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5篇
  免费   247篇
  国内免费   591篇
安全科学   221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9篇
综合类   2048篇
基础理论   289篇
污染及防治   72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406篇
灾害及防治   257篇
  2024年   119篇
  2023年   239篇
  2022年   305篇
  2021年   314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17篇
  2018年   139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43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171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85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931.
伊犁河(中国段)水质模糊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伊犁河 (中国段 )多年水质监测资料 ,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分析伊犁河水质模糊综合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相关关系 ,掌握了伊犁河 (中国段 )水质现状和污染状况。  相似文献   
932.
探索黄河流域人口—土地—产业转型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可以为区域城乡发展提供分区引导。以县域为单元,针对黄河流域城乡转型发展,构建人口、土地、产业三要素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轨迹分析法及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黄河流域339个县域的城乡转型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耦合协调格局,并探索城乡转型的影响因素,根据城乡转型发展的轨迹进行功能分区,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整体人口、土地、产业城乡转型水平初期偏低,但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城乡系统逐渐向高级有序化方向演化;(2)2020年,大部分县域处于高水平耦合和高度协调阶段,空间关联类型以显著“高—高”和显著“低—低”类型区为主;(3)人均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业生产水平等因素是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4)按照城乡转型轨迹,黄河流域县域可划分为核心转型区、潜在转型区和限制转型区。未来,应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特征,分别制定城乡融合发展策略,进而促进整个区域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33.
采集马蜂窝网站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的数据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市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品尝美食与游览各具特色的建筑是广州游客最主要的旅游行为。(2)不考虑疫情因素,游客出行受气温和假期等因素影响主要选择在冬季和长假出游,其中:家庭/亲子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高且出行天数长,个人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低且出行天数短。(3)广州游客的空间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旅游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荔湾、越秀、天河和海珠等中心城区,游客的空间活动轨迹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4)广州旅游流网络中一、二级节点具有紧密联系,游客主要在这些节点间流动。  相似文献   
934.
方苗  贺义雄  余晓洋 《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12):1461-1467+1528
基于农业生产中的6个主要碳源,对2010—2019年浙江省的农业碳排放数量、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法、Tapio脱钩模型和LMDI模型分别探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整体均呈波动下降态势,最大农业碳排放源为柴油。(2)浙江省各地级市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高碳排放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低碳排放区集中在浙西南和湖州地区。(3)农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以强脱钩为主。(4)在驱动因素中,农业劳动力规模、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生产结构对农业碳排放起抑制作用,其中劳动力规模的作用最强,而经济发展水平则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35.
漫湾水电站是澜沧江水能梯级开发的第一个干流大型水电站,加强库区水土流失治理与监督监测尤为必要,而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则是实现区域土壤侵蚀定量监测预报的重要基础。根据有关降雨侵蚀力的计算方法,利用漫湾电站库区4个测站1980~2000年的逐月平均降雨资料,估算了其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漫湾电站库区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在1 9336~3 9727 MJ·mm/hm2·h;R值的年内变化显著,且较大值集中分布在雨季的5月~10月,平均R值占全年的867%,尤其6~8月连续3个月的降雨侵蚀力平均占全年侵蚀力的一半以上;R值的年际变化显示20世纪90年代漫湾电站库区降雨侵蚀力比80年代平均增加2835 MJ·mm/hm2·h;R值的空间分布上以凤庆站点的年降雨侵蚀力最大;南涧站点的年降雨侵蚀力最小,但是其年际波动幅度较大。全面地分析了漫湾电站库区降雨侵蚀力R值的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地区有效防止与监测水土流失情况、更好地安置水电站工程移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36.
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时空特征与脱钩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翻耕、稻田6个主要方面的碳源,测算了湖北省1995~2009年及其地、市、州2008年的农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自1995年以来,湖北农地利用碳排量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三阶段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2)区域差异明显:农地碳排放总量,江汉平原、鄂东北地区高,鄂西、鄂东南地区较低;农地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即鄂东>鄂中>鄂西。进一步运用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可见近些年来农地利用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937.
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水文节律独特,水位和流速是其生态系统功能维持的关键因子。为探究其水位和流速时空特征,基于EFDC(Environmental Fluid Dynamics Code)模型,利用五河及湖口水文数据、气象数据及湖底高程作为输入条件,模拟出鄱阳湖的枯水水文统计年(2010-07-01~2011-06-30)水位和流速时空变化过程。模拟结果表明:(1)星子等4个站点拟合程度较好(r20.85),达到了复杂湖库水动力模拟的精度。(2)高水位期,湖区水位空间分布无明显差异,水深直接受湖底高程影响,自上游至下游呈逐级递增;低水位期,鄱阳湖水位在空间上出现明显差异,湖区外缘水位至入江水道逐级递减,水深分布空间差异不大,仅入江水道处水深明显高于其他水域。(3)流速也包括一系列时空变化特征,如高水位时期流速小于低水位时期;除大水面时期外,深水道流速大于主湖区;高水位时期上游流速略高于下游,但其他月份,北部入江水道流速均大于南部湖区等。(4)流速与水位关系密切,且不同水位对应流速大小及分布有所差异。鄱阳湖枯水水位和流速模拟分析可为大型湖库枯水水情管理提供科学参考和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38.
湖北省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面分析了湖北省72个气象台站自建站有观测记录以来的降水资料后,发现全省降水差异较大,分布不均;不同年代之间降水变化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东部和江汉平原60,70年代偏少,80,90年代偏多,鄂北,三峡河谷和鄂西南50,70和90年代偏少,60,80年代偏多,全省平均为70年你偏少,80年代偏多。1980年以来东部地区降水偏多,降大雨以上的日数增多,西部地区则相反。  相似文献   
939.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入手,依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从土地利用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构建了一个具有三级层次结构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秩相关系数和聚类分析的方法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1997~2006年,江苏省13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提高的幅度和方式不同;(2)不同城市,苏南、苏中和苏北之间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呈现出明显的城市和地域差异,其中,省会南京最高,苏北的宿迁最低。最后,对造成这种时空差异的现象从区域经济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等方面进行了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940.
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多年来对湖北省酸雨的监测结果,报道了湖北省酸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湖北省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沿岸及以南和四川盆地以东的鄂西地区,降水的H^ 浓度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增大,酸雨的高峰期出现在夏秋两季。对降水中各离子成分的测定结果表明:致酸物质以SO2为主,各地的制酸机制和酸性物质来源与当地污染源排放情况和气象条件有关。由于接地逆温、大气稳定度和大气混合层高度在湖北东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降水的酸性物质来源有大气输送和局地污染源排放两种,西部地区降水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以局地污染源排放为主。对1996—2000年的酸雨量比率和酸雨检出率进行Daniel趋势检验表明:湖北省的酸雨范围在逐渐扩大,污染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