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26篇
安全科学   331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05篇
综合类   861篇
基础理论   129篇
污染及防治   78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73篇
灾害及防治   9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大亚湾核电站热排水对底层海水贫氧现象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亚湾位于珠江口东侧,面积约600km~2,是一个山地溺谷型港湾,自然生物丰富。1982—1986年,我们对大亚湾的水化环境进行了多航次的综合调查(调查站位见图1)。著名的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大亚湾的西侧,目前已经开始动工。本文着重讨论核电站热水排放对这一自然生态环境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2.
为揭示闸控河流潜流带营养盐“源/汇”特征,本研究以淮河流域沙颍河槐店闸河道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中旬实施了蓄水调控背景下的原位沉积物采集实验,通过分析氮磷营养盐在沉积物-水界面的分布与扩散通量,识别了潜流带营养盐“源/汇”角色,探明了闸控河道内源风险。结果表明:1)间隙水NH+4-N与TP浓度分别是上覆水体的6.5与1.1倍,表明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存在显著浓度梯度,极易造成潜流带NH+4-N、TP向上覆水迁移;2)经综合污染指数评价得出,上覆水与间隙水水质处于重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且闸下污染程度显著大于闸上,表明蓄水调控对闸下水域产生了负面影响;3)沉积物-水界面的NH+4-N、NO-3-N、TP交换通量分别为0.39~10.07、-3.45~-2.04、-0.09~0.17 mg/(m2·d),表明沉积物为NH+4-N的“源”,NO  相似文献   
943.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水化学监测,将莱州湾南岸平原浅埋古河道带及冲只扇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环境分为3大区域,即北部的全咸水区,中部的咸淡水过渡区和南部的全淡水区,在3个系统的浅埋古河道带风的全淡水我,仍有水化学特征的南北向差异,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具有年内及年际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44.
暗管排水稻田中氮素淋失动态混合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淹灌稻田在排水条件下的氮素淋失规律,根据势能理论及溶质运移理论提出了流网法与动力学方法相结合的田间水氮动态混合模拟模型该模型在暗管排水出流计算中采用叠加原理,将SPAC系统中异常复杂的二维水氮运移问题的求解简化为对多个流带中一维问题的求解,方法简单、实用对方法及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试验田块中氮肥淋失量为4kgN/hm2占总施氮量的1.3%.氮肥淋失量与农田排水条件有关,地下排水强度增大,会增加氮肥淋失量。因此,应合理进行水位管理。  相似文献   
945.
通过大田试验和测坑试验,研究了水溶性农药的稻田流失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杀虫单和乐果的稻田流失量。结果表明:杀虫单的稻田排水流失量为208.0g·hm-2,渗漏流失量为222.0g·hm-2,总流失量为其稻季用量的14.3%;乐果的稻田排水流失量为238.5g·hm-2,渗漏流失量为160.8g·hm-2,总流失量为其稻季用量的13.4%。  相似文献   
946.
底泥是湖泊水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反映湖泊水库演化的历史过程.水体底泥污染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环境问题.文章采用人工湿地控制(生态滤池)试验与野外布点调查取样相结合的方法,以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 Dar.Baiyangdiansis)为供试植物,系统地研究了白洋淀地区底泥现状和污染程度及在芦苇生境下其化学性质等所发生的一系列转化和演变情况,并针对芦苇对底泥的净化及受污染底泥异地的无害化处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底泥用量的增加,芦苇的长势、生物量、株高等也增加.底泥用量大(3#池)则底泥中污染物含量动态变化明显.在一年的时间里,各滤池底泥中营养元素的含量总体趋势是降低的,其中以碱解氮降低幅度最大;有效态Cu的含量有所上升,有效态Zn、Cd、Pb含量变化幅度小,只是略微有所下降.因为芦苇生长带走了一部分有效态元素物质,底泥内各种元素总量有所降低,其有效态重金属含量变化不明显,只是略有下降,说明芦苇根系会影响底泥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  相似文献   
947.
对2006年1月采自松花江红旗渡口到同江7个样点的浮游生物群落进行了RAPD指纹分析,进而探讨了河流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与物种组成之间的关系.筛选出的8条随机引物扩增的谱带全为多态性带,其中特有条带所占比例最大(30.2%);形态分类共检测到浮游生物66种,且没有检测到7个样点的共有种类;这些结果显示研究区域浮游生物群落相似性比较低,环境差异性较大.基于DNA指纹的聚类进一步表明,同江、红旗渡口和佳木斯的浮游生物群落较为相似而聚为一枝,哨口、肇源和哈尔滨为一枝,而松原成为单独的一枝.物种组成则将上游的红旗渡口与哨口,下游的同江与佳木斯分别划为一类,位于中间的3个样点为一类.DNA指纹主要揭示相对优势类群DNA的多态性,因此主要反映的是浮游生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而物种组成在这里更多是反映与空间距离的关系,水流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上游的部分个体随水流带到了下游.由此可见,浮游生物群落DNA指纹分析在河流生态系统大空间尺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揭示群落与环境关系方面,并能为水环境分子生物学评价体系的建立积累基础资料和提供蘑要依据.图4表3参21  相似文献   
948.
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对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点带石斑鱼分别于2005年6月和9月取自海南万宁石斑鱼养殖基地和三亚近海,均为20尾,取全血以酚-氯仿抽提方法提取基因组DNA,利用微卫星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产物经8%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银染显色,并计算了相应的遗传学参数.结果表明,在野生和养殖群体中, 7个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平均数(A)分别为3.29和3.29,每个基因座位有效等位基因数(ae)分别为1.90~3.68和1.83~4.06,野生和养殖群体平均杂合度(Ho)分别为0.790 4和0.833 7;两个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832 5,遗传距离为0.183 4.由此可知,点带石斑鱼野生群体的等位基因数、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等于养殖群体,而杂合度两群体相当(P=0.637>0.05),说明海南近海点带石斑鱼野生和养殖群体的种质资源较好.  相似文献   
949.
陶瓷膜处理油田采出水用于回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满足低渗透油田的回注水质要求,采用非对称结构的陶瓷复合超滤膜对大庆油田采出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该超滤膜的适宜操作条件为膜面流速5.0~5.5m/s,跨膜压差0.30 MPa,工作温度(37±0.5)℃.超滤对浊度、油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7%,98%,94%以上,硫酸盐还原菌(SRB)、铁细菌(IB)、腐生菌(TGB)的去除率接近100%.渗透液浊度<1NTU,原油<1mg/L,悬浮物<1mg/L, IB<2CFU/mL,SRB、TGB和粒径中值未检出.挂片试验表明,渗透液对挂片只有轻微的点腐蚀,平均腐蚀率<0.065mm/a.除点腐蚀外,超滤出水达到了油田低渗透层的回注水质A1 级要求.  相似文献   
950.
通过对包钢总排水再生回用工程工艺流程选择及主要参数的确定,以及工程主要设施与运行实践的归纳总结,为其他相似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