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4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211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97篇
综合类   633篇
基础理论   310篇
污染及防治   59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36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近日的两则收费新闻,有必要放在一起解读——一是,四川省近日要求,凡在该省行政区域内(除宜宾、泸州境内的长江干流段以外)的河道从事采砂、石、取土活动(包括疏浚整治河道、航道中经营销售所采砂石活动)的单位或个人,应按照砂石开采量每立方米1元的标准,缴纳河道砂石资源费。二是,内蒙古将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凡在该区草原进行工程建设和矿藏开采征用或者使用草原的,在草原进行勘探、  相似文献   
102.
米草属植物是目前我国沿海地区最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已经严重威胁海岸带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明确我国黄海北部庄河沿岸米草属植物的种类,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本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进行物种鉴定。以植物新鲜叶片的总DNA为模板,采用引物S65-F(5’-ACACTACCCTGATCATCCTCT-3’)与S65-R(5’-TCTGGCTGGATTGTTGTCTGT-3’)进行PCR扩增,采用通用引物ITS1(TCCGTAGGTGAACCTGCGG)和ITS4(TCCTCCGCTTATTGATATGC)同时进行扩增进而验证鉴定结果,确定黄海北部庄河沿岸米草属植物种类为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鉴于大米草入侵会对沿海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造成诸多影响,建议地方政府强化对大米草的防治工作,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米草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03.
104.
广州市“南肺”果园土壤H g和A s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BCR连续提取法和Leleyter连续提取法,研究广州"南肺"果园土壤Hg和As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可给性。结果表明,果园土壤Hg和As形态分布都以残渣态为主;3种方法的土壤生物可给性分析均表明,Hg和As生物可利用态的含量较少;生物不可利用态是主要形态,其次是潜在可利用态。  相似文献   
105.
李莹莹  李想  陈建民 《环境科学》2011,32(12):3588-3592
利用自制玻璃生态罩,研究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的释放机制.在紫外光诱导条件下,BVOC经历一系列的光氧化反应,最终产生了二次有机气溶胶(SOA).运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目标植物(驱蚊草)释放出的BVOC进行采样分析,共检测出7种主要化合物,其中主要为单萜类、倍半萜类、醇类和酮类物质.研究发现,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这些BVOC可以发生光氧化反应转化为SOA.利用串联差分淌度分析仪(TDMA)测定SOA的粒径分布和SOA颗粒物的吸湿性.结果表明粒径范围大致是50~320 nm,吸湿性研究发现这些SOA具有吸湿性,生长因子可以从1.05增长到1.11.  相似文献   
106.
倭肯河着生硅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合理的评价倭肯河水生态健康状况,2018年8月(丰水期),调查了19个点位的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和水环境特征.使用Mcnaughton优势度分析、聚类分析和生态型分析3种方法研究了倭肯河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和清洁度,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除趋势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倭肯河着生硅藻群落和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倭肯河共鉴定出着生硅藻89种,物种丰富,不同采样点位之间生物多样性差异较大,Nitzschia palea等富营养指示种是倭肯河的优势种.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倭肯河采样点位可分为3组,从组1到组3,优势种清洁度逐渐下降,低度需氧型、中腐-高度腐生型和极度富营养型硅藻比例逐渐上升.影响倭肯河着生硅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TN、DO和pH,其中DO和TN是组3着生硅藻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pH是组2着生硅藻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由此可见,除河流源头区域外,倭肯河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较差,着生硅藻群落可以有效的指示倭肯河水体营养状况和腐生状况.  相似文献   
107.
为探讨共生细菌对盐生小球藻(Chlorella salina)亚砷酸盐(As(III))富集和形态转化的影响,从C.salina培养液中分离培养出一株共生细菌,并采用抗生素处理C.salina获得无菌藻,设置0,75,150,300,750 μg/LAs(III)溶液处理带菌和无菌的C.salina,7d后测定C.salina对As(III)的吸收、吸附和富集量,以及培养液和藻细胞内As的形态,计算带菌和无菌C.salina对As(III)的氧化率和去除率;使用不同浓度的As(III)处理共生细菌7d,并以300μg/L的As(III)处理共生细菌不同时间,计算两种情况下共生细菌对培养液中As(III)的氧化率和去除率.结果表明:C.salina的共生细菌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WB-1);与无菌C.salina相比,带菌C.salina生长更快、对As(III)的耐性更强.带菌C.salina对As(III)的富集量为103.10~448.12mg/kg、氧化率为78.93%~96.88%、去除率为18.92%~55.21%,显著高于无菌C.salina的富集量(11.68~91.39mg/kg)、氧化率(14.46%~26.39%)和去除率(12.82%~29.15%),也高于A.tumefaciens WB-1对As(III)的氧化率(4.51%~30.61%)和去除率(1.86%~16.19%).此外,带菌C.salina胞内还检测到少量的As(III)和甲基砷,而在无菌C.salina胞内没有甲基砷存在.共生细菌促进了盐生小球藻对As(III)的富集和形态转化.  相似文献   
108.
为掌握氧化石墨烯(GO)的水环境风险,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和湖泊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limnetica)为研究对象,探究了GO对淡水微藻生长及其生物活性物质(碳水化合物、总蛋白质、总脂)的影响.结果表明,GO对2种微藻具有中等毒性,72h EC50值分别为25.63和48.44mg/L.透射电镜(TEM)观察发现,GO纳米片层既能附着于藻细胞表面也能进入藻细胞内部,造成藻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变化,包括:质壁分离;叶绿体收缩;淀粉粒数量减少甚至消失.较低浓度(10mg/L)GO会促进微藻中光合色素(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合成;而较高浓度(100mg/L)GO暴露下,2种微藻的类胡萝卜素和斜生栅藻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降低.2种浓度的GO总体上刺激了藻细胞内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这是污染胁迫下的一种主动防御机制;而较高浓度GO造成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可能原因是细胞中储能物质由淀粉向中性脂转化.  相似文献   
109.
通过野外现场实验,对比生物绳(B-R)、生物毡(B-B)和碳素纤维生态草(B-G) 3种新型生态净化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氮素净化能力,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材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探讨其脱氮机理。结果表明:所选择的3种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均能显著降低水体中氮素浓度,其净化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绳>生态草>生物毡。生物绳和生态草表面富集的生物量更多,且生态草(夏19. 07%,冬18. 64%)和生物绳(夏18. 87%,冬18. 16%)表面功能属的相对丰度要高于生物毡(夏12. 45%,冬15. 17%)。在材料表面起脱氮作用的功能属主要包括Nitrospira、Flavobacterium、Acidovorax、Pseudomonas,Hydrogenophaga等。  相似文献   
110.
为研究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以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空间维度解析长期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有机碳积累、组成及其分布规律的影响,结合CPMI(碳库管理指数)和相关性分析,揭示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土壤碳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可显著提高土壤中w(TOC)(TOC为总有机碳),并随施用时间的增加逐渐向深层土壤迁移,改善TOC分布状况.随着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时间的增加,0~20 cm土壤层中w(NOC)(NOC为非活性有机碳)和30~40 cm土壤层中w(AOC)(AOC为活性有机碳)呈增加趋势,AOC分配比例低于NOC分配比例.随着施用时间的增长,0~30 cm土壤层中w(POC)(POC为颗粒有机碳)显著提高,最大值为42.94 mg/g,M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分配比例与POC分配比例呈相反变化趋势,有利于提高土壤碳稳定性.各土壤层中CPMI均大于空白对照组,最大值为154.437,表明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有利于提升土壤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w(POC)与pH呈负相关,与含水率、EC(电导率)、w(OM)(OM为有机质)呈正相关,其中与含水率相关性最高(R=0.91).可见,长期施用餐厨垃圾调理剂对提高果园土壤碳汇、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土壤碳汇的新型土壤调理剂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