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66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11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1.
长白山地区大气气态总汞含量的季节性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大气测汞仪(Tekran(R) 2537A),于2005-08~2006-07对长白山地区大气气态总汞进行了连续1a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3.22±1.78)ng·m-3,按季节表现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含量高于北半球大气汞含量的背景值(1.5~2.0 ng·m-3),表明该地区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大气汞污染.在对长白山地区气态总汞来源的解析中,该区频率最高的指示风向西南(SW)、西北(NW)和非主导风向东北(NE)方位上,城镇人为采暖、燃煤以及对生物燃料的使用成为该地区的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而土壤释放或其他来源的大气汞经中长距离的迁移也是造成该区域大气汞含量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2.
论述了冶炼烟气中含硒量特别是气态硒检测的方法,并对有效选用采样仪器,抽气体积,吸收液等关键问题做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3.
以廉价的褐煤为原料制备褐煤原料半焦,通过化学改性研制脱除烟气中气态Hg0的改性半焦(MnOx/褐煤半焦)吸附剂,运用N2吸附-脱附、SEM(扫描电镜)、XRD(X射线衍射仪)及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对吸附剂的表面特性进行表征与分析,利用固定床吸附试验考察2种吸附剂对气态Hg0的吸附特性. 结果表明:原料半焦与改性半焦均具有较发达的孔隙结构,并且以2~5 nm的介孔结构为主;经化学改性后,半焦表面石墨化程度有所提高,石墨碳C─C所占比例由51.37%增至76.17%;MnOx主要以高度分散的无定形状态均匀分布于改性半焦表面. 固定床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140 ℃时,原料半焦对气态Hg0的吸附性能较差,而改性半焦则表现良好,其最高吸附效率可达85.6%;初始ρ(Hg0)分别为10.1、20.3、30.0、40.6 μg/m3时,改性半焦的吸附性能随初始ρ(Hg0)升高而增强;当吸附温度由30 ℃升至140 ℃时,改性半焦的吸附性能也随着吸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强. 改性半焦对气态Hg0的吸附作用应主要为化学吸附,被吸附后的汞主要以氧化态(Hg2+)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94.
O3and PM2.5were introduced into the newly revised air quality standard system in February 2012, representing a milestone in the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control, and China's urban air quality will be evaluated using six factors(SO2, NO2, O3, CO, PM2.5and PM10) from the beginning of 2013. To achieve the new air quality standard,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have a primar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pollution status in various citie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air pollutants were investigated in 26 pilot cities in China from August 2011 to February 2012, just before the new standard was executed. Hourly averaged SO2, NO2and PM10were observed in 26 cities, and the pollutants O3, CO and PM2.5were measured in 15 of the 26 cit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O2and CO were much higher in the cities in north China than those in the south. As for O3and NO2,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erenc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ities. Fine particles were found to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airborne particles, with the ratio of PM2.5to PM10ranging from 55% to 77%. The concentrations of PM2.5(57.5 μg/m3) and PM10(91.2 μg/m3)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e values(PM2.5: 11.2 μg/m3; PM10 : 35.6 μg/m3) recommend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he attainment of the new urban air quality standard in the investigated cities is decreased by 20% in comparison with the older standard without considering O3, CO and PM2.5, suggesting a great challenge in urban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ore eforts will to be taken to control air pollution in China.  相似文献   
95.
水稻对气态单质汞的吸收与挥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尚帅  田珮  蒋煜  武婧轩  姜珊  邓泓 《环境科学》2017,38(12):5308-5314
湿地是汞的重要富集场所,其还原性底质会促进气态单质汞的产生.湿地植物已进化出一系列适应淹水环境的生态特征,其中发达的通气组织可以从大气向根部输送氧气满足根系的呼吸作用.以水稻这一典型的湿地植物为例,研究其根系及通气组织是否也能成为根际气态汞向大气运输的通道,并探究其过程和影响因素.通过设计密闭分室培养装置将水稻根部与地上部分隔开,对水稻根部进行汞蒸气暴露,并通过气体吸收剂吸收由叶片挥发出的气态汞.结果表明,水稻可以从根系吸收气态单质汞并向地上组织迁移,其中根系的汞含量与水稻根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并呈二次拟合(R=0.8309,P0.01);而水稻地上部汞迁移量与水稻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均呈线性正相关(R=0.896,P0.01;R=0.871,P0.01).由根系吸收的汞最终可通过水稻叶片挥发进入大气,叶片汞的挥发量随着叶片面积的增加呈线性增加(R=0.897,P0.01),单位叶面积汞挥发量与水稻蒸腾作用强度呈线性显著正相关(R=0.73,P0.01).证明了水稻根系不仅能吸收气态单质汞,并且能将汞从根部转运到地上部,再通过叶片的气孔释放到空气中.为进一步揭示湿地生态系统中汞的迁移及调控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中亚热带背景区重庆四面山大气气态总汞含量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伟明  马明  王定勇  孙涛  魏世强 《环境科学》2016,37(5):1639-1645
以重庆市四面山森林自然保护区作为中亚热带背景区的典型代表,利用高时间分辨率自动测汞仪(Tekran 2537X)于2012-03~2013-02对该区域大气气态总汞(TGM)进行了连续1年的野外观测.结果表明,四面山地区气态总汞的年平均含量为(2.88±1.54)ng·m~(-3),高于北半球大气汞含量的背景值,低于国内大部分背景区监测点,表明以四面山为代表的中亚热带背景区大气汞从区域尺度而言尚属正常范围,但从全球大尺度比较,大气背景汞浓度已经有了一定程度升高.TGM浓度按季节表现为:冬季(3.68±2.43)ng·m~(-3)夏季(3.29±0.79)ng·m~(-3)春季(2.44±0.69)ng·m~(-3)秋季(2.13±0.97)ng·m~(-3),冬季TGM浓度变化波动较大.TGM日变化特征为春季夜间TGM浓度较高,秋、夏、冬三季白天TGM浓度较高,TGM浓度日变化与温度和光照强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风向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的结果来看,重庆本地燃煤排放等是该地区气态总汞的主要来源,此外印度季风等造成的大气汞的长距离迁移也可能是该区域大气汞含量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7.
利用Anderson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西安市2014年9月~2015年1月间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进行采样、培养,分析不同空气质量下其浓度与粒径变化特征,并对其与颗粒污染物(PM_(2.5)、PM_(10))、气象参数(温度、相对湿度)和其它气态污染物(NO_2、SO_2、O_3)进行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气溶胶浓度范围分别为97~1 909CFU·m~(-3),92~1 737 CFU·m~(-3).随空气污染程度加深,两种微生物气溶胶浓度均呈现增加趋势;细菌气溶胶粒径分布向粗颗粒偏移;而真菌气溶胶在低污染时呈正态分布,高污染时粒径峰值向细颗粒偏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可培养微生物气溶胶主要与灰霾、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有关.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细菌气溶胶与灰霾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太阳辐射呈不显著负相关,与湿度呈不显著正相关;真菌气溶胶与灰霾、太阳辐射和相对湿度均呈不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评估微生物气溶胶所引起的环境与健康效应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8.
崔键  周静  杨浩  梁家妮  杜志敏 《生态环境》2011,20(2):368-371
2010年6月6日至6月16日,运用采样器TH-110B和TH-150C收集了地处沿淮麦区3个观测点的气体(NH3和NO2)和气溶胶样品,初步探讨了小麦收获期大气气态氮和颗粒态氮质量浓度的特征。结果表明:气态氮质量浓度以NO2最高,其时均质量浓度和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57~0.64 mg.m-3和0.29~0.63 mg·m-3,且均超标(0.24和0.12 mg·m-3);颗粒态氮质量浓度以NH4+-N最高(4.12~78.28μg·m-3),占总氮的47.00%~71.19%。此外,农业活动如收割,可增加大气气溶胶及无机态氮的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99.
气态亚硝酸(HONO)容易光解,是对流层大气羟基自由基(·OH)的重要来源之一,对区域二次污染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大气HONO观测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一些城市区域,而在我国北方农村区域的研究还鲜见报道.为此,本文利用亚硝酸在线分析仪(long path absorption photo meter,LOPAP)于2017年11月在中国科学院农村环境研究站(河北省望都县东白陀村)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HONO外场观测,并分析了HONO的浓度水平、变化特征及收支情况.大气HONO的浓度在观测期间呈现夜间高、白天低的日变化特征,夜间最高浓度(体积分数,下同)可达约3. 70×10-9,中午最低浓度也维持在0. 10×10-9以上,表明农村区域存在比较强的HONO来源.采暖前后CO浓度显著提高,而HONO浓度无显著变化,说明供暖燃烧对HONO的贡献较小;夜间机动车直接排放在污染天气和清洁天气条件下对HONO的贡献分别为23. 20%和31. 20%,说明在污染天气条件下存在着某些较强的HONO源;夜间·OH与NO的均相反应HONO平均生成速率可高达0. 40×10-9h-1,比NO2的非均相反应HONO生成速率(0. 24×10-9h-1)高0. 67倍,是HONO的主要来源; HONO在白天存在着很强的未知源,其强度可达1. 37×10-9h-1,对于HONO的贡献达到50%左右.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典型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特征和年际变化,分别于2017年、2019年和2021年在天津城市隧道开展机动车污染物排放观测研究,并对交通排放政策控制效果进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2021年天津市混合车队的NOx、CO和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30.1±4.2)、(316.4±23.9)和(6.9±1.5) mg·km-1·辆-1,比2019年分别降低了51.2%、22.3%和17.9%,比2017年分别降低了62.3%、33.0%和25.8%.污染物排放呈明显的日变化特征,0:00—5:00时段车队平均排放因子显著高于白天,这与柴油车占比高度相关.通过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分析发现,2021年观测期间隧道内柴油车NOx、CO和PM2.5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403.7、1597.4和112.8 mg·km-1·辆-1,分别是汽油车排放因子的18.4、5.3和34.2倍.基于排放因子年际变化的政策评估分析表明,老旧车淘汰政策对NOx、CO和PM2.5减排分别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