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77篇 |
免费 | 223篇 |
国内免费 | 41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41篇 |
废物处理 | 23篇 |
环保管理 | 144篇 |
综合类 | 1438篇 |
基础理论 | 289篇 |
污染及防治 | 137篇 |
评价与监测 | 40篇 |
社会与环境 | 78篇 |
灾害及防治 | 3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95篇 |
2022年 | 117篇 |
2021年 | 118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85篇 |
2018年 | 72篇 |
2017年 | 86篇 |
2016年 | 107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137篇 |
2012年 | 136篇 |
2011年 | 156篇 |
2010年 | 106篇 |
2009年 | 124篇 |
2008年 | 140篇 |
2007年 | 107篇 |
2006年 | 110篇 |
2005年 | 85篇 |
2004年 | 82篇 |
2003年 | 78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52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40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42篇 |
1996年 | 52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本文针对“合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认真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等问题,通过朱湖水体生态农业试点实践研究的有关数据,初步论证了为防止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与适应人口日益增长对食物的需求,努力发展“生态农业”是符合我国当前国情的,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2.
103.
为明确生物质炭对土壤Cd形态分布的团聚体机制,采用盆栽试验,以秸秆生物质炭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生物质炭对Cd在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富集以及根际、非根际微团聚体Cd形态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Cd进入土壤后,主要分布于土壤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且随粒级减小而增加,富集顺序由大到小为 < 0.01、0.05~0.01、0.25~0.05、 > 2 mm.添加生物质炭后显著降低了Cd在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的富集系数(P < 0.05).与对照相比, > 2、0.25~0.05、0.05~0.01、 < 0.01 mm粒级微团聚体土壤对Cd的富集系数分别降低了0.04~0.16、0.04~0.15、0.07~0.17、0.06~0.21.不同处理下,根际、非根际土壤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Cd主要以残渣态为主且向小粒级团聚体(< 0.01 mm)富集,其中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有机物结合态Cd的含量(以质量分数计)及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于根际、非根际不同粒级微团聚体各形态中有机结合态Cd,与对照相比,在Cd1B10处理下,分别于 < 0.01、0.05~0.01 mm微团聚体中的降幅最高,达49.5%、62.3%;对于残渣态Cd,在Cd1B10处理下,分别于0.25~0.05、0.05~0.01 mm微团聚体中的降幅最高,达19.8%、20.5%,但各处理下残渣态Cd占比趋于上升,最高占比分别达74.0%、78.2%.表明Cd进入土壤后主要转化成了残渣态,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降低,其中,当Cd污染程度(1 mg/kg)较低、生物质炭施用量(10 g/kg)最高时,该效果达显著水平.研究显示,施用高量(10 g/kg)生物质炭能够降低土壤不同粒级微团聚体中各形态Cd的含量,并且Cd污染程度越低、粒级越小,降低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4.
105.
基于改进内梅罗指数法的棕(褐)地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棕(褐)地数量不断增加,棕(褐)地的存在给周边的居民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危害;我国土地资源紧缺,对于棕(褐)地区域需要进行再开发利用,而棕(褐)地区域在修复治理前后的污染程度需要进行评价研究,为棕(褐)地区域治理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文章主要对研究区的棕(褐)地周边的特征污染物即重金属Cu和Cd带来的污染进行评价,对传统的内梅罗方法存在的缺陷进行改进,应用到棕(褐)地周边重金属污染评价实例研究中,并利用GIS软件对评价结果进行空间表示,并分析污染程度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6.
107.
在高陡岩质边坡覆绿工程中,岩体裂隙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岩体裂隙可以截留和储存土壤、水分以及营养物质并保持稳定,同时导通水分和空气,构建出完整的适宜植物生长的地境。这对边坡的生态恢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整合锦屏山高陡岩质边坡进行岩体裂隙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依据生态地质学理论,通过对岩体裂隙空间、裂隙的优势方向、裂隙的连通性以及裂隙内的温湿度条件等当地岩体裂隙特点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良好的裂隙条件可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地境条件要求,为人工构建地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理论依据。通过对岩体裂隙的有效利用,能够使复绿工作种植的植物长期稳定的生长,从而帮助生态环境向可自我调节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8.
漳平挂山铁矿属矽卡岩型矿床,矿体在最低侵蚀基准面上下均有分布,且矿区以开采多年,现已开采下部矿体,以构造导水联通地表水充水为主的矿床,其水文地质条件中等。 相似文献
109.
基于PMF模型及地统计的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4,他引:1
为定量评估不同土壤重金属来源带来的人体健康风险差异,选取山东省章丘市为研究区,系统采集425处土壤样品,测定As、Cd、Cr、Cu、Hg、Ni、Pb和Zn共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采用描述性统计特征评估土壤重金属富集状态,进一步利用受体模型正定矩阵分解法(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PMF)和地统计技术确定土壤重金属的来源及分配,最后基于重金属来源构建健康风险定量评估模型.结果表明:①表层土壤中As、Cd、Cr、Cu、Hg、Ni、Pb和Zn含量均超出背景值,但未超出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表明土壤重金属出现一定的富集.②土壤重金属来源可分为3类,Cr和Ni的空间分布大致相当,且与风化母岩空间分布趋势相近,为自然来源,Cd、Cu和Zn受道路运输控制为交通来源,空间分布上受道路布局影响明显,Hg、Pb和As元素含量高值区与工业区城区分布相对应,工业排放和燃煤加剧Hg在土壤中的富集,属于工业来源,其来源占比最大约为41.85%,交通来源和自然来源分别为33.79%和24.36%.③不同种元素在手口、呼吸和皮肤接触暴露途径下产生的非致癌与致癌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儿童最大致癌(36.53%)与非致癌风险(36.01%)的重金属来源均为工业源,而交通源是成人的最大致癌(34.98%)与非致癌风险(37.06%)来源,重金属来源和暴露途径的差异化规避是降低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0.
陕甘宁地块上广泛分布的黄土地层的破坏是黄河水患的主要原因,黄土地层有一定的抗侵蚀能力,但当被开垦时,其抗侵蚀能力会大幅降低,在陕甘宁黄土地层分布区减少,以至最终基本停止农耕而瞠步代之以林草,确系治黄的根本方略,陕北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黄河泥沙最主要的来源地,但区内黄土地层受侵蚀的状况却具有分带性,北东和北西两组基底断裂构造对其有重要影响,并对毛乌素沙漠的位置以及无定河环形构造的活动状况有一定控制作用,这些都是在陕北开展山川秀美工程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因素,由此得到启迪;在开发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减灾工作中,必须首先认识环境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