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篇
  免费   147篇
  国内免费   538篇
安全科学   41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1019篇
基础理论   185篇
污染及防治   124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21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78篇
  2014年   93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为了考察不同水分调控下污染场地中土壤有机质和溶解性有机质(DOM)的演变过程,以2种冶炼厂重金属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恒温恒湿培养实验观察不同水分调控下土壤有机质和DOM的含量变化,并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了土壤DOM的光谱特征.结果表明,水分调控180 d后,2种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有机质和DOM含量呈不同程度降低趋势,且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其降幅明显增加,最大降幅分别为33.28%和89.35%.水分调控过程中,土壤DOM中类蛋白物质最易发生降解,导致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的占比相应提高;随着水分含量增加,土壤DOM的芳香性提高,腐殖化程度升高,分子聚合度和分子量增大,最终导致DOM稳定性增强,上述结果有助于揭示水分诱导过程中DOM的变化对污染场地中重金属环境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为揭示城市不同污染水平河流有机质降解能力的差异,以合肥市十五里河、关镇河和板桥河为对象,选择速生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凋落叶为实验材料,将其装入尼龙网袋并放置于河流水体底部.根据实验前后粗、细网眼尼龙网袋中凋落叶无灰干重,估算有机质降解速率,识别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水质状况较好的板桥河凋落叶有机质降解速率相对较低,而污染较为严重的十五里河、关镇河相对较高,变化范围分别为0.0133~0.026(均值为0.0193)、0.0207~0.098(均值为0.0418)和0.0305~0.0543(均值为0.0416) d-1.②2019年3条河流凋落叶有机质降解速率高低排序为:关镇河>十五里河>板桥河;2020年高低排序为:十五里河>关镇河>板桥河.③无论是粗眼网袋还是细眼网袋,每条河流两次实验之间凋落叶降解速率均呈极显著差异,而且3条河流凋落叶有机质降解速率之间也均表现出极显著差异性.④相较于沉积物指标,水质因素对凋落叶有机质降解速率的影响更为明显,特别是TN、NH4+-N、NO3--N、TP、SRP等都与降解速率存在重要或较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943.
超低排放改造后,电力和钢铁行业常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非常规污染物及有色烟羽问题逐步引起关注,视觉污染及“脱白”问题一时成为讨论的焦点。基于国内外相关标准方法,对3家燃煤电厂和2家钢铁厂烧结机机头烟气总排口处的SO3、NH3、可过滤颗粒物(FPM)和可凝结颗粒物(CPM)的排放水平进行测试,评估超低排放实施效果和有色烟羽治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家燃煤电厂和2家钢铁厂烧结烟气SO3、NH3和FPM的排放浓度分别为0.11~1.61,0.02~1.66,0.81~5.76 mg/Nm3,均处于较低水平,其中FPM排放浓度均能够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实施烟气“脱白”改造后SO3和NH3排放浓度与同行业相比均有显著下降,但减排效果较为有限。3家燃煤电厂和2家钢铁厂烧结烟气中CPM排放浓度分别为3.39~4.82,26.6~29.1 mg/Nm3,其中钢铁厂CPM排放浓度处于较高水平,约为颗粒物超低排放限值的3倍,CP...  相似文献   
944.
以印染污泥为原料,在650℃无氧条件下热解制备了印染污泥基炭材料(DSC),并采用SEM、XPS、FT-IR和BET等手段表征了DSC的理化性质;将DSC应用于疏浚余水的深度处理,研究了DSC对疏浚余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质(DOM)的吸附特性,并结合吸附动力学模型解析其吸附过程;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荧光光谱...  相似文献   
945.
石棉替代物     
  相似文献   
946.
利用3种复合基质(沸石+泥炭+红壤、河砂+泥炭+红壤、蛭石+泥炭+红壤,体积比均为18∶1∶1)构建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人工合成污水,分析基质灭菌与接种污水等情况下,不同基质层w(OM)(OM为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3种复合基质初始w(OM)依次为1.011、6.654和15.896 g/kg,存在显著差异(P<0.01). 复合基质2经灭菌后w(OM)下降26.77%,说明河砂微生物活性最高. 基质灭菌和接种3%污水对湿地w(OM)分布的影响均比较显著(P<0.05),主要是改变了表层的w(OM). 湿地运行45 d后,w(OM)沿基质深度增加明显,并且分布差异显著(P<0.01),OM主要分布于表层;其中复合基质3不灭菌+不接种污水湿地表层的w(OM)高达42.008 g/kg,运行90 d后增至44.228 g/kg,说明蛭石的吸附作用最强. 吸附和微生物作用对复合基质3湿地表层OM积累的贡献大小表现为吸附作用>基质微生物作用>接种污水微生物作用.   相似文献   
947.
采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间歇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反应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降解特性及其变化规律,并建立DOM总荧光强度与COD浓度的关系。三维荧光光谱显示:DOM主要由低激发波长色氨酸特征峰(峰A)和高激发波长色氨酸特征峰(峰B)及可见光区富里酸特征峰(峰C)组成。峰A和峰B的荧光强度均在曝气阶段逐渐降低而在停止曝气阶段逐渐增强,峰C的荧光强度在整个反应周期内变化不大,揭示了色氨酸在曝气阶段逐渐被微生物降解,在停止曝气阶段被吸附的大分子有机物分解而增加提供了此阶段反硝化脱氮所需的碳源,而类富里酸属于难降解有机物。荧光指数(f_(450/500))、生物源指数(BIX)和腐殖化指数(HIX)平均值分别为1.75、1.05和1.83,均表明工艺中DOM主要由微生物代谢而产生。DOM总荧光强度与COD浓度关系表明,在曝气、停止曝气阶段分别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0.966、0.947,说明通过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检测DOM特征峰荧光强度可以快速分析COD浓度变化,为污水处理实时监测及避免二次污染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48.
重庆园博园龙景湖水体中无机硫分布特征及有机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景湖是一个新建的人工深水湖,夏秋季节由于H2S等产生的黑臭问题严重阻碍了园区的发展。对龙景湖沉积物、孔隙水和上覆水的无机硫、有机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水和孔隙水中硫酸盐(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76.87 mg/L、7.13~20.45 mg/L,总有机碳(TOC)质量浓度分别为89.00~164.08 mg/L、12.81~116.20 mg/L,上覆水中溶解性硫化物质量浓度为16.32~64.21 mg/L;沉积物中酸挥发性硫化物(AVS)质量比为100.90~311.83 mg/kg,铬还原硫化物(CRS)质量比为106.01~471.53 mg/kg,元素硫(ES)质量比为57.87~351.63 mg/kg。上覆水中SO2-4和S2-沿深度方向分别增加和减少,沉积物中3类还原态硫(AVS、CRS、ES)沿深度方向均先增加后减少,且质量比从大到小为CRS、AVS、ES。上覆水中TOC充足,SO2-4(X)与TOC(Y)的质量浓度成反比(Y=-0.637X+147.73),SO2-4是硫酸盐还原过程的控制因素;孔隙水中SO2-4与TOC的质量浓度成正比(Y=3.1385X+14.061),TOC含量和生物有效性为SO2-4还原过程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原龙景水库、凌云桥等位置SO2-4还原性最强,是湖水夏秋季节产生黑臭问题的潜在位置。  相似文献   
949.
为使铁尾矿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两项指标满足植物生长的条件,现采用生物炭、有机肥、稻壳、客土4种改良剂对尾矿基质进行改良.其中生物炭、有机肥、稻壳的添加比例均为铁尾矿的0,1%,3%,5%,10%;客土添加比例为0,10%,30%,50%,80%、得到的结论是,对于尾矿基质pH值的影响,客土改良效果最明显,添加比例达到30%以上时可将尾矿基质的pH值降至6-8,使其适宜植物生长;对于尾矿基质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生物炭的改良效果最明显,但因为其碱性较强,所以需同时搭配有机肥、客土或者稻壳对铁尾矿进行改良,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复合比例还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50.
生物沥浸对自然干化污泥重金属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重金属的去除是污泥农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本研究采用摇瓶实验,将氧化硫硫杆菌为功能微生物的生物沥浸技术应用于干化污泥重金属的去除,对山西省不同污水处理厂11个干化污泥样品进行了为期15 d的生物沥浸处理.分析了生物沥浸体系p H及SO2-4的变化情况,并对生物沥浸前后污泥中Cu、Zn、As、Cd、Cr等重金属去除率及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养分的损失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干污泥直接进行生物沥浸过程较为缓慢,无机酸对体系的酸化能够快速启动干化污泥的生物沥浸过程.无机酸酸化后,体系S0的生物氧化率逐渐提高,酸化速率加快,且污泥重金属去除率随着p H的降低而提高,生物沥浸过程结束后,供试污泥样品Cu、Zn、As、Cd和Cr的去除率分别为23.69%~77.62%、89.67%~97.80%、30.24%~84.31%、18.18%~97.05%和28.55%~67.11%,而污泥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含量损失率分别为3%、1%、44%和8%,污泥剩余养分含量满足农用泥质标准(CJ/T309-2009)的限定值.Cu、Zn、As、Cd和Cr去除率与污泥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935、0.895、0.932、0.516、0.847,n=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