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268篇
  国内免费   989篇
安全科学   93篇
废物处理   98篇
环保管理   155篇
综合类   2012篇
基础理论   218篇
污染及防治   343篇
评价与监测   252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31篇
  2022年   201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92篇
  2019年   15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53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08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30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721.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对VOCs的控制技术和方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VOCs从源头控制到末端处理,需环环把关,全过程控制。目前单一的传统处理技术已难以满足需求,而技术间的耦合和协同处理又展现出了新的活力。部分新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但仍需不断的完善和提高。VOCs治理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只要针对不同VOCs废气的特点,确定最合适的方法,就能取得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722.
723.
环境空气中VOCs的测定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空气中VOCs的测定方法进行总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在我国有两种方法测定环境空气中VOCs具有较高可行性及推广性:一种是固体吸附/热脱附/GC或GC—MS方法,一种是罐采样/冷冻预浓缩/GC或GC—MS方法。  相似文献   
724.
采集北京市某一地下停车场内环境空气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GCMSD/FID)测定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组成,分析其浓度特征、组分特征和影响因素,运用特征物种比值法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模型(PMF)解析VOCs来源,采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定量评估部分VOCs的健康风险.结果表明,地下停车场内VOCs平均浓度为514.16μg·m-3,其中烷烃占比最大(43.76%),其次是芳香烃(28.89%)、烯烃(10.97%).影响停车场内VOCs浓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机动车运行工况、机动车进出车次及扩散条件.冷启动工况、较多的出入车次和不利的扩散条件会导致VOCs浓度显著上升.苯/乙苯和苯/甲基叔丁基醚(MTBE)的均值分别为1.5和0.8,表明机动车尾气和汽油挥发是地下停车场内VOCs的主要来源. PMF解析结果表明地下停车场内VOCs的首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源(44.58%),汽油挥发源和汽车内饰挥发源分别贡献24.56%和9.18%.其中,汽油挥发源在08:00—10:00时段贡献最大,机动车尾气源在16:00—18:00时段贡献最大.健康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725.
文章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烟蒂溶出非均质有机物(DOM)的荧光组分进行了分析。以荧光强度为浓度表征指标,基于Freundlich和修正的Freundlich模型考察了该指标的可行性及4种活性炭对不同荧光组分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烟蒂非均质DOM的主要荧光组分为类富里酸、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腐殖酸;荧光技术可用于该非均质有机物吸附性能的研究,且其吸附过程为不均匀吸附;2种模型均可用于非均质DOM吸附性能的描述,但后者更佳;由于吸附剂与吸附质间的双向选择,随着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类腐殖酸荧光峰最先消失,其次为类富里酸,而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则最后被去除;4种活性炭对不同荧光组分的吸附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活性炭AK-703较易吸附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而不易吸附类腐殖酸,4种活性炭均不易吸附类富里酸。  相似文献   
726.
植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s)排放量约占全球总VOCs排放的90%,其排放易受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饱和水汽压差、风速、风向、O3和CO2浓度等)的影响,对采样和分析要求极高,而BVOCs样品的精准采集与分析是获取BVOCs排放因子的基础。该文综述了国内外BVOCs采样和分析方法,根据采样系统是否能控制或模拟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空气湍流、二氧化碳浓度等),对采样叶室的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其中光合仪-动态封闭系统可精准控制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易使空气形成自然交换且便于外场测量,适用于大多数植物BVOCs排放测量。依托高塔、系留球、飞机等开展测量的开放式采样系统适用于外场的长期观测。PTR-MS、PTR-TOF-MS、Vocus-PTR-TOF等在线分析系统逐步得到应用。微型传感器已应用于BVOCs的快速检测,碳同位素分析法已应用于BVOCs合成转化过程中组分的探究。对采样和分析系统发展的研究,将为精准获取BVOCs排放因子并评估其环境效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27.
为探究纳米零价铁(nZVI)对紫外(UV)活化过硫酸盐(PDS)体系去除垃圾渗滤液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影响,该文通过分析常规水质指标和光谱指标变化,研究了MBR中难降解有机物在不同体系(UV、PDS、UV/PDS和nZVI/UV/PDS)中的去除规律;此外,通过XRD、SEM、EDS和XPS分析,揭示了nZVI反应前后的物相变化和活化机理。结果表明,UV/PDS体系对MBR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有一定去除效果,增加PDS投量可提高UV/PDS体系对MBR出水的处理效率,并降低MBR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腐质化程度。nZVI/UV/PDS体系对MBR出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相比UV/PDS体系有大幅提升。在nZVI投量为40 mmol/L、UV功率为14 W、PDS投量为40 mmol/L、反应时间为10 min时,nZVI/UV/PDS体系对MBR出水的UV254去除率和去除速率常数分别为51.52%和0.072 4 min-1,相比具有相同反应条件的UV/PDS体系提升了32.80%和0.059 0 min-1。nZVI...  相似文献   
728.
729.
战晓  高宝玉  刘斌  许春华  岳钦艳 《环境科学》2010,31(5):1198-1205
选用2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聚合氯化铁(PFC)和聚合氯化铝(PAC)处理黄河水,考察了混凝剂的投加量对浊度、UV254、DOC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效果,并结合混凝出水的Zeta电位分析其混凝机制.选择粉末活性炭与混凝联用,研究了混凝剂和吸附剂投加量以及二者的投加顺序对有机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并对混凝吸附后出水进行加氯消毒,考察水中残余氯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2种混凝剂均有较高的浊度去除率(﹥90%).PAC对UV254、高锰酸盐指数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29.2%、26.1%和27.9%;PFC对三者的去除率分别为32.3%、23.3%和32.9%.PAC在混凝过程中,电中和作用占主导地位;PFC在混凝过程中,吸附架桥和电中和同时发挥作用.混凝-吸附联用处理黄河水样时,有机物的去除率随混凝剂和吸附剂投加量的增加而升高.先混凝后吸附工艺对UV254和DOC的去除效果优于先吸附后混凝工艺.先使用PAC混凝后吸附对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5.2%和99.9%;对于PFC,先混凝后吸附对UV254和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0.1%和99.9%.但是先投加粉末活性炭能提高矾花的沉降性能,且处理出水在保持持续消毒效果方面优于前者.  相似文献   
730.
本研究利用荧光区域积分法考察了在水体冻结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组分中荧光物质的迁移转化.同时,利用XAD树脂,将DOM分为3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在水体冻结过程中,HPO-A、TPI-A和HPI的DOC浓度在水相中逐渐增加,而在冰相中先减少后增加,并且这3种DOM组分在冰、水两相间的分配系数排序为:HPITPI-AHPOA.在水体冻结过程中,水相中HPO-A和HPI的总累计荧光强度(ΦT,n)值,以及冰相中3种DOM组分的总ΦT,n值随冻结时间的变化趋势均为先降低后升高.在水体冻结过程中,水相中3种DOM组分的类腐殖酸荧光峰发生蓝移.冻融作用导致HPO-A和HPI的荧光性降低.与HPO-A和HPI相比,TPI-A的荧光性受冻融作用的影响相对较小.此外,在4类荧光物质中,冻融作用对DOM组分中的类富里酸荧光物质和类腐殖酸荧光物质的影响较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