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13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61.
中国穿山甲受危状况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穿山甲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少量分布在与我国广西、云南接壤的国家.分析了中国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各种致危因素共19种,并以此评估了它的受危状况.结果表明,中国穿山甲属易受危物种,潜在的绝灭危险较大.较高的受危指数(Ti=0.6947)表明它处于高度受危状态,已成为濒危物种(En).最关键的外在致危因素是过度狩猎、利用和走私,其次是栖息地的丧失、改变、岛屿化和种群分布格局的片断化.上世纪60年代后至今,估计中国穿山甲种群数量已下降了88.88%~94.12%,栖息地内的种群密度已低至0.001134~0.056头/km^2,较高的狩猎压力以及栖息地的丧失、改变、岛屿化和走私还将持续,受危程度将进一步加重,潜在的绝灭危险继续上升.要缓解中国穿山甲当前的受危状况,减轻狩猎压力,保护好现有栖息地,打击走私是当务之急.依据IUCN红色名录(Red List,version3.1)和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对受危物种等级标准的定义,以及CITES附录物种等级标准、我国重点保护动物等级标准,中国穿山甲应当从我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的易危级(Vu)和IUCN红色名录里的低危接近易危(LR/nt)上调为濒危级(En),由CITES附录Ⅱ上升为附录Ⅰ,由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上升为Ⅰ级保护.图3表1参40  相似文献   
662.
工业危险废物填埋场为防渗透,要求两层粘土的渗透系数k<1×10-7cm/s。为满足设计要求,沈阳工业危险废物填理场通过实验确定与其相关的施工参数。如铺土厚度,碾压遍数,碾压机具,粘土的最优含水量,干密度。同时按设计要求测试碾压过的场地渗透系数。  相似文献   
663.
伊犁地区历史径流深度场的重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伊犁地区的树轮年表,首先进行年轮场与流量场的典型相关计算,揭示出两场间的较好相关性;进而重建伊犁地区流量场,分析其主要空间分布型;最后在绘制伊犁地区180年来四个径流丰枯阶段径流深度等值线图的基础上,计算各丰枯期的地表水资源量值,并讨论其历史变化,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64.
择选量子化学密度泛函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结合水为PCM溶剂模型,对抗生素药物头孢克肟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分子中存在的多元环并非活性部位,C~7=N~8和N~8—O~9键部位是分子活性中心,带明显的正电性,易接受亲核试剂进攻;分子频率振动以2823.24 cm~(-1)处的四元环摆动与C=O键伸缩振动叠加为主,其结果与实验光谱一致;热力学计算表明298.15 K时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变为-2.24 kcal·mol~(-1),低温有利于它的合成。  相似文献   
665.
为了观察森林生态系统转变为农业生态系统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选择贵州喀斯特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采集了林地和邻近的玉米地土壤剖面样品,并按土壤密度把土壤样品分级成轻质部分和重质部分。林地和玉米地土壤均为石灰土。玉米地土壤风化相对较强,淋溶严重而贫瘠,并且所返还的植物残留物数量很少。实验结果表明,林地土壤轻质部分的(13C值明显低于重质部分,而玉米地土壤轻质部分的(13C值明显高于重质部分,说明植物残留物首先进入到轻质部分。然而,由于当地的耕作习惯,输入到玉米地土壤轻质部分的玉米残留物的数量很少,只有48%,这是初级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66.
考虑被感染的钉螺不再繁殖这一事实,建立了一个血吸虫病模型。钉螺的出生率是依赖于密度的。文章计算出基本再生数,并分析了边界平衡点的稳定性。地方病平衡点的存在性也进行了研究,其稳定性通过仿真模拟进行了证明。结果表明,地方病平衡点的数量和稳定性能通过改变与钉螺的分布面积有关的钉螺承载力来改变。  相似文献   
667.
临界热流密度(CHF)描述的是换热设备的临界状态,处在这个状态一定时间,设备会出现干涸现象甚至烧毁。针对微通道流动沸腾,对CHF实验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了提升CHF的三类技术手段:采用纳米流体作工质、表面改性、改良流道结构,并对这些方法提升CHF的机理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68.
宁夏贺兰山三种植被下土壤有机碳密度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有机碳库是全球土壤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的研究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油松(Pinus tnbulaeformis Carr.)、灰榆(Ulmus glaucescens Franch.)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这三种土壤不同层次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种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油松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高(11.30±0.36 kg·m-2),灰榆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次之(4.34±0.13kg·m-2),灌丛植被下土壤的有机碳密度最低(2.50±0.07 kg·m-2);油松、灰榆和灌丛三种植被下的土壤表层(0-5 cm)有机碳储量分别占其土壤有机碳总储量的10.32%±0.07%、23.43%±0.69%和26.80%±0.20%,灰榆和灌丛植被下的土壤发育情况较差,其有机碳相对较多地储存在表层土壤中;发育较好的土壤,其有机碳总储量也较高.为减少土壤表层CO2的排放,我们应加强对地表植被的保护,这对减缓全球变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9.
在治理黑臭水体的碳素纤维铺设密度优化研究中,借助统计学软件(SIMCA-P),以4个指标(COD、TP、NH3-N、TN)作为分析变量,探讨了单指标优化法与主成分分析法分析样本数据的差别。结果表明:单指标优化法可以确定4个指标各自的最优铺设密度,而主成分分析法能综合4个指标的信息进行分析,并优选出碳素纤维的最优铺设密度为40 cm2/L,为碳素纤维的综合运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70.
晋西黄土高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旱缺水始终是黄土高原地区林业水资源管理面临的难题. 为了探究造成黄土高原地区林水失衡的主要原因,以2009—2012年晋西黄土高原蔡家川流域油松人工林树干液流量与土壤水分长期连续定位观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壤有效水与单株油松耗水量的比值来衡量该区域水资源植被承载力. 结果表明:①在油松人工林实际密度(1 300株/hm2)下,油松人工林过度耗水是深层土壤干化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是决定水资源植被承载力的主要环境因子,降水量越大,油松人工林地的水资源植被承载力就越高. ②根据构建的降水量-水资源植被承载力拟合方程,在当地年均降水量为576 mm条件下,研究区20 a林龄油松人工林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为1 084株/hm2,而油松人工林地的实际密度远大于该水资源植被承载力. 在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密度过高是造成深层土壤干化、植被退化等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将人工林密度控制在当地水资源植被承载力范围之内,是减少林地深层土壤水分消耗、调节林地水平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