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0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21篇
基础理论   134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为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沛沿河流域水质状况,通过对水稻田、杨树林和果园的土壤分别施用不同类型化肥后,模拟研究了土壤在受雨水短期浸泡及连续降雨情况下氮、磷的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稻田土壤对氮磷的保肥能力最佳,施肥时应以基肥为主;果园土壤及林地土壤的保肥能力均劣于稻田土壤,应采用少量多次追肥的方法。尿素与碳铵宜做基肥使用,而氯化铵与硫酸铵宜做追肥使用。  相似文献   
302.
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是国内外广泛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近60 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制度从偏重粮食生产转向粮经作物协调发展,用地作物增多而养地作物减少,作物品种经历了改进与优化过程,作物熟制经历了从“双三制”恢复到两熟制。施肥种类从有机肥为主转变为完全施用化肥,氮磷钾肥投入比例从长期严重失调发展到逐渐趋于协调。在总结近60 a来江苏太湖地区农业耕作制度变化特征的基础上,〖JP2〗分析了农业耕作制度变化对地表水土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需要进一步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0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施肥处理对茭白-水稻轮作系统中土壤理化性质与产品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稻收获后,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容重达到最低,为1.15 g/cm3; 总孔隙度最大,为54.92%;贮水量最高,为27.36 mm.施用有机肥能提高土壤肥力,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总体最大,0~10 cm土壤有机质,...  相似文献   
304.
皖南丘陵地区小流域氮素径流输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亚热带北部皖南丘陵地区小流域定位实地观测为基础,研究了农林共存小流域氮素径流输出规律。发现小流域氮素径流输出季节性变化明显。降雨和施肥是影响这一变化的重要因子,模拟分析表明,它们与氮素输出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05.
持续10a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保持农业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基础上,根据土壤养分供给力设计化肥施用量,可以在实现作物高产的同时,平衡土壤养分收支,从而避免土壤中肥料养分(主要是氮)过剩而进入环境。  相似文献   
306.
不同农田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讨论了不同农田土壤碳、氮、磷、钾养发的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不同土壤类型对碳、氮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潮土〉水稻土〉土壤,对磷、钾养分表现为化肥处理〉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水稻土〉潮土〉红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指数与土壤养分相关或极相关这表现,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可以用来评价土壤肥力和指示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307.
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土壤胶结物质是团聚体形成的物质基础,两者密切相关.通过研究不同施肥处理下团聚体胶结物质含量的变化,阐明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团聚体的分布与形成机制.设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4个处理,另取未复垦生土(RS)和周边未破坏多年种植的熟土(US)作为参照.采集耕层(0-20 cm)非扰动的土样,利用干筛法分析团聚体(> 2、0.25-2、0.053-0.25 mm)和粉黏粒组分(<0.053 mm)的分布比例,测定团聚体有机胶结物质(多糖、富里酸、胡敏酸和有机碳)和无机胶结物质(碳酸钙和颗粒组成)的含量.结果表明,同RS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提高了> 0.25 m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数量(R0.25),增幅为5.32%-5.94%,但是均显著降低了平均重量直径(mean weight diameter,MWD)(除M处理外),降幅为7.51%-9.83%,而M处理显著提高了几何平均直径(geometric mean diameter,GMD),增幅为5.65%.同CK相比,各施肥处理对大团聚体(> 0.25 mm)以及粉黏粒组分(<0.053 mm)的分布比例无显著影响,仅M和MNPK处理显著降低了微团聚体(0.053-0.25 mm)的分布比例,降幅为49.45%-62.40%.各施肥处理对富里酸含量无显著影响.NPK处理仅显著降低了土壤有机碳含量.M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碳酸钙含量,却显著降低了土壤黏粒含量.而MNPK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各胶结物质含量(除富里酸和黏粒外).胶结物质与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比例和稳定性的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各胶结物质中,仅胡敏酸对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比例和稳定性变化的解释率达到了显著水平(P <0.05),能够解释57.1%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比例和稳定性变化,并且其单独贡献率为75.9%.综上所述,经过6年培肥,同未复垦土壤相比,各施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大团聚体的数量,但同周边农田土壤相比,仍有待进一步培肥提高团聚体稳定性;MNPK处理是提高该复垦土壤有机胶结物质含量最有效的措施,胡敏酸是影响该复垦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的分布比例和稳定性变化的唯一显著的胶结物质.(图5表6参3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