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6篇
  免费   378篇
  国内免费   1463篇
安全科学   235篇
废物处理   203篇
环保管理   304篇
综合类   3505篇
基础理论   711篇
污染及防治   708篇
评价与监测   258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灾害及防治   9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6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55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331篇
  2013年   258篇
  2012年   258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19篇
  2005年   226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255篇
  2002年   205篇
  2001年   158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8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7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有其自身的规律和优势,如何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地理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创新素材和内容,塑造出具有创造性素质的新人,已成为地理教改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72.
与其他常规处理方法相比,利用厌氧消化技术处理有机废物更具有优嚏,因为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污省染,还可以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环境效益。简要介绍了厌氧消化技术的机理、影响因素、类型,以及在有机废物处理领域的应用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国外近年来发展形成的典型厌氧消化工艺,同时分析了厌氧消化技术在有机废物资源化处理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3.
垃圾渗滤液属高浓度有机废水,通常较难处理,同时又会对环境产生严重危害.催化湿式氧化法属于高级氧化技术之一,在处理有毒、难降解的高浓度有机废水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催化湿式氧化法的产生、发展及其在降解垃圾渗滤液方面的应用研究,并就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74.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的环境效应及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水鱼类网箱养殖是世界主要渔业国家(如挪威、日本等)广泛开展的一种高密度、集约化的养鱼方式,这种养殖方式在给广大从业者带来巨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开展多营养层次的综合养殖(IMTA)是缓解这一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鱼类养殖过程中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氮、磷等物质,由无机提取单元(大型藻类)来吸收,粪便和残饵等微小颗粒则成为有机提取单元(滤食性贝类)的饵料,较大的颗粒物质沉到海底后,可以为腐食性单元(海参等)提供食物,通过这种养殖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内营养物质的高效利用,在减轻养殖对环境压力的同时,使系统具有较高的容纳量和食物产出能力。  相似文献   
975.
976.
目的 对Cu-MOF进行复配,探究其最佳复配比例,以增强Cu-MOF的缓蚀效果.方法 通过静态失重挂片、电化学测试和表面形貌分析等手段,探究Cu-MOF与硫脲、六亚甲基四胺复配前后对Q235碳钢在1 mol/L HCl介质中缓蚀行为的变化.结果 单独使用50 mg/L的Cu-MOF时,碳钢的腐蚀速率为2.83 g/(m...  相似文献   
977.
ABR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相分离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了考察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处理含硫酸盐有机废水的相分离特性,采用有效容积为32L的五隔室ABR,通过为期132d的启动试验,研究了启动运行过程中各隔室COD和SO24-降解情况、VFA和S2-分布规律及颗粒污泥微生物相变化状况.结果表明,采用低负荷低增幅方式启动,在132d内成功启动ABR并达到稳定,COD和SO24-的负荷分别由1.5kg·(m3·d)-1逐渐提高到3.3kg·(m3·d-1)和由0.07kg·(m3·d-1)逐渐提高到0.18kg·(m3·d-1),COD和SO24-的去除率分别为95%和85%左右.各隔室COD沿程呈递减趋势,其去除主要由第1、4、5隔室完成,SO42-的去除主要由前面三隔室承担,前面三隔室的VFA和S2-浓度较高,到最后两隔室则急剧降低;随负荷的增加,承担COD及SO42-主要去除作用的隔室后移,前面三隔室的VFA和S2-最高点及最后两隔室的VFA和S2-的急剧降低位置也后移;各隔室的微生物经长期运行驯化后表现出良好的种群配合和高度的特异性,具有明显的产酸相与产甲烷相、硫酸盐还原相与硫单质生成相的分离特征.  相似文献   
978.
草海沉积物营养元素分布特征与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贵州草海这一典型高原湖泊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在代表性湖区共布设17个采样点,采集了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对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草海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分布主要受外源输入和湖泊初级生产控制:表层沉积物TOC、TN含量平均值分别为232.98mg/g和25.21mg/g,远高于国内其他湖泊,且呈现湖心高、近岸区低的分布特征,由于氮较高的迁移性和生物可利用性,草海沉积物TN明显受湖泊水生植物生长控制,主要以有机质形式赋存于沉积物中;表层沉积物TP含量平均值为1.03mg/g,其空间分布特征显著不同于TOC、TN,在湖心、东南湖区和出水口其含量较低,主要受外源输入控制,且主要以沉淀、吸附等无机形态赋存于沉积物中。草海沉积物柱芯中TOC、TN、TP含量总体上呈现随深度增加先迅速降低而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但不同湖区其含量差异较大,反映了人为干扰强度和沉积环境的差异。草海流域外源污染物输入和沉积物较高的营养盐内负荷是其水体富营养化面临的主要威胁,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手段消减外源污染物输入,另一方面应通过合理的生态修复措施控制内源营养盐释放。草海繁茂的沉水植物增强了水体自净功能,优化草海水生植物种群结构、恢复草型健康湖泊生态系统对保护草海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9.
长期施肥对棕壤有机碳储量及固碳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棕壤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棕壤有机碳在0~60 cm土层的含量和储量特征以及土壤固碳速率.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氮磷肥有机肥配施(M_2NP)、氮肥有机肥配施(M_2N)、单施有机肥(M_2)、单施氮肥(N)、氮磷肥配施(NP)和不施肥处理(CK).结果表明:经过31年长期不同施肥,各处理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和储量的剖面分布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的规律.本试验条件下M_2NP、M_2N、M_2、NP、N、CK处理的耕层有机碳富集系数分别为0.465、0.455、0.407、0.48_2、0.393、0.471,表明耕层土壤对有机碳的保持强度最强.在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储量表现为M_2NP、M_2NM_2、NPNCK,有机肥和化肥配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均显著降低.各处理碳库管理指数(CPMI)表现为M_2NPM_2NM_2NNPCK.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固碳速率可知,与试验前相比,CK处理表现为碳的净释放,固碳速率达-401.4 kg·hm~(-_2)·a~(-1);固碳速率最高的为M_2NP,M_2N,分别达到489kg·hm~(-_2)·a~(-1)、440._2 kg·hm~(-_2)·a~(-1).综合结果表明,化肥、有机肥配施所产生交互效应更有利于棕壤有机碳储量的增加及固碳速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980.
亚青会期间南京市气溶胶中OC和EC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nderson 9级撞击式采样器和DRI Model 2001A热/光碳分析仪对南京2013年8月10~28日亚青会期间不同粒径段气溶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51.55%和54.81%的OC和EC富集于粒径<1.1μm的细粒子中,亚青会期间OC和EC的最大浓度分别位于0~0.43μm和0.43~0.65μm粒径段,占总浓度的比例分别为20.90%±5.02%和22.68%±9.90%.PM1.1、PM1.1~2.1和PM2.1~10中OC和EC的浓度在亚青会期间比亚青会前分别减少了43.44%~56.17%和59.17%~73.55%.亚青会期间OC的谱分布没有变化,均为双峰型分布;EC的谱分布由双峰型变为单峰型.观测期间不同粒径段的EC和OC具有较好的同源性.亚青会前OC和EC主要来自汽车尾气;亚青会期间PM1.1中OC和EC主要来自汽车尾气,PM1.1~2.1和PM2.1~10中OC和EC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燃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