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5篇
安全科学   19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67篇
综合类   862篇
基础理论   123篇
污染及防治   21篇
评价与监测   27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22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2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91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温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突破临界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碳排放大国的碳排放状况对“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依托国际权威机构数据,梳理了碳排放大国能源利用和工业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格局,为实现全球“碳达峰”提供实证性依据。研究表明:1)185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1 690.445 Gt,其中,近30年的排放量为860.116 6 Gt,超过了之前140年(1850—1989年)的排放量。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12—2019年,同比增长率为-0.355%~1.839%,相对于2019年,2022年碳排放量增长了1.939%。2)从历史角度看,1850年以来,累计排放量超过30 Gt的国家有10个,占全球排放量的70.18%。美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26%,几乎是中国的2倍,而且,其72.63%的碳排放量集中于2000年之前,而中国68.80%的碳排放量集中在近20年。1960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量全球最高,分别为15.99~24.16 t、10.50~18.44 t,是全球平均的3.41~5....  相似文献   
992.
运用美国PSU/NCAR的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模拟上海有无林带冬夏温、湿和风场。结果表明:上海地区林带对上海西部大部地区夏季的平均气温有0.5℃的降幅作用,对冬季的平均气温影响不大;使上海地区冬季的平均比湿提高了0.2g/kg左右,显示出其增湿的气候生态效应,但使上海西部夏季高比湿的范围有一定缩小;对上海地区冬夏10m高度平均风速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93.
微波诱变选育耐酸高效厌氧产氢菌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为获得厌氧产氢菌的高效突变株,以产氢菌H-8为原始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处理,对微波诱变参数进行了优化,考察了突变株的遗传稳定性、产氢特性及耐酸性.经过微波(低火)物理诱变得到5株高产氢突变株HW7、HW33、HW181、HW184和HW195,多次传代实验表明, HW195是稳定的高产突变株.突变株HW195具有较好的耐酸性,在pH值为2.8时仍能生长.通过间歇发酵实验,其最大产氢量和最大产氢速率分别达到2 460 mL/L培养基和340 mL L-1 h-1,比原始菌分别提高了50.7%和41.7%.图7表2参13  相似文献   
994.
基于1961~2005 年中国北方9 省、自治区的218 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及1986 年和2000 年的土地利用数据,从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角度分别界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并分析了其界线变迁特征.结果表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位置还存在一定争议.交错带整体上已向西北移动.西北界已向北深入到纯牧区,东南界附近也由农牧交错区转成纯农区.气候界线向东南变迁,土地利用界线向西北变迁,两者变迁方向相反.东北段和华北段的界线变迁幅度远大于西北段.  相似文献   
995.
黑龙江省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收集1986~2000年黑龙江省79个县市农业生产资料和30个气象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应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将粮食产量分解为气候产量和经济产量,然后用EOF方法分析了粮食产量、气候影响程度指数、≥10℃积温、生长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5年间全省粮食产量稳步增加,气候变暖趋势明显但降水变化不显著,变暖对粮食生产有利,降水的变化未对粮食产量产生实质影响。15年间气候影响程度总体增大,但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具有时空差异性:1986~1993年北部和西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大于东北部和东南部;1993~2000年东北部和东南部积温增加明显,粮食产量增加超过北部和西南部。  相似文献   
996.
《劳动保护》2005,(5):19-21
公路运输占云南全省运输总量的94%,通车里程10万余公里,公路建设直接关系着全省人民的生产生活。云南山高坡陡,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复杂,给无论是公路建设还是交通管理,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997.
气候智慧型农业是联合国粮农组织所提出的积极响应气候变化、有效保障作物生产安全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碳减排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的核心要义,而中国大量且长期存在的小农是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不可背离的重要主体。基于湖北省水稻主产区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的调研,继而利用方向性距离函数对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即低碳生产效率与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测算,并进一步考察小农通过土地流转或农业社会化服务衔接现代农业,对低碳生产效率和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影响。结果表明:(1)基于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仍处于"低效率—高成本"阶段,水稻低碳生产效率仍存在平均56%的提升空间;碳边际减排成本均值为34.13元/kgCE;(2)土地转入虽未能提升水稻低碳生产效率,但却具有碳边际减排成本优势;(3)生产雇工和农机服务对水稻低碳生产效率和碳边际减排成本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可见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低碳生产效率的提升仍面临分工与交易费用的两难之困。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促进小农发展气候智慧型农业,实现低碳生产相关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98.
全球变暖背景下极端高温热浪频发,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气象灾害之一。基于BNU-ESM模式的气候工程(G4试验)和非气候工程(RCP4.5)情景下的2020~2099年日值最高气温数据和平均气温数据,采用韦伯分布理论,对比分析了气候工程实施中(2020~2069年)和实施结束后(2070~2099年)的中国极端高温强度区域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两种情景下的对比表明,气候工程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不同重现期的极端高温强度空间高低分异特征。两种情景下的极端高温强度在两个时段均呈青藏高原低,东部和西北高的空间分异特征。(2)两种情景下的对比表明,气候工程在两个研究时段均有助于中国不同重现期极端高温强度的缓解,且实施期间的缓解作用明显高于结束后。(3)气候工程情景下2020~2069年与2070~2099年的对比结果表明,气候工程实施结束后并未引起极端高温的强烈反弹,且气候工程实施期间对极端高温强度的缓解作用明显高于结束后。(4)对比气候工程实施前后中国平均气温变化,结果表明气候工程使得中国平均气温至少降低了1.25℃,有效缓解了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巴黎协定》1.5℃温控目标的实现。在当前1.5℃温控目标下,平均气温的降低有助于减少和缓解更多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与强度,深化气候工程对极端高温事件影响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9.
利用西宁市4个国家基本气象站1961~2018年的年、月、旬历史气象资料,按照国家标准《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评价》的评估方法,对西宁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度评价为2级,感觉偏冷和较不舒服,近年来趋于3级,感觉舒适。旅游季节从4月中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没有适宜旅游期和最适宜旅游期,这一结果反映了西宁夏季凉爽的气候特点。用温湿指数、人体舒适度指数等模型计算出的较舒适期天数在年际和年代际间均呈上升趋势;较舒适期天数在年际间存在突变(增多)现象,对该地区旅游业发展是一个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