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134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38篇
综合类   347篇
基础理论   115篇
污染及防治   2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21.
采用内核密度估计方法对黄海西部降水pH值年度/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降水pH值年度内核密度估计图相似,呈典型双态分布,以低pH值峰为主.季节性分布特征春、夏、冬季相近,低pH值峰为主,秋季高pH值峰为主.该海域降水pH值特征是陆源输入与海源输入相互影响的结果.根据数据非正态分布特点,采用bootstrap模拟取样获得的降水pH代表值显示,黄海西部降水总体呈弱酸雨特征,年度与季节性pH代表值都呈弱酸性,且年度降水pH值变化范围要大于季节性变化,降水酸性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季节性特征较显著.   相似文献   
722.
广州森林碳储量时空演变及异质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90年、1997年和2004年3个时相的Landsat TM数据,基于CART分析算法,提取广州森林分类信息.利用样方调查与同期TM数据的光谱响应数据,分别建立了阔叶林、针叶林、园地的逐步回归模型,计算了广州森林碳储量,绘制了碳密度分布图.结果表明,广州森林覆盖率1997年比1990年显著增加,而2004年比1997年略有减少.3个时期广州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分别为5.93×106t、7.07×106t、7.64×106t与22.1t·hm-2、22.7t·hm-2、24.7t·hm-2,均呈上升趋势.3个时期均有40%以上的森林碳密度低于25 t·hm-2,80%以上森林碳密度低于50t·hm-2;但总体趋势是低碳密度森林比重减少,高碳密度森林比重增加,森林碳密度结构朝良性发展.在广州碳储量估算的基础上,计算Moran I系数与Geary C系数,表明研究区森林碳密度3个时期都存在正的自相关性,且分布格局由随机离散分布趋向于聚集分布.进一步利用半变异函数,对碳密度分布格局异质性进行分析,表明3个时期森林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异质性差异不大,1997年略强于其它时期;空间结构上均属于高度相关;空间自相关因素是森林碳密度空间异质性的主要因素;从1990~2004年,相关尺度增加,引起空间异质性的随机因素所占比重减少,自相关因素所占比重增加.  相似文献   
723.
东海大型底栖生物次级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2000年秋季和2001年春季在东海23个大面站进行的大型底栖生物定量采集样品资料,利用Brey’s(1990)的经验公式对调查海区进行了大型底栖生物栖息密度、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和P/B值的研究和计算.结果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在秋季为87m^-2,远低于春季的138m^-2,而平均生物量以去灰干重计,秋季为1.40gm^-2,高于春季的1.25gm^-2;年平均次级生产力以去灰干重计,为1.62gm^-2a^-1,远低于渤海和南黄海.研究表明,大型底栖生物生物量和次级生产力受水温和水深的影响,平均P/B值在研究海域为1.41a^-1,高于渤海和黄海,表明在东海大型底栖生物中个体小而代谢快、生活史短的种在大型底栖生物中占的比重要大于渤海和南黄海,P/B值随水温升高而升高,图2表2参28  相似文献   
724.
东北地区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控自然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获得的1022个东北地区旱地土壤剖面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年均温、年均降水量、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和pH值对旱地SOC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子对东北地区旱地SOC密度在表层和剖面均有显著影响.在5个自然因子中,对SOC密度变异程度的独立解释能力最大的在表层为气温,达32%,剖面为土壤质地,为28.7%.5个自然因子的综合作用分别能解释旱地表层和剖面SOC密度变异的51.2%和50.2%.其中,气温和土壤质地是影响东北地区旱地SOC密度的主要自然因子.因此,合理利用自然条件有利于该区旱地SOC的积累.  相似文献   
725.
赤子爱胜蚓处理畜禽粪的最适湿度和接种密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农村生态环境》2002,18(3):38-42
  相似文献   
726.
以徐州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inn)Franco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量转化方程及土壤调查数据探讨了1 679、2 250和3 074株.hm-2的3种密度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及其机理。结果表明,①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均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少,灌草层碳储量在低林分密度最大,而枯落物层碳储量在中林分密度最大。低林分密度生态系统的碳储量是94.11 t.hm-2,分别是中密度和高密度生态系统的碳储量1.19倍和1.28倍,而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乔木层和土壤层碳储量差异引起的。②林分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细根形态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表现为低级根中1、2级根直径变粗,根长先变长后变短,比根长变短(P〈0.05);而高级根中的5级根直径显著变细,根长和比根长变长(P〉0.05)。③林分密度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与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规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均为低密度下最大,高密度下最小。因此,细根生物量可能是导致系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27.
天山云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树轮气候记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天山北坡中东部高海拔森林的6个树轮宽度年表,通过相关函数和响应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在该地区的天山云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模式都与“普遍认为森林上限的树木生长主要受气温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天山北坡中部的天山云杉对气温和降水都有较好的响应关系。天山东部巴里坤森林上限附近生长的西伯利亚落叶松的生长与气候的相关显示:5月平均气温和5月降水量对树木生长影响最大(都呈显著负相关),春季(3-5月)降水量、生长季(4-9月)降水量和全年降水量以及湿润指数都与树木生长呈显著负相关,这与祁连山中部森林上限青海云杉主要受水分限制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同时也说明同处于干旱半干旱区森林上限的不同树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相同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728.
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碳密度及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不同人为干扰形式对典型草原碳贮量的影响,对采取了不同干扰形式(包括开垦,放牧,禁牧2年、禁牧7年和禁牧17年)的典型草原试验样地的土壤碳密度及总碳贮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0~20cm深土层土壤碳密度在不同干扰之间表现出明显差异(F=78.702, P<0.000 1),其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禁牧17年>禁牧7年>禁牧2年>放牧>开垦,分别为4.47、4.23、4.01、3.7和2.27kg/m2;0~50cm土层土壤碳密度除开垦明显低于干扰形式以外,几种干扰间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人为干扰对土壤碳密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土壤的表层(0~20cm),对深层土壤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干扰形式下碳贮量中都以土壤碳库占有最大的比重,一般在86%~93%之间;根系所占比重在6%~13%之间;植物地上部分所占比重与枯落物大致相当,一般低于1%(开垦除外)。基于0~20cm土壤碳密度计算的总碳贮量分别为5.74 kg/m2(禁牧17年)、5.22 kg/m2(禁牧7年)、4.83 kg/m2(禁牧2年)、4.39 kg/m2(放牧)、2.67 kg/m2(开垦),不同干扰类型间达到了显著差异(F=8.711,P<0.01);基于0~50cm土壤碳密度计算的总碳贮量也表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人为干扰对典型草原土壤碳密度及总碳贮量具有明显影响,即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壤碳密度和总碳贮量明显下降,而禁牧则可以提高土壤碳密度及碳贮量。因此,从提高碳贮量的角度来看,应该严格禁止典型草原的开垦行为,鼓励实行适当的禁牧制度。图5表2参16  相似文献   
729.
论述了致密型絮凝剂形成操作的两种模式:脱水收缩和逐一附着,前者通过长时间机械搅拌进行,后者通过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两操作均可生成接近于球形的致密化团粒,但脱水收缩条件下生成的团粒仍具有颗粒有效密度随粒径增大而降低的特点,其分形维数为2.40-2.47,而逐一附着条件下生成的团粒密度基本上与粒径无关,可认为其分开维数接近于3。通过讨论上向流造粒流化床操作条件,并将实验得到的致密型  相似文献   
730.
淀山湖水华高发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9年5~10月淀山湖浮游植物数量和种类的观测结果,对水华高发季节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特点及优势种交替过程进行分析,初步探讨这一时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浮游植物主要由蓝藻和绿藻组成,蓝藻在密度上、绿藻在种类上占优势.水平分布上,西部和西南部的蓝藻密度值和种类数较高.总密度最高峰出现在9月,其值为23.40×107cells.L-1,其中蓝藻数量占90.3%,各样点间总密度差异显著(ANOVA,P<0.05).优势种在调查期间存在明显的交替现象,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藻类逐步成为优势种并形成水华.水温与pH是影响水华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微囊藻受风向影响容易向下风向水域聚集形成水华.淀山湖中部和西部的浮游植物多样性较差,水华暴发时,全湖多样性指数降低,群落结构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