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1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317篇
安全科学   230篇
废物处理   110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061篇
基础理论   168篇
污染及防治   211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9篇
灾害及防治   24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74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1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9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的编制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限值和执行要求。标准提出了一个污染源必须同时遵守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三项限制指标。以众多企业的排放数据和“最佳实用治理技术”为依据制定排放浓度限值;以环境质量要求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中性气象条件为依据,经计算后确定排放速率限值;以污染源周界环境空气浓度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确定无组织排放限值。经过一定范围的调查检验后,表明该标准具有基本适宜的宽严程度。  相似文献   
302.
电镀废水中微量铬(Ⅵ)、锌和镍的顺序流动注射光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鹏  周定 《环境科学》1995,16(1):68-70
以光度比色法为基础,采用流动注射分析技术,建立了水中铬(Ⅵ)、锌和镍的自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将3种离子的测定综合在同一FIA流路中完成,并使各种实验达到最佳化,该装置及方法的测定频率为60样/h,对铬(Ⅵ)、锌和镍的检出限分别为0.1、0.2和0.3mg/L,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约为1%,其灵敏度、准确度等指标均满足工业废水水质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303.
抽水截流防治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城市工业区地下水环境受六价铬严重污境的情况,根据该地区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在污染中心地带采用抽水截流方法,使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大幅度下降,经过6年防治,其污染范围由0.321km~2下降到0.032km~2,居民生活饮用水供应恢复正常,仅4号水源井已创税利30万元。  相似文献   
304.
为探究冶炼废渣中钒(V)和铬(Cr)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采集渣场周边土壤、沉积物、鱼塘底泥、鱼塘水和河水样品,分析V和Cr的浓度、赋存形态,并采用富集因子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V和Cr的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V和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四川省背景值的2.6和4.0倍,富集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富集;沉积物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0和3.2倍,底泥中V、Cr平均含量分别约为对照沉积物的5.5和1.4倍,V和Cr富集程度均为中度和轻微富集;水样表现为V污染,鱼塘水和河水V平均浓度分别约为金沙江水样的17.6和1.8倍。研究区V和Cr主要以残渣态形式存在于土壤中,其占比分别为57.1%和89.4%,沉积物和底泥中V和Cr残渣态占比分别为20.1%和74.9%,各环境介质中V的生物可利用率及迁移率要远高于Cr;结合V和Cr地球化学性质分析,研究区环境介质中V和Cr可能主要以V5+和Cr3+形式存在。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土壤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轻微和中度污染,沉积物与底泥中V、Cr污染程度分别为...  相似文献   
305.
遵循绿色化学原理开发的铬酸酐清洁生产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绿色化学的内涵和研究目标,以及目前常用的对绿色化学工艺的评价标准,并对新开发的铬酸酐清洁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进行了比较和评价实践,从而验证了新开发的工艺带来的低消耗、零排放、高产品质量和收率、原料和生产过程绿色化结果。  相似文献   
306.
铬天青S-铝(Ⅲ)-聚乙二醇4000体系的共振散射光谱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pH5 0的NaAc HAc缓冲溶液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 40 0 0存在下 ,铬天青S与铝 (Ⅲ )形成络合物微粒体系 ,在 40 0nm和 5 30nm处出现两个较强的共振散射峰 .共振散射光强度与Al(Ⅲ )的浓度在 0 0 84— 0 84μg·ml- 1 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考察了适宜的反应条件及共存物质的影响 .建立了一个共振散射光谱测定水中Al的方法 ,其结果与分光光度法一致 .  相似文献   
307.
无组织排放监测的点位设置与采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企业排放大气污染物分集中排放和无组织排放两种方式,GB 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简称《标准》)和HJ/T 55-2000《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简称《导则》)是无组织排放监测的主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08.
化学法处理高浓度电镀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总结了采用化学法处理高浓度电镀废水中的含氰废水、含镍废水、含铬废水和含酸废水的工程设计、调试和实际运行情况。实践表明,化学法处理高浓度电镀废水是行之有效的,而用PH/ORP计控制好废水处理中的化学反应是稳定运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309.
用活性白土为吸附剂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初步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用活性白土为吸附剂,处理含铬电镀废水的最佳吸附条件:吸附剂的用量、吸附时间以及试液pH值对铬去除率的影响。做出了吸附等温线,并且对其吸附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另外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10.
The electrokinetic removal of chromium and copper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by adding lactic acid in cathode chamber as an enhancing reagent was evaluated. Two sets of duplicate experiments with chromium contaminated kaolinite and with a silty soil sampled from a supeffund site in Califomia of USA and polluted by Cr and Cu, were carried out in a constant current mode. Changes of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pH before and after the electrokinetic experiments, and variations of voltage drop and electroosmosis flow during the treatments were examin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r, spiked as Cr(Ⅵ) in the kaolinite, was accumulated mainly in the anode chamber, and some of Cr and metal hydroxides precipitated in the soil sections in contact with the cathode, which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electrical energy consumption. Treatment of the soil collected from the site showed accumulation of large amounts of Cr and Cu in the anode chamber while none was detected in the cathode one.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two metals either complexed with the injected lactic acid at the cathode or existed as negatively charged complex, and electromigrated toward the anode under a voltage grad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