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77篇
安全科学   23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09篇
综合类   1011篇
基础理论   125篇
污染及防治   22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23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9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01.
基于跃进煤矿23130工作面硬顶板破裂诱发的强岩爆灾害的微震监测结果,发现了典型的煤岩岩爆破坏的MS效应规律,即“前兆冲击-静期-主震”模式。通过小波去噪和傅里叶变换,详细揭示了岩爆不同阶段的MS频谱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爆破坏前,前兆MS信号的优势频率开始下降,中心频率小于25 Hz;频谱分布呈单峰型,振幅较大。静期MS信号幅值突然减小,同时大量微裂缝压裂产生的高频分量开始明显增加,频谱分布呈现多峰型;这一阶段被称为静储能阶段,大量的弹性应变能开始在煤岩材料中积累。当煤岩材料中累积的总弹性能达到极限储存能时,触发岩爆,且主震信号的中心频率小于10Hz,同时振幅达到峰值,通过煤岩组合试样变形,断裂和岩爆破坏的MS效应实验,验证了岩爆现场实测结论,该研究结论为利用MS监测系统进行岩爆危险性评价和预警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302.
倪章  常鸣  唐亮亮  向兰兰  徐恒志 《灾害学》2023,(2):178-184+205
汶川地震引发的同震滑坡给川西高山峡谷地区人民带来了巨大威胁。震后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新生滑坡及古滑坡活动加剧,分析震后滑坡的演化趋势,对重点地区及时开展监测预警显得尤为重要。以汶川县东北部为研究区,基于GIS平台选取岩性、距断层距离、PGA、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地形起伏度、年最大24 h降雨等9个影响因子,利用滑坡频率密度、面积密度和数量密度,统计分析2009年、2011年、2015年、2021年4期滑坡时空演化特征;同时结合证据权重(WOE)、随机森林(RF)、证据权重-随机森林(WOE-RF)模型,开展研究区滑坡易发性演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随时间推移,滑坡数量、面积和规模均大幅减小,已处于较低水平;滑坡时空演化以2015年为转折由南向北发展;经ROC验证,WOE-RF得到的滑坡易发性精度最高,且三种模型均显示滑坡极高易发区演化也呈远离震中的由南向北之势。研究结果为川西高山峡谷地区滑坡灾害早期识别与监测预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03.
研究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关系,有助于探寻两者之间本质联系,可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测度安徽省各地级市的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并借助耦合协调度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和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水平以及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 2005-2020年安徽省城镇化效率均值由 0.937上升至 1.055,有效决策单元数量占比77.3 %,空间上呈现以合肥、铜陵为中心向西北-东南方向辐射的特征;②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总体呈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指数均值从0.217上升至0.413,且具有“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③安徽省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呈现上升趋势,耦合度处于耦合阶段,协调度以中度协调类型为主,但城市间差异明显,制约了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④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和低-高集聚区集中在安徽省南部地区,低-低集聚区则分布在北部地区。为促进区域城镇化效率与生态环境质量两系统协调发展,政府未来应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产业转型,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04.
305.
针对程潮铁矿开展工程地质调查,采用离散元分析软件UDEC建立其二维地质剖面模型,在假设其上部水平矿房未开采的条件下,模拟了程潮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480 m、-500 m相邻分段的过程,研究单一分段及相邻分段开采导致的围岩“冒落带、导水裂隙带”的分布规律及范围,探索程潮铁矿单分段矿房开采时其上覆岩体形成的导水裂隙带高度范围y随采长x的变化函数,分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不同分段矿房开采对于上覆岩体变形及影响机理,为类似开采技术条件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6.
呼伦湖水面动态变化遥感监测及气候因素驱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长时间序列的MODIS数据,采用水体指数动态分析的方法,对2000~2013年呼伦湖的水体面积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并结合区域气候数据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2年期间,呼伦湖流域水体面积从2286km2减少至1773km2,减少22.4%,主要减少部分分布在湖体东北部和南部;2013年水体面积尤其是南部水域水体面积略有所恢复.呼伦湖主体湖区面积的变化与年均温呈现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07.
中国地区人为热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统计年鉴中全国各省份的非再生能源消费资料和2.5min×2.5min分辨率的人口格点数据,对中国地区人为热排放的时空分布进行研究,讨论了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地区人为热通量随时间持续增长,特别是在2000年后增长加速,1985年到2000年从0.09W/m2增长到0.16W/m2,而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0.38W/m2.中国地区的人为热排放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由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人为热的污染很严重;在华中地区,人为热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圈;在东北地区,以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为中心的城市区域人为热污染也较为严重;而在西北和西南的大部分地区,人为热排放量很小,仅在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区域较大.历年来全国年均人为热的最大值都出现在上海,其中2010年最大,为113.5W/m2,上海人为热排放的年均值增长明显,可达到0.6W/m2/a.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热的排放愈来愈强,热污染对城市和区域的气候以及空气污染的影响也会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308.
暴雨是影响海南省文昌市新一代航天发射场卫星发射试验任务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将给试验任务带来不可预测的灾害。利用海南省文昌市气象站1970-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结合影响海南省的7类天气系统(冷空气偏东下冷锋过境、冷空气偏西下冷锋过境、副热带高压、变暖高压脊、南海低压槽、西南低压槽、越南低压槽),统计分析了近41 a来海南省文昌地区各类天气系统影响下非台暴雨天气过程的气候特征及成因概念模型。结果显示,发射场区非台暴雨的年发生频率呈弱上升趋势,年发生次数有所增加。非台暴雨各月发生次数分布呈现明显的"准双峰"特征,主峰区为9-10月,次峰区为5-6月。非台暴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汛期4-10月。高度场、风场及水汽场等均能较好地表征非台暴雨发生时刻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09.
《防灾博览》2014,(1):86-86
正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很大,北方还是冰天雪地,南方早已春暖花开,所以南北方立春后的养生是不同的。北方:"春捂秋冻"很适合北方的春季乍暖还寒,昼夜温差大,时常有寒冷气候的反复,衣服要渐渐减少,穿着宜偏暖些,即所谓的"捂"。一般情况,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15  相似文献   
310.
金磊 《防灾博览》2014,(3):44-51
2014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六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城镇化与减灾”。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地质活跃的影响,致灾因素增多,发生洪涝,台风和地质灾害等风险较高,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