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95篇 |
免费 | 91篇 |
国内免费 | 202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1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204篇 |
综合类 | 1078篇 |
基础理论 | 286篇 |
污染及防治 | 58篇 |
评价与监测 | 54篇 |
社会与环境 | 187篇 |
灾害及防治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85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71篇 |
2018年 | 47篇 |
2017年 | 64篇 |
2016年 | 53篇 |
2015年 | 82篇 |
2014年 | 101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118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103篇 |
2008年 | 117篇 |
2007年 | 88篇 |
2006年 | 84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60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36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人为本”和呼唤绿色的时代里,景观评价已逐渐成为环境评价的组成内容。然而,景观评价迄今尚无规范的方法和标准,在实践中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试以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铜像的选址为例,探索景观评价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揭示塔特拉山脉在不断加剧的破坏性人为变化方面的重要性,这些变化正在影响着自然环境,重大的地形改变总是与偶然性的水文-气象事件-主要是泥石流-相关联的,但是,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都加剧了块体快速流动的整体地貌后果,人类的强烈影与自80年代以来所观测到的气候的不稳定性一起,降低了自然环境的抗剥蚀能力,对塔特拉地区地生态体系的主要威胁在山脉内部,海拔在森林上限(矮松带)以上的区域表现得最为显著,本文还对1997年6月罕见的骤发洪水作了一般性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4.
湛江市位于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地形以平原、台地为主,土地资源利用受台风、干早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作者对湛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滋江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人为干扰强度对村级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研究点与村落中心间的距离作为人为干扰强度的划分指标,把村落按重度人为干扰、中度人为干扰和轻度人为干扰3个等级分为中心区、过渡区和基质区,分析不同人为干扰强度与村级景观特征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强,多样性指数、相对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相应增大,在中度人为干扰强度区,上述3种指数均最大,但优势度指数最小。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景观类型的分形维数减小,斑块的相似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1957-2007年新疆天山山区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山山区1957-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及径流数据,借助非参数检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山区气温、降水量及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与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径流量、气温与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年代际上,塔里木河源流区气温存在11、18和22 a的主周期,降水量存在10、20与22 a的主周期;玛纳斯河气温在10与22 a处存在明显周期,降水量在20与22 a处周期性明显;同时,两源流区气温和降水量皆存在3~6 a的年际周期变化;塔里木河年径流量、气温和降水量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3、1993和1992年,而玛纳斯河分别在1995、1988与1996年发生显著性突变;两流域源流区年径流量与气候因子存在显著的多时间尺度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因风门开闭导致的风速传感器数据异常波动与误报警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离散小波变换(DWT)与支持向量机(SVM)的风门开闭阶段识别方法。使用多尺度滑动窗口将传感器风速监测数据离散化为若干段不同尺度的子时间序列数据,利用统计方法与DWT,提取各尺度子时间序列数据中的统计特征与隐含的波动特征,建立SVM风门开闭阶段识别分类模型。为进一步优化识别结果,基于重叠度(IoU)规则合并、修正、组合、取优分类识别结果,再根据相似准则建立长度方向取变率为2、整体相似比为1∶16的相似试验模型,开展风门开闭扰动试验,验证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在测试集上的识别准确率较高,对于风门开闭时间的识别准确率可达到90.08%,风门开闭阶段的划分准确率可达到71.05%,优化滑动窗口尺度数量,可继续增加方法识别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按提供产品的类别,乡镇尺度空间由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建设空间组成,这3部分空间共同承载着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任。坚持生态保护对发展的约束与支撑功能并存的理念,建立以生态约束为前提,并与开发建设协同推进的分区指标体系、技术方法及应用模式,是生态文明战略下空间功能分区的有益探讨。以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为案例,借助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通过对生态约束、农业发展、工业发展与人居环境等建设开发适宜性的单项与综合评价的集成,构建生态、农业和建设空间布局的总体架构,实现了街镇空间功能的整合与科学定位;划分禁止建设区、限制建设区、适宜建设区和已建设区等四大类功能区,并提出各功能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与产业发展导向,为实施区域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同推进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天然矿物质沸石、细砂及煤渣取代传统滤料构建复合基质生态床,表面种植景观植物,采用下向流-上向流运行方式修复北方景观水体。分别进行静态实验及不同循环速率下的动态实验,考察对水体污染物去除过程。结果表明,2种运行方式下对水体NH+4-N去除率都在85%以上,其中以1 h为循环周期的运行方式去除率达97%,较静态提高12.8%;TN去除率最高为84%;TP去除不稳定,过程缓慢。煤渣层对NH+4-N的去除效果差,硝化作用不彻底与反硝化作用的加强使下层出水NH+4-N 、NO-2-N及NO-3-N浓度均高于上层。提高循环速率有利于对氮的去除。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所带来的用电负荷的激增,变电站落户市区已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即对变电站建设中的电磁防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全面考虑周边人类的生存环境。本文总结了变电站在规划建设中的电磁防护及如何与环境和谐发展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一一列举了所需采取的措施,包括抵御变电站电磁和噪声环境的防护措施,变电站二次系统抵御电磁骚扰源的措施以及变电站规划与景观的协调、最终将实现变电站建设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