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7篇
  免费   480篇
  国内免费   1304篇
安全科学   205篇
废物处理   130篇
环保管理   433篇
综合类   3643篇
基础理论   893篇
污染及防治   323篇
评价与监测   390篇
社会与环境   324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191篇
  2023年   428篇
  2022年   452篇
  2021年   404篇
  2020年   247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08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440篇
  2013年   317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293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在简要分析川渝地区主要页岩气区域长宁、威远和涪陵页岩气钻井作业主要特点基础上,重点论述了页岩气钻井不同井段及不同钻井液体系钻井固废性质特点,针对页岩气钻井水基钻井固废和油基钻屑两大类固废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情况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川渝地区页岩气钻井固废应分井 段或分不同钻井液体系进行收集并分类采用不同技术进行资源化处置利用,以达到更经济安全环保的效果。水基钻井固废就地生物处理资源化土壤利用是最优选择,第二选择是就地作为井场公路及井场场地路基建设利用,其次是制成水泥块或免烧砖,最后是转运制砖利用;脱油后的油基钻屑较好的资源利用方式是协同水泥窑焚烧处置,其次制成水泥块或作井场路基材料利用。同时针对性地提出了页岩气钻井固废分类处理利用等方面的建议措施,对油气勘探钻井环保决策管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2.
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碳氮磷类污染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苏州是水质型缺水城市,节水、减排、控源和截污等工程实施后,水质问题依然严峻.为了解苏州古城区域河道中碳氮磷类污染物的总量及分布特征,提出河道疏浚决策依据,于2019年春季在苏州古城区域采集了20个代表性断面的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测定了河道底泥的深度,分析了河道底泥和水体样品中碳氮磷类污染指标的含量,评价了河道底泥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并预测了换水、引水、降雨和疏浚情境下水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深度在22~1025 mm之间(均值为266 mm),底泥总质量约为5.2×105 t.底泥中总有机碳、总氮、氨氮、总磷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分别为3.4%、2074 mg·kg-1、140.2 mg·kg-1、1765 mg·kg-1和57.2 mg·kg-1,属中度污染,总磷含量超标点超过90%,环城河污染程度最高,建议优先疏浚.水体中总有机碳、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氮、氨氮、凯氏氮、总磷和磷酸盐平均浓度分别为7.8、0.6、13.1、2.5、0.643、1.3、0.18和0.09 mg·L-1,属重度污染,为劣V类地表水,总氮浓度严重超标.基于沿程碳氮磷类污染物总量的分布情况,苏州古城区域河道疏浚推荐顺序为环城河、古城北部河道、干将河和古城南部河道.降雨情景下,初期径流污染物浓度高,将导致河道水质急剧下降;换水和引水情境下水中总氮总量均减少0.2 t,完全疏浚后水中总氮总量分别进一步减少4.58 t和2.19 t.底泥磷以外源输入为主,可受纳部分水体中的磷,故疏浚后,水体中总磷总量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93.
西安市大气棕碳污染特性及发色团种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前  陈庆彩 《环境科学》2021,42(3):1236-1244
为探究西安市大气棕碳(BrC)的光学特性及化学组成,利用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吸附剂同时采集了颗粒相和气相大气样品,并运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和三维荧光光度计测定了样品中BrC的吸光和荧光特性,基于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法解析三维荧光光谱得到BrC的种类和组成信息.结果表明,在波长为365 nm时,颗粒相和气相BrC的吸光度分别为(13.8±7.9)Mm-1和(8.0±3.1)Mm-1,两者占比分别为63%和37%.本研究并未发现气相和颗粒相BrC吸光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ARAFAC结果表明,西安市大气BrC含有类腐殖质发色团、类酚类发色团和类蛋白发色团,而它们分别在气相和颗粒相BrC中的占比是不同的,类腐殖质发色团和类蛋白发色团在颗粒相中分布较多,分别为41%和36%,而气相中主要包含酚类发色团,其占比为78%.本研究结果揭示了气相BrC也可能是贡献大气正辐射强迫的重要因子,以及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重要大气组分,将来的研究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994.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快速测定蔬菜中18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经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18(50 mm×2.1 mm,1.8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8种农药在0.5—5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4—1.5μg·kg-1,最低定量限为1.4—5.0μg·kg-1.在韭菜、芹菜、番茄、白菜基质中,5、10、50μg·kg-1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60.2%—126.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21.6%(n=3).  相似文献   
995.
钢渣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性能及机制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晓  张峻搏  何磊  杨雪晶  吕鹏翼 《环境科学》2021,42(5):2324-2333
针对不同类型钢渣在除磷过程中存在的显著差异,以电炉渣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环境因素(吸附时间、吸附温度)对钢渣除磷的影响,验证了其对磷酸盐、焦磷酸盐及实际水体的除磷效果,联合采用扫描电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X射线荧光光谱(XRF)和X射线衍射光谱(XRD)技术探究其除磷机制,对比分析了钢渣与陶粒和沸石的除磷效率,并对钢渣除磷的安全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吸附时间显著影响钢渣除磷效果,当吸附时间为30 min时钢渣对质量浓度范围为1~20 mg·L-1的磷酸盐溶液的去除率均可达到97%以上.温度对实验所用钢渣的除磷效果影响并不显著.钢渣对焦磷酸盐吸附能力弱于正磷酸盐,其对初始质量浓度为3 mg·L-1的焦磷酸盐的去除率为82.45%.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钢渣除磷的主要机制为化学吸附并辅以物理吸附,CaHPO4·2H2O为主要沉淀物质.钢渣对生物池出水和湿地系统中的磷素去除效果显著,总磷去除率分别为98.36%和93.33%.对比可知,钢渣对磷酸盐的去除效果优于陶粒和沸石,其对PO43-的去除率分别为96%、40%和10%.钢渣浸出液中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地表水Ⅰ类标准要求,钢渣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96.
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明确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地位、工作目标和法律要求,规定部门职责及温室气体排放权的法律属性与交易机制,分解工作目标并开展评价考核,彰显国家应对气候的法治决心,亟须制定综合性基础法律——应对气候变化法。该法的制定已具备充足的研究起草基础和下位法支撑,建议尽快纳入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计划,并启动《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修改。本文建议,将低碳发展和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纳入立法目的,设立总则、规划与标准、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适应、管理和监督、国际合作、法律责任、附则八章,合理设立规范重点。健全统一监管与部门分工负责的体制和基金筹集、市场交易、社会共治等机制,全面构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制度体系,部署国际协商与合作措施,设置地方政府工作目标责任,对违法行为规定罚则。  相似文献   
997.
铁碳微电解及沸石组合人工湿地的废水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碳微电解填料和沸石由于对废水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因而被作为基质逐渐运用于人工湿地中.本研究构建了铁碳微电解填料+砾石(湿地A)、铁碳微电解填料+沸石(湿地B)、沸石(湿地C)以及砾石(湿地D)为基质的4组人工湿地,并利用间歇曝气对湿地系统进行增氧,探究不同填料对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湿地D相比,铁碳微电解填料显著提高了湿地出水的溶解氧含量(DO)(P<0.05)和pH(P<0.05);4组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且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TN而言,湿地A、B和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比湿地D提高了7.94%(P<0.05)、9.29%(P<0.05)和3.63%(P<0.05),铁碳微电解填料和沸石对提升人工湿地TN去除效果的贡献率分别为73.55%和26.45%;各组湿地对NH4+的平均去除率为67.93%~76.90%,与湿地D相比,其它3组湿地均明显改善了NH4+的去除效果(P<0.05);铁碳微电解填料对湿地NO3-的去除效果极佳,去除率高达99%以上,显著高于不添加铁碳微电解的人工湿地系统(P<0.05).综合对碳氮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来看,湿地B在间歇曝气的条件下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日益增长的电子废弃物具有高污染性和高附加值的双重属性,在“双碳”背景下高效回收利用电子废弃物成为我国必须面临的环境管理问题。从电子废弃物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对回收、运输、储存和再生利用环节当前面临的现状与困境进行了剖析。并围绕“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提出通过发展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强化监督,加强回收体系建设构筑社会化回收网络,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提高资源化综合利用率,通过技术的有效融合,推进电子废弃物资源循环产业化,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