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31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882篇
安全科学   344篇
废物处理   706篇
环保管理   1300篇
综合类   5079篇
基础理论   1104篇
污染及防治   383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412篇
灾害及防治   82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35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73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41篇
  2016年   214篇
  2015年   251篇
  2014年   589篇
  2013年   366篇
  2012年   491篇
  2011年   513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53篇
  2008年   597篇
  2007年   543篇
  2006年   443篇
  2005年   392篇
  2004年   351篇
  2003年   397篇
  2002年   357篇
  2001年   290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32篇
  1998年   201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132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82篇
  1993年   92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1篇
  1990年   105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31.
232.
用植物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生物修复技术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及对植物的要求.植物能去除土壤中的有毒金属,将金属富集在生物体内,或将金属变成挥发性气体.  相似文献   
233.
本文介绍了永城煤电集团热电厂粉煤灰的综合治理及利用情况,揭示了粉煤灰作为一种再生资源的广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34.
用氨水与湿法磷酸厂废气中的SiF4或雾状的H2SiF6作用得到较纯净氟化铵溶液,然后用其制取氟化钠并副产氯化铵。  相似文献   
235.
禹城市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分析了禹城市水资源总量、水资源承载能力与水环境问题。根据笔者在禹城站所测的作物耗水量试验资料,制订了本区冬小麦、夏玉米的高产灌溉制度(公顷单产分别为6000kg和9000kg)。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本区引黄补源灌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所建议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节水灌溉模式与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236.
涕灭威在植物和土壤中的移动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涕灭威在花生、棉花、柑橘和土壤中的吸收、运转和分布。结果表明,涕灭威及其代谢物在柑橘叶子中的残留40d达到最高峰(3.449ppm),可食部位的残留范围为0-0.089ppm,低于美国EPA规定的MRL。涕灭威在土壤中降解较快,半衰期约1周。收获时土壤中的检出范围为0-0.157ppm。涕灭威及其代谢物水溶性很强,且具有渗透和扩散性,因此使用不当可能造成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237.
中国桂花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桂花资源及其利用与开发(上)(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汤庚国)桂花Osmanthusfrazrans(Thurb)Lour,亦称山桂、岩桂、九里香、木犀。因其木材纹理致密如犀角,渐江一带称之为木犀,它在近代系统分类学中属木犀科Oleacea...  相似文献   
238.
239.
黄淮海平原水浇地、旱地不同熟制的气候资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与黄淮海平原的种植制度,1980—1984年期间在平原北部(北京)水浇地上连续进行了五年田间试验,1983年和1984年两年又增加了水浇地与旱地对比,并在平原中部黑龙港地区的北京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及平原南部属黄淮平原的河南省淮阳县增加了两个点。试验设水浇地和旱地两部分,各有一年一熟(冬小麦、春玉米和春大豆)和一年两熟(冬小麦复播玉米、冬小麦套播玉米和冬小麦复播大豆)。栽培管理按当地中上水平进行。  相似文献   
240.
上周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可再生资源会议上与会专家指出,我国的农林生态系统正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过度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将危害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健康,因此,实现生物质的集约化可持续利用,应当成为我国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