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6篇
基础理论   3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采集冬季太原市一采样点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经分析,总悬浮颗粒物日均浓度为1.04mg/m~3,严重超标。其中粒径小于7.0μm的占49.6%,小于3.3μm的占33.5%。颗粒物无机提取液中5种金属元素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b、Mn、Cr、Ni和Cd。每一种元素均呈随颗粒物粒径减小浓度增高的趋势。以SOS显色法和小鼠体内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检测颗粒物的无机提取液和模拟肺泡液溶出液的遗传毒性,表明小粒径颗粒物遗传毒性较强;小于1.1μm的颗粒物,仅用相当于5m~3或10m~3空气量的样品液,即可诱发SOS反应或致染色体损伤。  相似文献   
52.
硝基苯对蚕豆的遗传毒性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蚕豆根尖为材料,探讨了硝基苯对蚕豆根尖细胞的遗传致畸效应。采用蚕豆根尖微核技术,以不同浓度的硝基苯为诱变剂,研究了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和染色体畸变类型。结果表明,硝基苯能诱发较高频率的微核,并能诱发产生染色体断片、染色体桥、染色体滞留等遗传畸变现象。认为硝基苯对植物细胞具有遗传致畸效应,可能直接诱发染色体断裂,也可能通过激发细胞内的自由基反应而导致染色体畸变。  相似文献   
53.
文汇报消息 日本环境省一名官员1月30Et说,研究人员已经着手调研辐射泄漏对福岛第一核电站附近动植物的影响。这名官员告诉法新社记者,在核电站周围20km无人区范围内,研究人员着手检测田鼠、红松树和贝壳类水生动物等野生动植物。他说,研究人员关注这些动植物的外观、繁育功能和可能发生的染色体异常,分析高辐射水平对野生动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裸果木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在分析裸果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测定了裸果木的结籽率、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和裸果木的染色体数目,并运用形态解剖学的方法,研究和探讨了裸果木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裸果木的结籽率非常低,不到1%;裸果木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木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0.由于裸果木长期生活在干旱的荒漠环境中,形成了一整套对干旱和低温的适应性结构.即叶片线形、气孔下陷、表皮角质化程度高且附有蜡质层,栅栏组织发达,几乎没有海绵组织,贮水组织发达;茎部次生木质部发达,髓腔较大;根茎比率高,根皮层具有发达的贮水薄壁组织.分析了裸果木濒危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55.
三价铬和六价铬对大麦毒害效应的比较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r3+和Cr6+对大麦种子萌发和根尖的遗传毒害作用。结果表明,两种价态的铬均能明显抑制种子萌发和细胞分裂。在1×10-4~5×10-3mol/L浓度范围内,铬的毒害作用与浓度和处理时间呈正相关。Cr3+和Cr6+诱发的染色体畸变包括C-有丝分裂、染色体桥、染色体粘连、断裂及微核等。两种价态的铬比较,Cr6+对大麦的毒害作用明显大于Cr3+。证明大麦是对铬毒害敏感的作物。  相似文献   
56.
孔雀石绿诱发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及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和染色体畸变试验方法,研究孔雀石绿对蚕豆根尖细胞的致畸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孔雀石绿浓度在0.05~2.0 mg/L之间时,蚕豆根尖细胞的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当达到1.0 mg/L时,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达到最高水平,随后,均开始下降。在同一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不断延长,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不断增大。微核率在36 h时,达到最高水平,而染色体畸变率在48 h时达到峰值,之后下降。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57.
本文报道平阳霉素(Pingyangmycin,PYM)的三种成分A_2、A_5和A_6诱发CHO-K1细胞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SCEs)。处理后第一次分裂中期染色体型畸变占优势,其中有大量的染色体碎裂(Disintegration),在含染色体碎裂的细胞中三分之一伴随出现双微体(Double minutes,DMs)。细胞畸变的频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增加。 处理后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畸变的频率仍随处理试剂浓度增加而升高,SCEs频率随处理浓度升高而递增。 上述三种成分诱发染色休畸变的类型没有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58.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基因作物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相似文献   
59.
60.
通过分子细胞生物学方法,对抗白粉病、高蛋白质含量“小麦×簇毛麦”杂种后代端体附加系进行染色体组荧光原位杂交,以鉴定附加染色体来源.结果表明,附加端体染色体为簇毛麦染色体染色体C-带分析结果显示,该端体可能为簇毛麦6Vs或7Vs染色体.该端体染色体携有抗白粉病和高蛋白质基因,利用染色体显微操作技术可对这些优良基因进行分离、克隆并加以利用.染色体原位杂交结果还发现,通过“小麦-簇毛麦”易位系6Vs/7AL易位染色体转移操作,已将易位染色体转移到推广小麦品种“川育12”中.此外,还观察到同源染色体在细胞内为相邻排列,而不是随机分布于核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