以及新版环境评价技术导则、生态环境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对铁路建设项目环评的新要求,阐述项目合规性分析是环境评价开展的前提,对工程概况、工程方案环境影响比选,以及生态、声、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环境要素评价的技术要点,改建铁路"以新带老"和工程变更环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88.
这段时间,全国人民最关心的事莫过于正在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有关疫情的任何一点消息都能在人群中引起剧烈反应。其实,一方面我们要重视疫情的防控;另一方面,遇事也不要反应过度。关键是要对这个新型冠状病毒有个科学认识,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89.
新烟碱类杀虫剂是目前全球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一类杀虫剂,它们选择性作用于昆虫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以往普遍认为其对非靶标生物毒性较低。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烟碱类杀虫剂的暴露会对非靶标生物造成负面影响。本文综述了新烟碱类杀虫剂对水生生物、非靶标昆虫、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多种非靶标生物的毒性,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新烟碱类杀虫剂对各类生物均具有急性致死毒性,但不同物种之间半数致死浓度(LC_(50))或半数致死剂量(LD_(50))差别较大,由低至高依次为昆虫(0.01~2.38 mg·L~(-1),3.7~81 ng·bee~(-1))、甲壳动物(0.59~37.75 mg·L~(-1))、鱼类(1.2~241 mg·L~(-1))、鸟类(15~>2 000 mg·kg~(-1))和哺乳动物(82~>5 000 mg·kg~(-1))。新烟碱类杀虫剂对非靶标生物的亚致死毒性表现在降低繁殖力和生长速度、降低活动性、影响神经系统、扰乱代谢平衡、损伤DNA等。总体上看,吡虫啉的毒性最高,呋虫胺和烯啶虫胺的毒性较低。啶虫脒、噻虫啉、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毒性大小顺序随物种不同而不同。对于水生生物和非靶标昆虫,噻虫啉和噻虫胺的毒性较高,而对于鸟类和哺乳动物,啶虫脒的毒性较高。最后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该类杀虫剂的风险评估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9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为确保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在全面分析疫情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新形势的基础上,根据疫情防控不同阶段的特点,提出生态环境监管对策:(1)疫情防控初期,加大对疫情防控行业的环保支持,加强医疗废物、医疗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处置以及医疗机构辐射安全等监管;(2)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叠加期,多措并举督促企业落实好相关污染防治主体责任,助力企业复工复产;(3)疫情结束后期,进一步健全环境健康风险应急管理决策机制、制度体系与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