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1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1085篇
安全科学   108篇
废物处理   73篇
环保管理   220篇
综合类   2541篇
基础理论   477篇
污染及防治   261篇
评价与监测   97篇
社会与环境   218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170篇
  2023年   399篇
  2022年   400篇
  2021年   315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3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77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163篇
  2010年   153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28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1.
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具有同根同源性,但具体治理中减污降碳的协同效果尚不明确。以浙江省11个设区市为研究样本,对环境空气质量和二氧化碳(CO2)排放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16—2020年浙江省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但CO2排放总量仍处于增长阶段。11个设区城市PM2.5年均浓度降幅在26%~41%之间,二氧化氮(NO2)年均浓度下降趋势不明显,大部分城市呈现碳排放增加、NO2浓度下降的特征,只有杭州和温州两市呈现碳排放总量和NO2、PM2.5浓度协同下降的趋势。因子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设区市呈现NO2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大、协同性强,PM2.5浓度与碳排放相关性较小的特点。进一步通过减污降碳协同定量评价分析表明,浙江地区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和温室气体减排已表现出一定成效,但各设区市因产业结构、环境基础条件、协同程度等不同导致减污降碳综合绩效有明显差异。从源头减排实现...  相似文献   
12.
控制以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我国近年来面临的重大任务。碳排放研究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基础和前提,从碳排放测算、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行业碳排放研究三个方面对我国碳排放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对近年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主要成果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双碳”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以完善政策标准与加大政府扶持为基础,以产业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与新能源技术发展为核心,以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和增加碳汇及对居民低碳消费倾向的引导和培养为导向”的碳减排路径。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气PM2.5中碳组分观测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南京地区大气细颗粒物及化学成分在灰霾期间的污染水平及可能来源,于2007年6月至2008年5月,采集PM2.5样品,并测定了其中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含量.并考察了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季节变化特征,比较分析了南京地区灰霾与非灰霾期间含碳气溶胶的污染特征.结果显示,南京大气中PM2.5、OC和EC浓度变化范围分别是12.1~287.1,2.6~47.0和1.0~33.6mg/m3,其中夏季PM2.5(109.6mg/m3)和OC(20.8mg/m3)的值在四个季度中最高,呈现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的季节变化特征;EC则具有秋季>春季>冬季>夏季的季节变化特征. 霾日的OC、EC、总碳含量(TC)浓度及OC与EC比值分别是非霾日的2.0、1.8、1.9和1.7倍.后向轨迹分析表明,在有利的天气背景下,具有丰富水汽和污染物的混合气团最易使南京产生霾天气.  相似文献   
14.
以小兴安岭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及生物降解特征,探讨了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及无机氮(NH+4-N+NO-3-N)淋溶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排水造林时间对土壤DOC含量变化影响显著(p0.05).2003年(PS03)、1992年(PS92)、1985年(PS85)排水造林后的人工兴安落叶松湿地土壤DOC含量均低于未排水造林的天然兴安落叶松苔草湿地(XATC),且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含量越少.2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土壤DOC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初期降解速率较快,而后逐渐减慢并趋于稳定.其中周转时间为1 d的易降解DOC所占比重表现为:PS92XATCPS03PS85,表明排水时间达到一定阈值后,易降解DOC部分可能会转化为难降解部分.3在淋溶过程中,随着淋溶次数的增加,淋出液中DOC含量呈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淋溶1 d后,不同年代排水造林的森林沼泽湿地土壤DOC的淋失率表现为:PS85PS92PS03XATC,表明排水造林时间越长,土壤DOC淋失率越大,因此长时间的排水造林改造可能进一步影响土壤养分的贮量及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被认为是燃煤和燃气电厂以及钢铁、水泥和石化等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技术选项,而碳市场则是重要的市场化减排机制,提高两者的衔接水平,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总结国际上CCUS项目与碳市场衔接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CCUS项目与碳市场衔接提供相关借鉴。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CCUS项目纳入碳市场的立法、激励政策、CCUS减排核算方法学研究情况,识别出我国在CCUS项目与碳市场衔接方面尚存在法律支撑不足、缺乏激励政策以及CCUS项目碳减排核算方法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最后提出多项建议以推动我国CCUS项目与碳市场的衔接:①完善碳市场监管和法律体系,促进CCUS与碳市场衔接;②研判CCUS优先领域,分阶段促进不同行业CCUS项目纳入碳交易市场;③强化政策激励,打通CCUS与碳市场衔接的投融资与成本疏导路径;④分阶段完善碳交易市场建设,充分发挥碳市场金融属性促进CCUS与碳交易市场衔接;⑤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和核查(MRV)标准体系和证书制度,保证CCUS项目减排量核证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16.
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帮助公用管道中双峰PE100的研究,本文介绍了核磁共振中碳谱、宽线氢谱、自施儡格弛豫时间测定和自旋扩散等技术在双峰PE100中的应用。碳谱可以分析双峰PE100的分子结构,宽线氢谱可以分析各相区的质量含量,自施儡格弛豫时间可以分析分子运动性,自旋扩散技术可以分析各相区的大小。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虽然目前在双峰PE100研究中未见报道,但是它可以提高碳谱和氢谱的分辨率,完整的给出聚合物的空间序列,在双峰PE100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粮集团旗下中国粮油生化能源事业部的柠檬酸和淀粉产品分别依据PAS2050产品碳足迹标准实施了碳盘查,并顺利通过独立的第三方国际认证机构的核查。必维国际检验集团受中粮生化能源榆树有限公司委托执行碳足迹第三方核查的结果是:每吨食用玉米淀粉生命周期内产生CO2的当量是847.3千克,每40千克包装食用玉米淀粉生命周期内产生CO2的当量是33.98千克。  相似文献   
18.
通过植树造林增加"碳汇"是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项重要应对措施,与节能减排相比,具有成本低、易操作、可持续等优点。近年来,世界各国就林业碳汇问题不断达成共识,国际与国内碳汇市场发展迅速。开展碳汇造林不仅有助于我国实现既定的碳减排目标,同时顺应森林生态效益市场化趋势,有望让造林者通过清洁发展机制实现经济收益。为了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碳汇造林",本刊特邀请有关专家对森林碳汇的产生背景、作用机制以及在我国开展碳汇造林工作的意义和前景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对于工业企业的发展来说,能源低碳转型、生产和经济模式低碳转型都容易导致碳排放较高的企业面临着大量的投资、资产流失、资产泡沫等问题,而且很多企业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还会存在投资损失风险、贷款违约风险过高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转型的目的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工业企业应当也必须要抓住“双碳”目标引领我国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低碳转型机遇,在能源和产业结构以及经营理念方面展开全面优化和深层次变革,满足企业低碳转型的根本需求。由于节能降碳转型不仅是技术方面的转型,同时也包含了生产生活方式、经营发展战略理念等方面的全面转型,因此引导企业完成全面节能降碳转型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3060双碳目标展示了中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的责任担当,提升了我国气候治理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树立了发展中国家低碳减排的样板。双碳目标的设定对高校的碳减排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密集型用能单位,有责任在校园建设中,靠前发力、深入思考,努力探索高校绿色校园创建的新范式、新路径。文章采用生态因子法、校园碳足迹和问卷调查分析,从切入点、基础点、架构点、创新点等方面进行具体研究、系统谋划,力求创建与时代发展、民族振兴同频共振的高等院校“绿色样板”。这既是对国家战略和教育部行动计划的积极响应,又可以引领、示范和指导社会经济系统转型,为社会发展赋能、为人类文明赋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