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9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598篇
基础理论   167篇
污染及防治   34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0 毫秒
101.
简化连续提取法评价污染土壤中Zn、Cd的植物有效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0.01 mol·L-1CaCl2和0.005 mol·L-1 DTPA作为提取剂,用简化的3步连续提取法对贵州省赫章县土法炼锌污染土壤中Zn、Cd的形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污染土壤中Zn、Cd主要以残渣态的形式存在,CaCl2提取态和DTPA提取态Zn、Cd平均仅占全量的0.63%、3.91%和10.94%、10.13%.土壤中不同形态Zn、Cd含量与玉米中Zn、Cd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aCl2提取态金属与玉米中金属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而DTPA提取态、残渣态以及总量Zn、Cd与玉米根、茎叶中Zn、Cd含量显著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CaCl2提取态Zn、Cd对土壤中该元素的植物有效态可能不具重要贡献,而DTPA提取态金属和金属总量在一定程度上能作为评价土壤中元素植物有效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2.
研究分析了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清灰效果的相关评价指标的有效性问题。结果表明:同一清灰装置,滤布的压差峰值、最大反向加速度和冲量密度与清灰效果是一致的;不同的清灰装置,冲量密度与清灰效果是一致的,而压差峰值和最大反向加速度与清灰效果则不再一致。因此,同一清灰系统,压差峰值、最大反向加速度及冲量密度均可用于评价其清灰效果,而不同的清灰系统,则只能用冲量密度来评价。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市控制大气污染四期紧急措施环境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北京市控制大气污染的四期紧急措施进行量化,分别计算出各项控制措施实施后的排放削减量,建立排放清单.采用空气质量模型,模拟了紧急措施实施的各阶段市区内一次大气污染物SO2、NOx和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分析和评价了四期紧急措施的环境有效性.结果表明,四期紧急措施对SO2和NOx的控制效果较好,PM10的环境浓度下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4.
本试验利用~(32)P示踪法研究赤红壤上两种有机物料与过磷酸钙混合施用对磷有效性的影响。盆栽试验表明,纸厂废料蔗渣或猪粪与磷肥混合施用比磷肥单独施用更有利于提高格拉姆柱花草的含磷量和总吸磷量。单位施磷量引起的土壤有效磷和植株吸磷量的增加量也是有机物料单施或与磷肥混施高于磷肥单施。在前39d,~(32)P标记过磷酸钙的利用率在单独施用时为2.14%,比混合施用高一倍左右;在80d时,混合施用的磷利用率较快提高,蔗渣与磷肥混施处理超过单独施用,达22.88%。  相似文献   
105.
用黑麦幼苗法测定土壤中污染元素的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对全国污灌区12个土样中Cd形态与生物有效性的试验表明,Cd的交换态,吸附态,有机结合态均有效,且有机结合态最为有效,对紫阳县富硒土壤的试验表明:黑麦幼苗中的总Se量与0.1mol/1KH2PO4的浸提量最为相关,从而推荐该法为酸性土壤有效Se的浸提方法,对西安污水厂污水污泥在娄土上不同施用量的试验表明:幼苗中N,P随施用量增加而增加,N,P的有效率分别为50-70%及15-28%;黑麦幼苗中  相似文献   
106.
几种萃取剂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有效部分的萃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荣  党志  尚爱安  文震 《生态环境》2002,11(3):245-247
采用6种萃取剂:pH=7的0.01mol/L CaCl_2、pH=7.3的0.005mol/L DTPA+0.1mol/L TEA(三乙醇胺)+0.01mol/L CaCl_2O.1mol/L NaNO_3、0.43mol/L HOAc、pH=7的0.05mol/L EDTA和pH=4.65的0.5mol/L NH_4OAc+0.02mol/L EDTA浸取液.对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Cu、Zn、Cd、Pb、的进行了萃取,并比较了萃取剂的萃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HOAc、EDTA以及NH_4OAc-EDTA萃取各种重金属的能力远远大于其它几种萃取剂的萃取能力,是比较理想的萃取剂。  相似文献   
107.
用连续提取法研究芘在鱼鳃表面的结合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研究鱼鳃表面芘的结合状态的四步连续提取方法.分别用H2O、CaCl2、CH3OH和n-C6H14+CH2Cl2(1:1, v/v)混合液提取经暴露的鱼鳃.操作定义的前3步分别提取松散附着在鳃表的鱼鳃黏液中的芘,紧密附着在鳃表的鱼鳃黏液中的芘以及直接吸着在鱼鳃表皮上的芘,第4步则用来提取鱼鳃组织吸收的芘.其提取的芘分别占总量的 4.0%、12.1%、45.2%和38.7%.经3 h暴露,进入鳃组织的芘仅为总测定量的三分之一强,因此大部分芘并未进入鳃组织.单独进行的五步CH3OH连续提取实验结果证明,CH3OH提取步骤能有效地解吸鳃表吸着的芘,但不会导致鳃组织中芘的释放.动态实验结果表明,黏液结合态芘在暴露1h左右即达到平衡,而鳃表吸着态和鳃组织吸收态芘在暴露3h内含量迅速上升,3 h后显著趋缓.  相似文献   
108.
蔬菜地土壤有效态重金属提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地采集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用5种提取剂提取的土壤有效态重金属含量与大白菜吸收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采用化学提取方法测得的可提取态重金属含量比重金属总量更能有效预测大白菜吸收的重金属量,并以CaC l2和NH4OAc 2种提取剂最为有效。将土壤重金属总量与pH值2项指标结合起来考虑可较好地预测大白菜对土壤重金属的吸收。  相似文献   
109.
生物配体模型(BLM)同时考虑了水中金属离子的化学形态以及阳离子与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BL)上的竞争对其毒性的影响,能成功预测水体金属的生物毒性/有效性.最近,BLM呈现出向土壤环境中拓展的趋势,发展能预测重金属对土壤生物毒性的陆地生物配体模型(t-BLM)正成为最新的国际研究热点.论文模拟土壤溶液,以土壤溶液中的主要阳离子Mg2+为例,通过单因素浓度控制-恒pH营养液培养-陆生植物根伸长抑制试验,定量探讨了不同浓度Mg2+存在下,铜离子(Cu2+)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根的毒性.结果表明,Mg2+浓度升高显著减弱了Cu2+对小麦根的毒性,即呈现出保护效应.证实陆地生态系统中也存在阳离子对重金属植物毒性的保护效应,支持了BLM中阳离子和重金属离子在生物配体上存在竞争结合的假设,即BLM概念适用于陆生植物.定量分析表明,小麦根生长抑制的毒性效应指标EC50(以自由铜离子活度表示)与自由镁离子活度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线性回归方程为:pEC50(Cu2+)=-0.36(Mg2+)+6.47(r2=0.9976),Mg2+对Cu2+毒性的影响强度可以通过该方程进行预测.论文积累了重金属铜对典型陆生受试植物小麦的毒性数据,探讨了t-BLM的构建方法学,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思路.联合了土壤理化性质、金属形态及生物积累和毒性效应的t-BLM,将提供一个环境风险评价和制定土壤质量标准的新工具.  相似文献   
110.
铜陵矿区土壤中镉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铜陵矿区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种土壤中的镉含量全部高于地区背景值,主要来源与矿业活动有关,部分样品还有矿体的风化富集叠加,土壤镉污染指数PCd为1.15~79。镉含量依次为矿体风化土壤→废矿堆下垫土→市郊菜地土→矿区铜草土、路边土和稻田土→其它土壤。其形态分布,酸性土壤中以Fe-Mn氧化态和可交换态为主,其余三态相对较低;碱性土壤中有机态和残渣态比例较高,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所占的比例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镉的含量较高,占土壤总镉的60.20%-98.3%,生物不可利用态仅占1.7%-3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