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9篇
安全科学   35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169篇
基础理论   34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29篇
灾害及防治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1.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重建的经济补偿机制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生态重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 ,如经济、粮食、就业等问题 ,其中经济问题是最根本的 ,仅靠上游地区是难以解决的。就此问题 ,笔者根据生态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并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运用对策思维方法 ,提出建立经济补偿机制 ,实行内部补偿、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 ,实现长江流域经济、生态、社会协调发展。在生态重建初期 ,以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为主 ,内部补偿为补充 ;待上游地区经济补偿能力提高以后 ,则以内部补偿为主 ,外部补偿和代际补偿为补充。内部补偿重点在于挖掘自身的经济潜力 ;外部补偿的最佳模式是进行造血式经济补偿 ;代际补偿除给予资金支持外 ,还表现为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312.
阐明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及其双重意义;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包括战略环境评价现状动态、开展本研究的可能性、机理探讨及动态仿真思路等;然后,提出了进行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环境评价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研究背景、机理、方法论及实证等。研究表明,从规划(战略)环境评价角度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规划建设研究,在做好环保工作的同时,将强化灾后恢复重建示范区的防灾减灾功能,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及研究预期。  相似文献   
313.
王治河 《绿叶》2013,(1):168-172
令人困惑的现象 这真是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在我们一心拥抱现代化,津津乐道于GDP的几位数增长的时候,在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已经在开始思考灾后生存问题了。2011年10月27日-29日全美300多位环保人士云集美国著名的生态城克莱蒙参加名为“美好新星球”的生态会议,会议的主题就是如何灾后重建,如何灾后生存。  相似文献   
314.
四川汶川大地震重建规划设计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警示中国西部自然巨灾必须重视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位于北纬31度、东经103.4度的四川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止2008年5月31日遇难与失踪人员总数已超过8万人,近2千万间房屋倒塌,受灾地区涉及近8个省(市),全国受灾人口已超过5000万.据灾害防御界与灾害经济学界专家估算,目前至少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含德阳、绵阳的工业受灾直接损失).  相似文献   
315.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产业集群调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三个维度对灾区资源承载力变迁进行分析与评估;就灾区产业集群现状,给出产业集群的内外聚集评价与分析;从网络设施、环境发展、集群计划、外部平台四个层面思考灾区产业集群调整战略,从过程和布局两大部分探讨灾区产业集群解决思路,从实施原则、集群涅黎、外包服务和支持体系四个方面研究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实施框架,从工业产业现代化、集群工业园区化、企业 基地 农户农业产业集群化、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化、区域特色 地震纪念五个方位讨论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政策性集聚效应与非政策性集聚效应四个角度阐述灾区产业集群调整的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构建灾区新型的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316.
灾后恢复重建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后恢复重建投资对消除灾害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受灾地区的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分两个层面对灾害恢复重建理论进行了论述.第一个层面在分析灾害对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损失不会对区域经济造成重大影响,较小的补偿投资可以弥补潜在灾害预期损失的结论;第二个层面应用索洛模型分析了灾害经济恢复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317.
2008年5月12日下午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子, 人们如往常一样正常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着:工厂里工人师傅们正热火朝天地生产着,田间里农民兄弟们正挥洒汗水辛勤耕耘着.学校里上课的铃声早已敲响不时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幼儿园里可爱的宝宝们正午睡中露出了甜蜜的笑容……而有谁能想到,几秒钟之后,巴蜀大地刹那间发生了天崩地裂的撼动,甚至连整个中国大地都在随之震颤.曾经美丽的家园刹那间夷为了一片废墟,曾经鲜活的生命一个个倏然间悄然逝去,历史的时钟永远定格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318.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5.12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次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的特点,探讨了灾后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与地震烈度相一致,与断裂带密切相关,并形成崩塌、滑坡→泥石流或崩塌、滑坡→堰塞湖→泥石流灾害链。灾后重建必须注重建设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研究、科学规划选址,合理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地段;对重点高陡边坡灾害须进行必要的岩土工程加固,山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相关要求,要尽量减少对地质环境的扰动,预防工程诱发灾害。研究结果可为灾区岩土工程减灾防灾以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19.
记住5·12     
《民防苑》2009,(5)
去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了8级特大地震,这是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灾难。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在瞬间震倒了数以万计的房屋,更加令人痛心的是造成了6.9万余人遇难,近1.8万余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相似文献   
320.
对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将为汶川地震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提供基本依据.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时应以<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为法律依据,在灾害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科学布局,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恢复灾区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此外,还应处理好异地重建、移民安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