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4篇
环保管理   21篇
综合类   42篇
基础理论   10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谢兴双 《环境》2005,(4):80-85
如果有一个地方,让我们有些疲惫的灵魂得以暂时的抚慰,给我们日渐世俗的心灵些许的净化,那这个地方也许就是哀牢山,是山中的哈尼梯田;如果有一个地方,还保留着生态上原本的一种风貌,在建设中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和环境的爱护,这个地方可能还是哀牢山,也是山中的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42.
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长江上游属于25°以上的陡坡退耕还林地面积达170万hm 2,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陡坡耕地的形成原因与危害,以及退耕的难点与有利时机,并探讨了详细分析了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有关各省区制定的退耕规划,分析了生态退耕对粮食生产产生的可能影响。(1)生态退耕将直接减少粮食147.92×104t,由此退耕还林还草可能会带来粮食产量的暂时下降。(2)从生态退耕的正面影响看,退耕节省下来的生产要素的转移可以带来未退耕耕地粮食产量的增加;同时技术进步、中低产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势必也对粮食生产产生促进和推动作用。(3)粮食需求预测表明,201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总量将达1 400.71×104t,在人均400kg,425kg和450kg水平下粮食需求分别为1 389.34×104t,470.37×104t和1 563.01×104t。从A方案看,就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整体而言将不会出现粮食短缺;但具体到分区而言,黄土丘陵区必须通过粮食调入才能满足本区需求,而黄土台塬区则有一定盈余。  相似文献   
44.
长江上游陡坡耕地退耕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属于 2 5°以上的陡坡退耕还林地面积达 170万hm2 ,是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的重要策源地 ,严重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实行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陡坡耕地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以及退耕的难点与有利时机 ,并探讨了详细分析了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5.
土地利用及退耕对喀斯特山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西南喀斯特山区几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为对象,研究了土地利用及退耕对全土、团聚体活性有机碳及其恢复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离散程度呈下降趋势,其中0~1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与10~20 cm和20~30 cm两个剖面层次达极显著(P<0.01)差异水平;活性有机碳含量在0~10 cm范围内以<0.25 mm团聚体粒径最高,然而在10~20 cm和20~30 cm活性有机碳在各粒径中的分布并不明显;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水田中无论全土还是团聚体中活性有机碳均表现出较高水平,灌从次之,而以退耕3 a草丛最低.组内-组间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累积特征表现为水田>灌丛>退耕15 a草丛≈旱地>退耕3 a草丛,其中退耕15 a草丛在0~10 cm深度下较旱地增加了20.3%,且达到灌丛土壤活性有机碳的80%,表明喀斯特山区土地退耕初期土壤有机碳恢复速度相对缓慢,而随退耕时间的推移,土壤碳汇效应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46.
通过对哈尼梯田旅游区的市场特征调查研究和旅游区发展的SWOT分析表明要做强做大哈尼梯田旅游,首要任务是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同时要做到有规划地展开市场营销工作.从营销行为的旅游市场营销定义角度出发,对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市场营销策略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营销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整体性营销策略和具体的营销计划.  相似文献   
47.
当"南尖岩看油菜花看梯田"的集结号贴在驴友组织苏州磨房的时候,我看到了南尖岩如诗如画的风光,云雾妙不可言地穿梭于梯田之间,这足以安慰我心的风光让我觉得哪怕付出路途中的劳累与辛苦,都值得。于是,便加入这32位磨房的同行者之中了。  相似文献   
48.
季靖 《环境》2012,(7):46-50
广西北部,群山环抱,十万大山连绵不绝.在这群山掩映之间深闺着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她如链似带,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潇洒柔畅;其规模磅礴壮观,气势恢弘,这就是龙胜龙脊梯田.  相似文献   
49.
陇东,陕北,晋西地区水平梯田的减灾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庭灿  王答相 《灾害学》1994,9(2):55-58
本文阐述了陇东、陕北、晋西地区坡耕地产生剧烈水土流失危害及其成因,提出了防治对策:把坡耕地修成水平梯田,可以有效地保水、保土、保肥,增强抗旱能力,对于改善当地生产条件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50.
退耕还湖后安庆沿江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庆沿江不同退耕还湖方式(白荡湖区,低坝高网式养鱼;菜子湖区,自然恢复湿地)和不同历史利用方式(水耕和旱耕)的湿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湿地土壤的颗粒分形特征变化。结果表明,退耕还湖后白荡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降低,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降幅小于历史旱耕湿地;菜子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0.01 mm粒径颗粒含量升高,且历史水耕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增幅大于历史旱耕湿地。2个湖区湿地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土壤细黏粒、粗黏粒和细粉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粗粉粒、细砂粒和粗砂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和土壤养分含量的聚类分析结果总体相似。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可作为评价退耕还湖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演变状况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