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4篇 |
免费 | 121篇 |
国内免费 | 3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77篇 |
废物处理 | 45篇 |
环保管理 | 136篇 |
综合类 | 1100篇 |
基础理论 | 118篇 |
污染及防治 | 186篇 |
评价与监测 | 33篇 |
社会与环境 | 26篇 |
灾害及防治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42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60篇 |
2020年 | 52篇 |
2019年 | 78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8篇 |
2016年 | 68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321篇 |
2013年 | 94篇 |
2012年 | 144篇 |
2011年 | 142篇 |
2010年 | 85篇 |
2009年 | 85篇 |
2008年 | 114篇 |
2007年 | 105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58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中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空间计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基于至强有效前沿的最小距离法测算了我国1998-2011年的省际CO2排放效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效率达到生产前沿后在投入或产出方面所做出的改动最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的区域差异性以及空间相关性,最后运用1998-201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我国省际碳排放效率表现出较大的省际差异性,东部沿海省份的平均碳排放效率显著高于内陆省份。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走势相对平稳,全国及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则呈现出"U"型曲线的走势,并且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明显要高于中西部地区;空间自相关Moran’s I检验显示,省际碳排放效率在空间上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集群趋势,而空间LISA图则表明省际碳排放效率不仅具有空间依赖性的特征,同时也有空间异质性的表现;经济规模、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效率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外开放、企业所有制结构以及政府干预对碳排放效率有正向影响,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则不显著。因此,对于将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着重调整工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同时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加强政府的碳减排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362.
对东滩植被带光量子通量密度的调查研究表明:互花米草带与海三棱藨草带光量子通量密度没有显著性差异,其值分别为1 570和1 556μmol/(m2·s)。光照对两物种的生长、繁殖等植物行为的影响只取决于其对光照的利用能力和效率;在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混生带,到达互花米草和海三棱藨草的光量子通量密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效应达63%,表明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具有强的遮荫作用。光照不足严重影响海三棱藨草的生长,在混生带,海三棱藨草生长速率降低,种群密度和生物量减少,植株高度增加。因此,互花米草对海三棱藨草的遮荫作用,抑制了海三棱藨草在中潮滩的更新过程,因而也是造成海三棱藨草生境丧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63.
比较了高浓度水力除灰系统中常用浓浆泵和回水泵的使用情况,对浓浆泵、回水泵及其辅助设施的选用提出了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364.
施用不同磷肥对植烟土壤中磷的淋失和有效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柱淋溶模拟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磷肥施入土壤后磷的淋失和有效磷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施磷量为35 mg/kg条件下,整个淋洗期间,钙镁磷肥、磷酸二氢钙、磷酸一氧铵、磷酸二氢铵、磷酸二氢钾5种肥料磷的淋失率很低;各处理从上而下各层土壤的Olsen-P质量比略有增加.施磷量为60 mg/kg、110 mg/kg、170mg/kg、230 mg/kg时.潮砂田肥料磷的淋失率分别为0.26%、0.74%、2.12%和3.17%;灰泥田肥料磷的淋失率分别为0.79%、1.31%、1.60%和1.94%.钙镁磷肥施人各种土壤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土壤有效磷质量比逐渐增加,80 d后达到峰值并趋于稳定;磷酸二氢钾、磷酸二氧铵、磷酸一氢铵和磷酸二氢钙施人上壤后,土壤有效磷质量比逐渐降低,至培育60 d后.变化趋于平缓.不同土壤类型对磷的吸附固定率从大到小为潮砂田、灰泥田. 相似文献
365.
"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结果的误差是采样误差、样品处理误差、化学组分分析误差、数据处理误差以及数学模型误差等所有误差的积累。提出了"二重源解析"解析结果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表达式,并用之计算了某市利用"二重源解析"模型计算的源贡献值的相对误差和标准偏差,还针对从源排放出来的初始态颗粒物在传输过程中发生的扬尘态变化提出了扬尘转化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66.
367.
368.
369.
针对内壁含缺陷的连续管冲蚀磨损严重、易失效的问题,基于冲蚀理论和液-固两相流,建立了含缺陷连续管内
壁冲蚀模型。利用Grant和Tabakoff模型求解砂砾冲蚀速率,借助实验数据验证了CFD数值模型。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连续
管内壁周向均布缺陷数量及缺陷形状参数(深度、长度和宽度)对连续管内壁含缺陷时的冲蚀影响。研究表明:完整连
续管与含1个缺陷时对比,最大冲蚀率增加了4.5倍。对于深度或宽度较小的缺陷,冲蚀更为严重,缺陷会在冲蚀作用下
迅速加深或变宽,增速下降较快。含大长度缺陷连续管在压裂中会被加速损坏。 相似文献
370.
泥石流是大坡度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从其触发动力因子溯源常划分为水力类和土力类两大基本类型。水力类泥石流起动的核心控制因素为水流对物源的冲击和拖曳力,与水流(或水沙浆体)强度密切相关;土力类泥石流起动的核心过程为滑坡(库伦破坏)和土体液化,主要受控于孔隙水压力(和土体含水量)。两类泥石流过程赖以发育的地质、地貌和环境条件显著不同,形成机制和关键因子迥异,但两类过程仍可以(且有必要)统一在一个宏观多相流物质输移体系中进行分析探讨,这对于进一步明晰泥石流易发环境(地质、地貌、气候)、关键要素和起动条件,有针对性地构建监测预警体系,并提出有效防控治理策略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