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6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5篇
综合类   200篇
基础理论   88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稻季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变化及氮肥减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冬  颜廷梅  乔俊  薛峰  杨林章 《生态环境》2011,20(4):743-749
通过氮肥减量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稻季3次施肥后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的变化特征、水稻产量与氮肥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增加了田面水的氮素质量浓度,且氮素质量浓度随施氮量的减少而降低。田面水总氮,有机氮在施氮后1 d达到最大,随后快速下降;铵态氮和无机氮在基肥和分蘖肥施用1 d后也达到最大,而在穗肥施用后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无机氮是田面水氮素的主要形态,应将无机氮作为农田排水污染检测的主要指标;施氮后1周是防止稻田田面水氮素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肥农学效率不断下降,氮素径流损失不断增大,综合水稻产量、农学效率和环境效应,试验区氮肥减量50%是可行的,但其产量持续性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2.
在中温[(35±2)℃]、高氨氮[(459.98±36.98)mg/L]浓度下启动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型人工快速渗滤(CRI)系统,而后使其在低温[(10±2)℃]下处理生活污水,探究了排水速率(vd)对系统氮素转化性能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vd的合理设置可修复并优化CRI系统中的限氧微环境...  相似文献   
133.
近几年来,铁氨氧化(Feammox)反应在不同的环境体系中相继被发现. Feammox反应是在厌氧环境中以及微生物的驱使作用下,NH4+和Fe(Ⅲ)分别作为电子供体和电子受体,Fe(Ⅲ)被还原生成为Fe(Ⅱ),而NH4+则转化生成为亚硝酸盐(NO2-)、硝酸盐(NO3-)和氮气(N2)几种不同形态的氮素.Feammox的发现进一步揭示了氮素在自然界循环中的新的转化途径,这种新的氮素转换途径给污水领域中的脱氮技术方法带来了全新视角.另外,Feammox能够和厌氧氨氧化(Anammox)和铁型反硝化(NDFO)耦合或者通过实现Fe(Ⅲ)和Fe(Ⅱ)之间的循环转化进行脱氮,使得Feammox成为了一种潜在的新型脱氮技术.通过综述Feammox的发展历程、反应机制、以及对自然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的影响和其所受影响的物理性因素,最后,进一步探讨Feammox在污水脱氮中的应用,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展...  相似文献   
134.
以猪场沼液为处理对象,探究了拔风管对基于亚硝化的全程自养脱氮(CANON)型潮汐流人工湿地(TFCW)氮素转化性能及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拔风管数量可显著影响CANON型TFCW中脱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进而影响其氮素转化速率.在水力负荷(HLR)≤0.18m3/(m2·d)的前提下,随着拔风管数量由0增...  相似文献   
135.
江苏省武进市高产水稻田氮素渗漏损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与农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2 87kg/hm2施氮量宜作为武进市高产水稻的适宜施氮量 ,氮肥的过多施用不仅导致秸秆对氮素的奢侈吸收 ,也加重氮肥对渗漏水的污染。进一步降低水稻田施氮水平 ,又保持高产的水稻生产技术尚待开发。  相似文献   
136.
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不仅影响土壤生产力,还会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其过程主要包括氮素矿化、固氮、 氮素硝化和反硝化、铵离子的吸附和释放。文章全面综述了氮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及其可能存 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7.
用一种丹麦农业土壤作为供试材料,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探讨了施用4种常见农业废弃物(猪粪泥浆、牛粪泥浆、黑麦秸秆、小麦秸秆)对土壤中N_2O、CO_2释放和土壤氮素转化及pH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明显增加N_2O、CO_2释放量。培养2周后,土壤中N_2O的释放量分别为:猪粪>牛粪>黑麦秸秆>小麦秸秆;CO_2的释放量为:黑麦秸秆>小麦秸秆>牛粪>猪粪。施用4种农业废物均会显著促进NO_3-N的转化和NH_4-N、NO_2-N的累积。施用4种废物均会改变土壤pH,其中施用秸秆的2个处理中pH显著降低,但施用牲畜粪便的2个处理中pH则稍微升高。  相似文献   
138.
上海郊区稻田氮素流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测坑和大田小区试验,研究了上海郊区稻田氮素排水流失和渗漏流失的特征、相关因素和流失负荷。结果表明,稻田综合排水TN为6.55mg/L,流失负荷为16.68kg/hm^2,以铵态氮为主,稻田氮素的排水流失负荷为16.68kg/hm^2。稻田渗漏水氮浓度与前茬作物有关,草莓和蔬菜高,麦茬低,TN为5.73mg/L,渗漏负荷为22.92kg/hm^2,其中硝态氮占50%左右。稻田氮素总流失负荷占稻季化肥用量的13.23%。测坑和大田试验都证明,施用有机肥可较多地减少稻田氮素流失量。  相似文献   
139.
张萌  刘彦伶  魏全全  芶久兰 《环境科学》2020,41(10):4690-4700
为实现酱香型酒糟资源化综合利用和黄壤氮素有效性提升,采取田间培养试验,通过设置5个生物炭施用量0%(MB0)、0.5%(MB0.5)、1.0%(MB1.0)、2.0%(MB2.0)和4.0%(MB4.0),研究酒糟生物炭短期施用对贵州黄壤氮素有效性及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酒糟生物炭使土壤全氮(TN)和硝态氮(NN)含量分别提高35.79%~365.26%和122.96%~171.80%,微生物量氮(MBN)含量降低34.10%~59.95%,且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铵态氮/全氮(AN/TN)、硝态氮/全氮(NN/TN)和微生物量氮/全氮(MBN/TN)呈现出降低趋势.施用酒糟生物炭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OTU数量、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且随酒糟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该影响程度随之增加.与未施用酒糟生物炭MB0处理相比,酒糟生物炭的施用显著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提高了1.76~2.11倍,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装甲菌门(Armatimonadetes)、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均以MB4.0处理降幅最为显著.同时,酒糟生物炭的施用还增加了一些土壤功能细菌的相对丰度,如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极小单胞菌属(Pusillimonas)等,降低了溶杆菌属(Lysobacter)和芽孢杆菌属(Gemmatimonas)等优势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MBN/TN、NN和MBN是引起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氮素环境因子,而且MBN/TN、MBN与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和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均呈显著正相关性,说明短期内酒糟生物炭的施用可以显著降低氨氧化古菌和硝化细菌的丰度,抑制土壤氨氧化作用和硝化速率,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综上所述,短期内施用酒糟生物炭可以提高黄壤氮素养分,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并可以通过抑制土壤氨氧化作用和硝化作用有效阻控土壤氮素淋溶发生的风险,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0.
洱海流域乡镇尺度上人类活动对净氮输入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素过量输入已经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及其他生态危害的主要原因.为了研究人类活动对流域氮素的影响,本文基于洱海流域16个乡镇行政单元的统计数据,考虑流动人口的影响,利用NANI模型估算洱海流域乡镇尺度的人类活动净氮输入量(net anthropogenic nitrogen inputs,NANI).结果表明,2014年洱海流域NANI总量为29.81×10~3t,单位面积输入强度(以氮计)为10 986 kg·(km~2·a)-1,显著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当地旅游人口带入的食品氮输入为0.26×10~3t,占到了流域居民食品氮输入的8%.从氮素的输入量的构成来看,肥料输入是最大的贡献源,占到了流域净氮输入的47%,其次为食品饲料的净氮输入.在空间分布上,乡镇单元的NANI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化特征,从流域整体上看呈现北高南低的特点.耕地或人口集中的乡镇NANI强度偏高,洱海流域具有较大的氮素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