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272篇
基础理论   50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79篇
灾害及防治   10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231.
气温遥感估算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气温作为重要的气候资源之一,在植被长势、农业灾害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尺度农业、气候模型都需要空间分布的气温作为输入参数。除了用有限的台站数据空间插值获取气温栅格化数据外,遥感技术更为连贯精细的气温空间观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为服务区域尺度气温相关的科研及业务工作,论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气温遥感估算的主要方法,包括简单统计法、高级统计法、温度-植被指数分析法(TVX法)、地表能量平衡法及大气温度廓线外推法。再根据实际应用需要,重点总结比较了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及不同时空尺度气温的遥感估算特点。最后讨论了气温遥感估算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32.
明确黄土高原地区降水和气温变化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探索适应气候变化的冬小麦田间管理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验证EPIC模型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模拟精度的基础上,以历史气象数据为基础,设置TR1、TR2和TR3三个气候情景,采用作物模型模拟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对降水和气温变化的响应。结果显示:1)1961—2010年黄土高原降水呈降低趋势,其年际间变化幅度和频率均有所增加。与1961—1970年相比,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的年均降水量在2001—2010年间分别降低了18.1%、13.6%、18.8%和24.9%,其变差系数分别增加了0.029、0.087、0.02和0.057。1961—2010年黄土高原气温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其中日最低气温增加幅度大于日最高气温增加幅度。与1961—1970年相比,日最高气温在2001—2010年间增加了0.30~0.84 ℃,而日最低气温增加了1.00~1.55 ℃。2)EPIC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0~2.0 m土层土壤湿度观测值与模拟值间的相对均方根误差RRMSE值为6.0%~14.0%,R2和模型效率ME值分别为0.824和0.815。3)黄土高原地区降水的减少和最高气温的增加均不利于冬小麦生产,而最低气温的提高对冬小麦生产较为有利。洛川、长武、运城和延安冬小麦产量因年降水量的降低而分别减产了8.5%、7.6%、11.7%和12.3%;因日最高气温的升高分别减产了6.4%、6.8%、7.2%和-3.0%;因日最低气温的提高而分别增加了8.8%、10.2%、1.5%和12.0%。因此,为适应降水减少和日最低气温升高的趋势,黄土高原冬小麦生产区应适当调整冬小麦播期,研究并推广保水节水技术措施,充分利用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生产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确保冬小麦的可持续生产。  相似文献   
233.
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华东446个气象站点1961-2007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和RegCM3模式预估的2010-2039年日平均气温资料,分别以10 ℃和22 ℃作为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基础温度,采用度日法分析了气温变化对华东居住建筑取暖和降温耗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7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基本都呈减少趋势,且北部减少多于南部;降温度日在华东多数地区都呈增加趋势,以长江三角洲、浙江东部和福建东部沿海增加较多。2010-2039年间,整个华东取暖度日都将继续减少,且北部减少多于东南部;降温度日都将继续增加,且南部增加多于北部和沿海;取暖和降温总度日在华东北部呈减少趋势,而在南部呈增加趋势。过去47 a间,华东取暖度日的减少远超过降温度日的增加,气温变化总体上有利于居住建筑耗能的减少。未来30 a间,华东取暖和降温度日的变化幅度接近,气温变化对居住建筑耗能的正负影响基本相抵消。  相似文献   
234.
多时间尺度上研究中国近代气温变化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MODIS数据反演了过去10年中国气温及气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基于气象数据重建了过去60年中国城市、郊区、农村及气象台周边地区冬季气温距平的时间序列,从多时间尺度上,详细分析了20世纪中国气温变化规律。结果发现:气象台气温记录可能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60年来我国气温呈震荡波动,波动小周期约为7a;从10年尺度上看,近60年来,年代际气温增加幅度最大的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气温虽然仍处于暖期,但已经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35.
《民防苑》2009,(8)
40摄氏度!这不是高烧病患体温计上显示的数值,而是7月20日14时许,上海徐家汇地区的气温。上海中心气象台为此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这也是自有预警信号发布以来,申城发布的最高级别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236.
众所周知,气象条件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而大自然的气象条件又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绝对的"恒定气象"是不存在的)。气象要素和天气的某些变化,常常能直接导致人体不适,诱发各种疾病,是人  相似文献   
237.
基于结构全寿命设计需求的哈尔滨地区气温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结构全寿命设计对环境作用的需求,对哈尔滨地区1963-2002年的逐日极端温度(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温度日较差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运用小波分析工具,处理各季、月平均极端温度序列,从定量的角度分析了哈尔滨地区气温的变化趋势;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各月逐日极端温度、温度日较差的概率分布,研究了哈尔滨地区气温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哈尔滨地区极端气温和温度日较差除夏季外,其余各季气温变化趋势较为相似,极端气温均存在6~8a的主周期,温度日较差存在20a左右的主周期,而夏季极端气温和温度日较差存在26a的主周期;正态分布可以很好地描述该地区各月极端气温的变化,但对温度日较差的拟合效果不佳(数据有一定偏度),后者可用广义极值分布拟合.  相似文献   
238.
杨先碧 《民防苑》2009,(2):19-19
借助现代交通技术的帮助,人们越来越有希望到一些极端环境中去旅游,比如很多人就希望到冰冷的南极去看看那里的企鹅、海豹和大冰原。近年来,冰车、冰飞机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出现,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一睹南极美景。据科学家介绍,这些新式交通工具还有望在将来的外星旅游中大显身手。  相似文献   
239.
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流域146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年气温资料,选用EOF和REOF方法识别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空间变化特征,并对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变化敏感区域进行时间演变分析和突变检测。研究表明:长江流域年平均气温主要有2种空间振荡型(即全流域气温变化趋向一致型和流域内气温变化存在东西向差异型),3个变化敏感区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长江流域南部和金沙江流域)。3个变化敏感区域的年平均气温都在20世纪90年代明显升高,且均在90年代后期呈突变增加,其中金沙江流域升温趋势最为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20℃/10a。全流域1991~2005年年平均气温距平空间分布表明,自1991年以来全流域都为升温趋势,其中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和金沙江流域是升温幅度最大的地区。  相似文献   
240.
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异常的物理环境变化背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武汉1951-2000年50年暴雨日数资料,应用Mann-Kendall统计方法对暴雨邓列进行年限突变检验。揭示出武汉暴雨在1979年发生突变,20世纪80年代后暴雨出现频数明显上升,强度增大,90年代达到最大,同时指出武汉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异常的显著特征,着重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阻塞高压,太平洋海温等重要物理环境因子的突变出发,探讨造成20世纪90年代武汉暴雨异常的物理变化背景,结果表明,在武汉暴雨异常多的90年代与暴雨异常少的70年代,所对应的大气,海洋环境背景显著不同,90年代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是处于几十年中正异常最大的阶段,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南,偏强,西伸脊点偏西,东亚中高纬度环流异常,维持稳定的阻塞高压形势,赤道东太平洋海温(SST)出现最大正距平,为近50年来的异常增温时期,厄尔尼诺(ENSO)事件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