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9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335篇
安全科学   91篇
废物处理   101篇
环保管理   98篇
综合类   938篇
基础理论   54篇
污染及防治   307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23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69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紫外辐射对小分子有机酸化学凝聚性作用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烧杯实验系统考察了紫外辐射对脂肪羧酸类和酚酸类小分子有机酸的化学凝聚性的作用途径.结果表明,溶液pH对柠檬酸、草酸、酒石酸和丁二酸等脂肪羧酸类有机物的混凝性能影响较小.紫外辐射处理后,脂肪羧酸类小分子有机物的混凝去除率均高于未经紫外辐射处理的水样.进一步研究表明,紫外辐射过程中发生了光化学反应,使得脂肪羧酸的表面负电性降低,进而提高了其化学凝聚性.与脂肪类小分子有机酸不同,苯酚、水杨酸和苯甲酸的化学凝聚性较差,且受紫外辐射过程的影响小.单宁酸的混凝性能较好,pH=6时的去除率最高可达90%以上,这可能与其分子中脂肪酸碳链结构的存在以及单宁酸分子较大,易与PACl的水解产物发生吸附电中和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92.
压力强化混凝除藻工艺中藻毒素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预压力强化混凝沉淀蓝藻水处理工艺中,外加压力是否会引起藻细胞破裂,导致细胞内藻毒素泄漏到水体中,影响供水安全,实验对比研究了预压力和预氧化含藻水后藻毒素浓度的变化,以及预压力混凝沉淀和预氧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中藻毒素浓度的变化和藻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含藻水经0.4~0.8 MPa压力加压后,水中藻毒素浓度没有增加,而次氯酸钠预氧化后水中藻毒素浓度大幅度增加.在0.5~0.8 MPa压力范围内,加压后混凝沉淀取得了较好的除藻除浊效果,蓝藻去除率达到90%~93.5%,浊度1.23~1.95 NTU,而次氯酸钠预氧化混凝沉淀后,蓝藻去除率56.2%~78.8%,浊度8.01~10.7 NTU,说明压力强化混凝沉淀除藻工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3.
以温州市某大学校区内富营养化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本地明矾石对含藻水体进行混凝除藻、除浊实验研究,分别进行投加量、搅拌强度、搅拌时间、静置时间及pH值对微藻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以获得处理工艺的最佳条件,为恢复河流水体生态自净功能提供理论基础.试验中对投加明矾石前后,水体中浊度、总磷、氨氮和总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明矾石最佳投加量为0.35 g/L,最佳搅拌方式为200 rpm搅拌4 min;最佳静置时间为25 min;在碱性或中性水体的处理效果尤佳.  相似文献   
94.
饮用水水源安全是项重要的环保工作,本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PAC混凝法除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5.
新型污泥基吸附材料制备及其氨氮去除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文东  刘荟  张银婷  杨生炯 《环境科学》2016,37(8):3186-3191
采用高温焙烧法制备了一种以给水厂终端铝盐混凝污泥为原料的新型吸附剂.通过静态吸附实验探讨其对氨氮的吸附性能,实验中主要考察了不同初始p H、接触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氨氮吸附效果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等温线,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中性条件下吸附剂对氨氮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吸附过程在6 h基本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吸附模型可较好地拟合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表明陶粒吸附剂对NH_4~+-N的吸附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ΔG~θ0、ΔH~θ0),且由平均吸附能得到该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因此,混凝污泥处理氨氮废水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
混凝-气浮-加压曝气工艺处理屠宰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浓度生猪屠宰废水属难治理工业废水.采用混凝-气浮-加压曝气工艺处理屠宰废水,经生产实践证明,出水水质可达到<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7-92)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97.
强化混凝处理城市纳污河污水运行过程中搅拌能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健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365-1368
介绍了采用混凝技术大规模处理运河污水时所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混凝试验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并初步探讨了混凝搅拌能量及其计算方式,利用混凝搅拌能量参数分析混凝反应效果的差异,说明在实际生产中混凝反应过程需要有足够的能量。  相似文献   
98.
生化技术处理高含盐废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注蒸汽锅炉系统产生大量的高含盐废水中石油类、COD、挥发酚等污染物超标严重现象,在对外排高含盐水进行水质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混凝沉淀+高盐生化"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处理技术具有较好的处理性能,其中"混凝沉淀"工艺对废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7.5%,47%和53%;"高盐生化"工艺对"混凝沉淀"出水中COD、石油类及挥发酚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9%,58%和65%。处理后水质稳定且可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相似文献   
99.
以Fenton试剂氧化结合混凝法对焦化厂熄焦循环水COD进行快速去除实验,结果证明:当[Fe2+]/[H2O2]为1∶15,初始p H为3,30%H2O24.5 ml/100 ml废水时,反应90 min,COD去除率可达到90%,满足回用标准。但是,此时水的颜色较深,继续调节p H至7,加入Fe C13140 mg/L,PAM(聚丙烯酰胺)5 mg/L,搅拌5 min,静置30 min,COD去除率可达95.4%。Fenton-混凝对低浓度NH3-N几乎没有去除作用,CN-的去除率接近30%。整个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Fenton氧化120 min后,混凝,污水基本接近无色,但仍含有单环芳香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0.
针对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对比研究了Al2(SO4)3和Fe2(SO4)3在不同絮凝剂投量和p H时的混凝处理效果,并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三维荧光光谱(EEM)、凝胶渗透色谱(HPSEC)等对混凝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显示,2种混凝剂在投量为63.5 mg/L时可获得30%以上的COD去除率,且最佳p H为中性附近。当投量小于32 mg/L时,Al2(SO4)3较Fe2(SO4)3具有更高的COD去除率,进一步增大混凝剂的投量很难提高Al2(SO4)3对COD的去除率,而Fe2(SO4)3则在有限范围内能持续提高COD去除率。EEM光谱分析显示,与Al2(SO4)3相比,Fe2(SO4)3对有机物具有更广的处理范围和更好的去除效果。HPSEC分析表明,Fe2(SO4)3相对于Al2(SO4)3在去除重均分子量为2 776、1 856和1 325 Da的有机物组分方面具有优势。铁盐或铝盐混凝是深度净化腈纶废水生化单元出水的可行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