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3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3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9篇
综合类   311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61篇
灾害及防治   3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301.
302.
重庆东北部地区是重庆岩溶石漠化重点治理区,该区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植被退化现象严重。了解该地区的植被分布特征,对该区环境的改善和石漠化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Landsat OLI等数据,运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对研究区植被信息进行提取,然后对分类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制图和分析,并在空间布局上进行总结和探讨,旨在了解该区域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1)在eCognition 9.0软件中进行多尺度分割,再结合地物类型特征使用隶属度函数法进行分类,该方法符合山地地物类型的分布规律和特点,分类精度达到81.35%;(2)研究区属典型的中山地区,海拔在500~1 500 m之间的地区约占64.49%,林地和耕地是该区域主要的地物类型,所占总面积为8 872.22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96.50%,各地物类型分布受地形地势的影响较大;(3)综合研究区地形因子(高程和坡度)与植被分布的相关性可知,耕地和草灌主要分布在高程为200~1 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该区域人类活动频繁,故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植被覆盖度低,群落生长不稳定,容易受到干扰。针阔混交林主要分布在高程>500 m且坡度等级在2~4级(5°~35°)之间。马尾松林、阔叶林和柏木林主要分布在高程大于500 m且坡度等级在2~5级(5°~45°)之间。 关键词: 多尺度分割;面向对象分类;地形因子;植被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303.
重庆市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演进特征与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特征,有助于深入了解和揭示城市土地利用演变时空差异和内在影响机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基于研究区1978~2013年多时序的MSS和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Arc 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理论,从研究区整体尺度、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等3种空间尺度对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特征和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78~2013年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建设用地面积变化趋势基本相似,综合扩展程度指数变化特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在2001年之后研究区建设用地演进过程由低缓发展向高速递增阶段过渡,各区尺度建设用地扩展深受地貌、经济、政策、交通等影响因素的干扰;(2)在不同空间尺度新增斑块数目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与跳跃扩展模式的主导优势先后发生3次转换,而在新增斑块面积比对比中边缘扩展模式始终保持绝对优势,填充扩展模式分别在新增斑块数目和面积比的比较中均处于弱势;(3)随着时间的变化,就整体尺度上景观指数变化而言,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多样性明显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和规则化,斑块之间连通性不断提高,与城市化进程趋于吻合。但区域尺度和各区尺度深受国家政策环境的影响,景观指数变化则相对复杂。研究结论有助于从空间尺度对城市扩展信息进行挖掘和理解,为其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4.
采用低温急速冷冻-真空干燥技术制备了PFC-HA絮体的粉末样品,研究了这些样品的物理与分形特征.结果表明,PFC-HA絮体具有晶体结构,SEM图象中有方块状形体;絮体主要组成元素为C、O、Fe,所含的特征官能团保留了絮体组成原料的一些特征;絮体的干燥样品的BET比表面积为51~92 m2·g-1,BJH累积吸附孔体积为0.0638~0.108 cm3·g-1,BJH脱附平均孔径为3.53~4.60nm,PSD峰值对应孔径3.9nm(4#样品还有另外一个PSD峰值53.2nm).PFC-HA絮体的干燥样品具有自相似性的粗糙表面,呈现多尺度分形特征;图象法确定的表面分形维数Ds值远低于N2吸附/脱附等温线法确定的结果,分别为2.14~2.22、2.90~2.96;前者的分形尺度大约处于23~390nm之间,主要属于絮体干燥样品的外表面尺度,后者的分形特征尺度区间的下限大约为0.2nm,属于孔表面尺度,因此,PFC-HA絮体干燥样品的表面粗糙度主要集中于孔表面.另外,对同一絮体,N2吸附法和脱附法确定的孔表面分形维数基本相同.通过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4#样品的Ds值接近于FHH理论计算出的结果,但分形尺度的区间变小了.  相似文献   
305.
为解决无人机航拍交通事故现场图像特征点数量较少、匹配成功率较低、耗时过长的问题,提出1种改进的SIFT算法,使用Gabor滤波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基于改进的高斯金字塔和多方向多尺度Gabor频谱特点提取出具有尺度、旋转不变性的特征点,结合LLE算法对特征描述符进行降维处理,通过DBSCAN算法对特征点进行密度聚类,计算...  相似文献   
306.
采用菰草(Latifolia griseb)滤床净化模拟村落污水尾水的实验表明,以污染物去除负荷最大值确定滤床的水力负荷为0.9m3/m2·d,此运行条件下水生植物滤床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3.5%、39.2%、22.8%;以出水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确定水力负荷应不大于0.3m3/m2·d,此条件下TN、TP的去除率分别为52.2%、58.3%。菰草滤床适宜栽培水深为15~25cm。  相似文献   
307.
序批式反应器内多尺度三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1个混合模型来数值模拟序批式反应器内气-液-固三相的多尺度流动.该混合模型采用Level Set方法模拟曝气气泡的运动,应用离散颗粒方法处理活性污泥固体的运动,运用体积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描述液相的流动.模型考虑了颗粒-气泡、颗粒-流体以及气泡-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模拟反应器内曝气气泡生成、上升以及污泥沉淀的动态过程,检验了模型的可行性.流动结构的模拟结果显示,在反应器中污泥与污水均有明显的环流特征.气泡与颗粒相互作用引起的气泡破碎行为会导致反应器内大量小气泡的生成以及污泥颗粒的弥散.反应器内这些流体动力学特征使得污泥与污水达到充分混合,有利于生物降解处理.  相似文献   
308.
基于2001~2018年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申请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城市间创新网络的空间结构进行探究,并借助面板负二项固定效应模型对网络结构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呈现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在地理空间上呈现以上海为中心的放射状结构,创新网络密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创新节点和创新联系主要集中于长三角东侧。长三角地区城市间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网络的构建,不仅受到其自身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投资和地理邻近性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受到城市内部创新网络密度的影响,且城市在全国创新网络中的地位也会对区域内城市间创新合作的构建产生正向效应。  相似文献   
309.
掌握传统村落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可为新时代村落保护提供参考。以发生学为视阈,聚焦村落"事"的属性,从实践出发,结合GIS技术,分析了重庆市168个国家级与市级传统村落的时空演变过程与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实践是驱动村落演变的根源,实践对村落演变具有显著的发生学效应,实践的历史起伏引发村落阶段性发展:起始期(先秦)"自发发展",波动期(秦汉至宋元)"波动增长",转折期(明)"显著提升",成熟期(清至民国)"格局奠定"。(2)农耕实践、经济实践与政治实践是激发村落演变的主要实践,分别推动生成农耕型、商贸型、军事型村落,并发生转型,其中农耕型位居主导,农耕型转商贸型最为突出。(3)村落随实践的空间演进与累积呈现从长江干流到渝东南山地推进,从"多点分散"局部分布到"一核聚面"全域铺展,最终形成"农东商西军冲要"格局。(4)以实践目的为导向解析了村落时空演变的发生机制,并提炼构建了"实践环境—元实践"逻辑结构,得出村落是在受动与能动的对立统一中展开时空演变。结果启示传统村落保护需要适宜的实践环境、保持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建议维续原生性实践,融入创造性实践,推动伦理性实践,以使村落在延续地方...  相似文献   
310.
对地震前兆观测时间序列的混沌性态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探讨。根据小波变换良好的时、频局部化特征和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从小波分析多尺度分解的角度出发结合分形理论探讨了地震前兆混沌时间序列的异常识别问题。对几个实例的研究表明,大多数时间段内时间序列小波变换系数的分维—尺度变化曲线呈光滑、缓慢减小变化,有异常信息时段的时间序列小波变换系数的分维—尺度变化曲线变化的主要特点是曲线具有峰值,并出现了曲线先是由高向低,然后再由低向高变化,在某一尺度处达到峰值后再缓慢减小的情况。异常出现的时间在震前约2个月至1年。将小波变换与分形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地震问题,不仅开拓了地震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同时也是对小波变换及分形理论应用的延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