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31篇 |
免费 | 529篇 |
国内免费 | 177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80篇 |
废物处理 | 186篇 |
环保管理 | 316篇 |
综合类 | 4312篇 |
基础理论 | 725篇 |
污染及防治 | 710篇 |
评价与监测 | 352篇 |
社会与环境 | 39篇 |
灾害及防治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10篇 |
2022年 | 256篇 |
2021年 | 313篇 |
2020年 | 244篇 |
2019年 | 246篇 |
2018年 | 212篇 |
2017年 | 180篇 |
2016年 | 246篇 |
2015年 | 247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304篇 |
2012年 | 293篇 |
2011年 | 294篇 |
2010年 | 230篇 |
2009年 | 241篇 |
2008年 | 250篇 |
2007年 | 288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39篇 |
2004年 | 235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13篇 |
2001年 | 174篇 |
2000年 | 165篇 |
1999年 | 133篇 |
1998年 | 119篇 |
1997年 | 99篇 |
1996年 | 116篇 |
1995年 | 71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60篇 |
1991年 | 51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91.
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过程不可避免地产生尾水尾气,其处理技术普遍存在工艺设计不成熟、污染物脱附规律认识不明晰、二次污染控制措施薄弱等问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技术装备研发和应用指导。通过分析污染场地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污染物脱附规律和现有专利情况,总结归纳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而提出原位热脱附工程尾水尾气处理工艺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建议,并展望进一步的应用及研究,以期为我国有机污染土壤原位热脱附修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
93.
有机废物产量巨大,具备较高的资源化利用潜力。以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为底物,通过链延长工艺生产中链脂肪酸,可有效提升产物的经济价值,因而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有机废物资源化方法。梳理了有机废物厌氧发酵液链延长的机理以及影响因素,分析了不同有机废物在厌氧发酵链延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学术界已获得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混合有机废物作为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可以实现氮源和碳源的相互补充,其获得的发酵液中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更高,这对后续的链延长产中链脂肪酸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4.
95.
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与恶臭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工艺选择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介绍了生物滤池、生物洗涤塔和生物滴滤池处理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及恶臭的特性、近期发展状况及其应用。阐述了亨利系在选择生物处理技术中的应用,以及生物反应器内填料、微生物的选择。 相似文献
96.
97.
98.
有机固体废物堆肥化处理的微生物学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由于符合持续发展的理念 ,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固体废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其核心问题则是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随着园林废物等高木质纤维素含量的城市生活垃圾的不断增加 ,以及对农业固体废物和食品工业废物再利用的需要 ,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研究中 ,针对好氧堆肥和厌氧发酵 2项主要的微生物处理技术 ,对其优势微生物菌群、不同降解底物和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并对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应用以及有机固体废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发展做了合理的展望。 相似文献
99.
以有机固体废弃物 (废棉絮、废纸 )为原料 ,在管式炉热解反应器热解生产脱水内醚糖。研究了热解温度对热解产物相态分布的影响。同时 ,利用HPLC对脱水内醚糖的产量进行了测定。HPLC分析结果表明 :热解液水相中主要化学物质是乙酸 ,而非水相中主要化学物质是脱水内醚糖 相似文献
100.
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状况及宏观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近几十年来中国POPs的使用情况出发,系统分析了典型POPs物质在农产品、土壤、母乳、水体和沉积物等介质中的污染状况。分析了国际上控制POPs的动向以及中国采取的应对策略,并对中国控制POPs污染的宏观对策进行探讨。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有关POPs的政策法规体系正逐渐与国际接轨,但还很不完善,缺乏针对性和对污染事故的责任、处罚等明确措施,控制POPs对环境的污染与危害,制定行之有效的环境监管措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