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2篇 |
免费 | 1401篇 |
国内免费 | 141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32篇 |
废物处理 | 310篇 |
环保管理 | 357篇 |
综合类 | 4432篇 |
基础理论 | 934篇 |
污染及防治 | 1180篇 |
评价与监测 | 262篇 |
社会与环境 | 33篇 |
灾害及防治 | 1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205篇 |
2023年 | 273篇 |
2022年 | 309篇 |
2021年 | 313篇 |
2020年 | 308篇 |
2019年 | 259篇 |
2018年 | 231篇 |
2017年 | 235篇 |
2016年 | 324篇 |
2015年 | 301篇 |
2014年 | 419篇 |
2013年 | 361篇 |
2012年 | 347篇 |
2011年 | 336篇 |
2010年 | 262篇 |
2009年 | 303篇 |
2008年 | 298篇 |
2007年 | 326篇 |
2006年 | 270篇 |
2005年 | 268篇 |
2004年 | 259篇 |
2003年 | 282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165篇 |
2000年 | 149篇 |
1999年 | 140篇 |
1998年 | 109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106篇 |
1995年 | 76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1篇 |
1992年 | 53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44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土壤颗粒有机碳及矿物结合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连续四年稻麦轮作的小区试验中,通过测定作物收获后表层土壤(0~5cm、5~10cm、10~20cm)中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和矿物结合有机碳(MOC)含量的变化,研究施用秸秆(表施或混施)和接种蚯蚓(Metaphireguillelmi)对SOC、POC及MOC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接种蚯蚓,经连续四年施用秸秆后,土壤0~5cm、5~10cm、10~20cm及0~20cm各土层的SOC和POC含量、0~5cm土层中MOC含量、10~20cm土层w(POC)/w(MOC)值均显著增加;混施秸秆相比表施秸秆更有利于各土层SOC与5~10cm土层POC含量提高。在施用秸秆条件下,接种蚯蚓使0~20cm耕作层土壤中POC和MOC含量有增加趋势;在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时,0~20cm耕作层的w(POC)/w(MOC)值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相比),表明秸秆施用且接种蚯蚓有助于土壤有机碳活性的提高。田间施用秸秆及接种蚯蚓对于促进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增加及加快土壤有机碳循环与转化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42.
小清河水体和沿岸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监测及其毒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小清河水体和沿岸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色-质联用分析,共检出有机污染物13类93种。并对其毒性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343.
从红原县1#泥炭中提取腐植酸,测定了其E4/E6值和凝聚限度,讨论了腐植酸的分子结构特征、化学活性、改性、吸附性能、胶溶和胶凝,介绍了腐植酸的主要用途。 相似文献
344.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石灰(L)、钙镁磷肥(G)、泥炭(P)、猪粪(M)、石灰 泥炭(L P)、石灰 猪粪(L M)、钙镁磷肥 泥炭(G P)、钙镁磷肥 猪粪(G M)等改良材料对新罗区特钢厂附近的重金属污染田的长期改良效应.结果表明:大部分处理可提高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降低了土壤的有效锌含量,石灰 泥炭、钙镁磷肥 泥炭的改良效果要优于单施有机、中性化改良剂和其它处理,和对照相比,有效锌含量和糙米锌含量最高分别降低了59.2%、36.2%. 相似文献
345.
制备并研究了改性纤维素对Cu2 、Zn2 、Ni2 3种重金属离子的捕集效果.研究了反应时间、药剂用量、pH值、反应温度对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中性或碱性,反应温度为25℃时,改性纤维素对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捕集效果.今后可进一步根据物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对天然高分子进行改性,并加强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346.
红原县1#泥炭腐植酸促进水稻生长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考察腐植酸促进水稻生长的活性时,必须辅以植物所需要的营养——无机元素。试制了有机一无机复混肥,以此对水稻进行了浸种+叶面喷施的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浸种的增产效果为8.89%,浸种+叶面喷施的增产效果为15.34%,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347.
348.
研究了兼性厌氧菌群不同接种量(1%(体积分数,下同)、5%、10%、20%、50%)下对太湖湖滨带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接种兼性厌氧菌群能显著提高总有机碳(TOC)、TN的降解率且降解率高,但是TP的降解率波动较大。补充实验证明接种菌液中大量的有机碳、氮源会引起样品中初始浓度升高,建议在使用接种菌液前进行3次无菌水冲洗。综合考虑接种兼性厌氧菌群对湖滨带底泥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果,确定其最佳接种量为10%。另外,接种兼性厌氧菌群后其菌群数量和菌活性都有显著提高而严格好氧菌、严格厌氧菌数量均无显著变化;第0天,微生物在接种量为10%时菌活性电子传递体系(ETS)最高。 相似文献
349.
该技术由日本大限煤气公司研制成功,并在世界范围内实现工业化应用,它利用氧(空气)和催化剂,将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和污泥及厨房垃圾完全无害化分解,处理后的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并利用水中有害物质的氧化热,根据设备规模还原成工艺热源或制成蒸汽回收能量,与国内传统的生化处理和焚烧法相比,CWO无需经过高温,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嗯英和污泥等,不产生二次污染。由于对高浓度有机物进行直接处理,与传统的废水和废弃物处理系统相比,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容易实现自动控制管理,大大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350.
TOC—VCPH分析仪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TOC—VCPH分析仪,对某石化企业的工业废水及周边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中的总有机碳进行多因素影响试验的监测分析,寻找最佳的实验条件,以建立适合本地区水质样品总有机碳监测的分析方法,为石化企业有机污染物的预防、控制及治理提供及时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