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4篇
  免费   309篇
  国内免费   841篇
安全科学   480篇
废物处理   62篇
环保管理   203篇
综合类   2312篇
基础理论   369篇
污染及防治   232篇
评价与监测   241篇
社会与环境   3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33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3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10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309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23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181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41.
To assess the aquatic ecosystem safety for silica (SiO2) nanoparticles (NPs), the growth inhibition and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of Scenedesmus obliquus in logarithm growth phase exposed to SiO2 NPs and SiO2 bulk particles (BPs) suspensions were measured. SiO2 NPs with 10-20 nm diameters were found to be toxic. The 20% effective concentration (EC20) values for 72 and 96 hr were 388.1 and 216.5 mg/L, respectively. The contents of chlorophyll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under moderate and high concentratio...  相似文献   
442.
泥水预分离MBR膜污染缓减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宏杰  董文艺  白微  李伟光  杨跃 《环境科学》2009,30(7):1978-1982
通过长期运行实验,进行了泥水预分离膜生物反应器(sludge/water pre-separ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 S/W-MBR)与传统淹没式膜生物反应器(submerged membrane bioreactor, SMBR)对比研究,考察了污泥浓度、胞外聚合物含量(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EPS)及过膜阻力(trans-membrane pressure, TMP)随运行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膜污染的缓减作用.结果表明,S/W-MBR与SMBR生物区的污泥浓度基本一致,而S/W-MBR膜区的污泥浓度较SMBR有显著降低.两者生物区的EPS含量均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S/W-MBR膜区的单位质量污泥的EPS含量始终保持在15 mg/g左右的较低水平.S/W-MBR比SMBR具有更好的缓减膜污染能力,在近90d的连续运行过程中,前者的膜组件仅需清洗2次,后者的膜组件清洗了5次.  相似文献   
443.
某个区域的变冷与全球变暖并不矛盾。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气候的强迫是全球性的,但其他的因素如自然因子、局地反馈及大气和海洋环流的区域变化能够在某些区域增强这种影响,同时在另外的区域减弱这种影响。例如,加拿大的北极区西部和西伯利亚显著增暖,尽管北极东部在过去50年略有增温,  相似文献   
444.
从2008年开始,辽河流域水质全面持续好转。2009年一季度,辽河流域干流仅福德店和三合屯断面超标,超标断面数同比减少8个;干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在8.6%~79.4%之间,其中朱尔山、马虎山、红庙子和盘锦兴安4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降幅均在80%以上。4月,辽河流域干流仅兴安一个断面超标,4条干流全河段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平均下降33.7%。辽河治理成效显著,和污染企业关停、污水处理厂建设、生态治理“三大工程”的实施有直接关系。但不断推进辽河水质快速持续改善的根本,更多的还是依靠对环境管理机制的探索创新。  相似文献   
445.
三峡蓄水前后长江口水域营养盐浓度变化特征和通量估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3至2007年对长江口大通站附近水域的调查,比较和讨论了三峡工程蓄水前后该水域溶解态营养盐的浓度变化特征:蓄水后NH4+、NO2-浓度的季节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为浓度峰值均出现在2月份,高出其余3个月份约一个数量级,季节分布差异显著,RSD分别为142%和119%.蓄水后,营养盐浓度除了PO43-外均呈明显下降趋势.估算并研究了长江人河口蓄水前后营养盐通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并利用月通量序列以及相应的流量序列,拟合出利用已知的月均流量预测进入河口区的月通量的关系函数.  相似文献   
446.
根据太湖地区1/4°×1/6°经纬度网格的地表特征及α-HCH施用量,建立了一个基于同精度网格系统, 包含迁移和传输2个模块的质量平衡模型. 迁移模块使用逸度方法描述α-HCH在每一个网格的多介质环境中的迁移过程,传输模块使用拉格朗日方法描述α-HCH在不同网格间的大气平流和水体径流. 模型模拟了α-HCH在研究区域开始施用至今(1952~2007年) α-HCH在5类4层土壤、气、水和底泥23个环境相中的积累、迁移和残留情况. 模拟值与实测α-HCH浓度对比验证表明两者吻合得很好. 环境温度是影响α-HCH在各环境介质中浓度的最重要因素. 模拟结果表明,在α-HCH使用时期,在土壤中的年积累趋势约为年使用量趋势的5.7%; 在停止使用后,其减少趋势为积累趋势的50%. 在α-HCH使用期间,太湖流域α-HCH的年使用量与其水-气界面沉积通量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与土-气界面通量则无显著相关性. α-HCH停止使用后,太湖流域水-气界面通量表现为向大气的挥发,且自1985年其年挥发通量大于土-气挥发通量. 底泥是α-HCH水-气界面挥发的主要补给源. 2007年太湖流域内α-HCH大气浓度普遍高于流域外大气浓度. 整个模拟时段α-HCH的主要输出途径是流出太湖地区,且以大气平流为主;其次的减少途径是在环境介质中的降解,其中土壤降解量占绝大部分. 2007年环境中残留的α-HCH为总使用量的0.005%,以土壤残留量为主,其次是底泥.  相似文献   
447.
在工业生产环境中,粉尘云会对工作人员产生职业危害,也会对生产设备造成危害,导致生产中断甚至安全事故.电气设备在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研究人员为研究工业电气设备的防尘性能开发了一种1 m3粉尘环境模拟装置.该试验装置的基本功能是利用持续气流使粉尘在罐体内形成相对稳定分布的粉尘环境,其内部空间可放置电气设备进行长时间的试验.为预测粉尘在装置中的分布,利用Fluent中的离散相模型对惰性粉尘进行了粉尘环境模拟装置内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1 μm、10 μm、30 μm、50 μm和70 μm的粉尘均可以在装置内部形成粉尘云,其罐体中心质量浓度可维持在0.2~0.5 kg/m3.不同粒径的粉尘分布截然不同,粒径越小的粉尘扩散的均匀程度越高,而较大粒径粉尘的运动稳定性更好,但分布均匀度较差,保持进气速度在40 m/s以上可以获得良好的粉尘扩散效果.  相似文献   
448.
利用激光粒度仪对三环唑粉尘的粒径分布进行分析,并用20 L爆炸球测试装置、哈特曼管装置探讨了粉尘质量浓度、点火延迟时间、点火能量、粒径分布对粉尘爆炸的影响并总结了相关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粉尘粒度是影响粉尘最小点火能和爆炸下限的单调因素,粉尘质量浓度是影响粉尘爆炸压力的极值因素,点火延迟时间是影响粉尘最小点火能的极值因素。  相似文献   
449.
本研究选择污染严重的北京作为研究区域,自2013年12月起至2014年12月,通过设在北五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内的定点监测,获得375天有效平行样品(T和Q)。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从优良水平的6.9μg/m~3到极重污染的422.1μg/m~3,年均浓度值在100μg/m~3左右。T组和Q组线性相关,但T/Q并非定值,冬季最高,R~2=0.974,对应T/Q=1.014,可能由于冬季污染程度较重,滤膜性能差异可忽略。除春季外,其它三季的PM_(2.5)都是T组>Q组,与石英膜的纤维结构不够致密有关。以T组质量浓度数据为准,与国控监测点奥体中心点公报的日均PM_(2.5)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二者基本同步,在春冬季呈现较高的污染浓度,在夏季最低。在严重污染时(PM_(2.5)>250.0μg/m~3),在线监测可能低估PM_(2.5)而T组能更客观地记录实际污染状况。统计2014年全年污染等级分布,4~8月份基本未出现重度污染,而在冬季采暖期10~12月份,优良天数不足50%。综合分析风速、相对湿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证实冬季取暖燃煤和无风、高湿、逆温的静稳天气是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50.
北京大气中 NH3的分布和变化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M2.5现在是中国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而NH3作为前驱物,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在以往NH3监测中,往往采取手工采样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进行监测,难以长时间不间断获得NH3的实时浓度。而选取利用Thermo公司的17i仪器则可以做到实时监测NH3的变化,继而分别对北京市区、农村和交通站周边的NH3进行了连续监测,发现市区浓度高于郊区,夏天浓度高于冬天,交通源对NH3排放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