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81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了达到防火性能要求,日用消费品中广泛使用了阻燃剂,其中有些阻燃剂被证实对人类或环境有害,是某些法律法规所禁止的。可能含有这类物质的阻燃材料在国际贸易中存在一定的违法风险。对日用消费品中的有害阻燃剂进行了总结,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对评估指标的赋值和权重设计,对28种有害阻燃剂按风险高低进行了层级排列,可细分为11个风险层次。风险评估结果对相关执法部门及企业有效应对技术壁垒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2.
大红色基G生产中产生的废硫酸内含硫酸达50%,COD70g/L,难用常规的方法来处理。本文给出了用该废酸生产硫酸锌进而生产立德粉的方法,并用COD浓度作为硫酸锌质量的控制指标,氧化锌和了废硫酸后,有机会物从溶液中析了,COD的去除率达99%。残存的有机物用活性炭吸附法除去。控制ZnSO4溶液中COD≤60mg/L,可制得合格的B301立德粉。有杉本法使硫酸资源全部回收并且无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33.
我们生活在一个化学品的世界,我们使用或消费的几乎任何一种产品都含有人造化学品,1930年全球化学品产量约为100万吨;而现在却达到了4亿吨,去年全球化学品产量估计接近2万亿美元。  相似文献   
34.
《产业与环境》2005,27(2):78-78
欧盟的化学与生物技术工业已联手推进“可持续的有竞争力的化学”.欧盟化学工业在全球化学品贸易中占28%,但这个比重已经比10年前降低了4%,CEF-IC,欧洲化学品工业联盟和生物技术联盟EuropaBIO,在欧洲委员会的支持下,启动了一项欧洲可持续化学技术平台.目的在于提高对研究和创新的投资并大幅度提高欧洲在此领域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5.
纳滤膜处理高浓度废液分离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管式或卷式纳滤膜处理废弃母液,在固定工艺条件下,透过液通量与浓缩时间呈一定数学关系;当浓缩进行到最后,透过液中的COD浓度会突然提高,该突然下降时间应长连续浓缩时间,抗生素截留率的变化规律基本与COD的去除率相同,但数值不同。利用COD的变化规律基本可以确定抗生素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6.
采用连续式离子分离系统(ISEP)处理水杨酸生产废水,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水杨酸生产废水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当进水CODCr为18000-20000mg/L时,经一步吸附处理,出水CODCr可实现达标排放,苯酚、水杨酸去除率接近100%,脱附液中高浓度苯酚、水杨酸等资源可有效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37.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7,29(8):570-570
位于上海化学工业区的中国最大工业危险废料焚烧处理装置2007年7月18日正式投入运营,主要为化工区内企业和上海其他地区的工业企业提供危险废弃物的处理服务。  相似文献   
38.
简单介绍了几种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技术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对生物反硝化法和离子交换法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氮的情况做了比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39.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能源局局长张国宝1月17日在首届中目经济年会上称,2010年的前15天,日用电量最高达120亿千瓦.这是佐证经济快速恢复的育力证据。  相似文献   
40.
A novel biphenyl-degrading bacterial strain LA-4 was isolated from activated sludge. It was identified as Dyella ginsengisoli according to phylogenetic similarity of 16S rRNA gene sequence. This isolate could utilize biphenyl as sole source of carbon and energy, which degraded over 95 mg/L biphenyl within 36 h. The major metabolites formed from biphenyl, such as 2-hydroxy-6-oxo-6-phenylhexa-2,4-dienoic acid (HOPDA) and benzoic acid, were identified by LC-MS. The crude cell extract of strain LA-4 exhibited the activity of 2,3-dihydroxybiphenyl 1,2-dioxygenase (2,3-DHBD) and the kinetic parameters were Km= 26.48 μmol/L and Vmax= 8.12 μmol/mg protein. A conserved region of the biphenyl dioxygenase gene bphA1 of strain LA-4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confirmed by DNA sequenc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